資源簡介 (共12張PPT)走進家鄉潮州潮州的概念一、民系的潮州指歷史上的潮州府所屬各縣,即現在大家所認同的“潮州民系”。二、現有行政區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潮州市處低緯度,瀕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1.4℃,日照為1986.1小時,雨量為1685.8毫米。極端最高氣溫為39.6℃,極端最低氣溫為-0.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終年常綠,四季如春。潮州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稱。潮州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韓江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布在饒平和潮安北部。北部山區適宜茶葉種植和杉、桐、櫟、柯等林木生長;丘陵及低山區主要適合竹、橄欖、桃、李、梅、菠蘿和薯類的生長;韓江沖積平原肥沃的土地利于水稻、甘薯、花生、大豆、蘿卜、柑、楊桃、香蕉等的栽培。歷史上已是“稻得再熟,蠶也五收”的福地。潮州的地理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閩越族聚居,從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窺見其遠古文明的光輝。唐太宗開科取士,潮州已有進士出現。韓愈貶潮,重置鄉校,延師興學,使潮州的文風蔚然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所謂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閑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 稱“工夫茶”。 潮汕小食源于民間,它是全國點心的八大派系之一。潮汕小食主雜,葷素皆有,蒸、煎、烤、炸齊全,品種豐富,口味清鮮,用料講究,制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 據不完全統計,各類潮汕小吃有230多種。主要烹飪方法有炊、煎、烙、焗、焯、拌、燉、炸等近十種;就口味而言,有酸、甜、咸、辣等,在市區乃至鄉村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且價格便宜,與大眾的消費水平相吻合,因而具有范圍較廣的消費群。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汕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腸粉-據說是潮汕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面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卜丁,加香姑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后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潮州粿條有很多種吃法,有一種干撈的食法,因“撈”后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日)出生。籍貫地:廣東省潮安縣; 出生地: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面線巷;身份:香港首富、“全球十大最具創意和成功商人”之一。 饒宗頤(1917.8- ),潮州城區人。當代國際著名漢學家,是一位“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大學者。饒宗頤的著述涉及面極廣,歸納起來主要有八大方面: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和金石學、書畫(包括研究與創作)。并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可謂“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其治學方面的精神和方法,也足為世人借鑒。是著名的史學家、考古學家、經學家、文學家和書畫藝術家。陳偉南先生,1919年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沙溪鄉,1936年畢業于省立韓山師范學校。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孫大文,潮州潮安人,國際著名的生物系統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學術權威,國際上該領域最活躍、最具創造力、最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在國際同行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后,歷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貌。“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臥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贊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西湖浚于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為游湖。湖上有橫貫東西的虹橋,有別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漁莊,充分體現了南方園林建筑那小巧玲瓏、典雅古樸的特點。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欲醉的絕妙景致,因魚筏出沒于瀲滟空蒙,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云: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自有釣臺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