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九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時空坐標主干線索線索1: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明確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四個重要時期:(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崛起爭霸,普遍采用了什伍制;(2)秦漢時期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進一步完善了鄉里制度;(3)宋代王安石變法實施的保甲制給鄉村社會管理帶來重大變化;(4)明清時期,各種形式的基層組織不斷發展,在基層社會中相互發揮作用。線索2: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由于西方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不同,各國的基層治理模式具有各自的特點。第50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課時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程標準 素養考向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學會評價戶籍制度的歷史作用;評價歷代社會保障措施 2.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學會從不同時空、多種角度分析歷代政府管理戶籍的背景;了解基層組織形態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了解歷代社會救濟發展演變歷程 3.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通過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措施和特點的學習,理解基層組織的任務主要是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學會對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出現的背景進行史料分析 4.從“歷史解釋”的角度,分析歸納古代戶籍制度發展演變的特點;學習“大索貌閱”、主戶與客戶、“黃冊”、攤丁入畝等歷史概念;學習鄉里制度、里甲制、什伍組織、鄰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等歷史概念;學倉制度、義倉、鳩杖、義田、義學等歷史概念等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戰國: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的開始。2.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戶籍,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概念闡釋〕“為戶籍相伍”制度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戶籍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采取“為戶籍相伍”的辦法,把民戶編成五家為一伍的組織。這樣就把戶籍管理同軍隊上“伍”的編制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了對國人的統治。3.漢朝(1)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2)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特別提示]西漢編戶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它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強化了對人民的控制;“編戶齊民”賦役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4.隋唐(1)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5.宋朝:戶籍分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6.元朝:按職業劃分戶口類型,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7.明朝(1)明朝以職業定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2)明朝的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8.清朝(1)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管理相對松弛。(2)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3)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拓展]清朝時期戶籍寬松的原因(1)清代康熙時期實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進一步降低了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2)雍正年間實施的“攤丁入畝”,割斷了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的聯系。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1)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2)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3)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4)明朝實行里甲制,設甲首、里長。[拓展]鄉、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維系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4)解決日常糾紛,維持社會治安。2.社會治理(1)秦漢:建立什伍組織,互相監督。(2)唐朝:實行鄰保制度,相互監督。(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拓展]里甲制與保甲制(1)建立時間:里甲制是明朝建立;保甲制是北宋開始實行。(2)制度內容: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擇其中丁糧多者十人為里長,余下的百戶為十甲,一甲十戶,設甲首一人,稱甲長,由十戶輪流出人擔任。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3)作用:里甲制不但用于維護基層統治,而且用于催征錢糧,進行社會教化等;保甲制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和戶口登記等。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宋之前(1)社會救濟: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②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③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2)優撫政策①秦漢時期,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拓展]中國古代政府重視社會救濟的原因(1)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統治者爭取民心(促進政權認同),緩和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政權和統治的需要。2.宋之后(1)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②作用: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2)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拓展]政府和社會救濟的不同(1)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災區流通,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2)社會力量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如收養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等。主題 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史料]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征集兵員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戶口和財政狀況。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報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還作出了不許擅自遷徙,遷徙時必須審核并辦理更籍手續等規定,戶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漢承秦制,戶籍管理又有發展。漢丞相蕭何編制《九章律》,其中的“戶律”規定了詳細的戶籍管理辦法,實行編戶齊民,歷史上首次將戶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規范。此后,秦漢戶籍制度一直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摘編自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問題]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并分析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提示]趨勢:制度日益周密,對百姓的控制日益嚴密。特點:出現時間早,歷史悠久;與刑法、征發徭役、賦稅緊密聯系;對后世影響深遠。影響: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便于征發兵役、徭役及征取賦稅,保證國家有充足的賦稅收入;成為古代國家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拓展]中國古代戶籍制度1.功能:統計人丁,征收賦稅及征派徭役;限制人口流動;維護社會治安;控制職業,固定身份;維護等級特權。2.特點(1)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2)戶籍具有等級性。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3)戶籍具有世襲性。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4)戶籍具有社會治安職能。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活動形成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3.演變原因: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統治者的改革;農民的反抗斗爭;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財政危機;“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4.歷史作用:(1)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動,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治安,有助于鞏固統治;強化特權等級制度,維護了貴族地主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殊地位。(2)經濟上:強化了小農經濟;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兵源的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