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物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3.1 重力 彈力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 1.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會測量物體重力的大小。 1.2知道重心的概念,初步體會等效替代的思想,體會引入重心概念的意義。 1.3會畫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1.4通過實驗觀察,抽象概括彈力產生的條件。 1.5知道壓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彈力。會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或者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分析彈力的方向。了解重力和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學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2.科學思維 2.1通過重心作為知識載體,體現了等效思想,讓學生體會物理思想。 2.2通過桌子、電燈的物理情境抽象出簡單的物理模型培養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建構模型的意識和能力。 2.3通過實驗演示與小組問題討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 3.科學探究 3.1在彈力部分按照從一般的彈力到特殊的思路,具體討論了彈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研究思路上,體現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 3.2微小形變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生物理的興趣,實驗操作、觀察與科學思維的結合,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與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的方向的判定。 胡克定律的得出。 教學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胡克定律的得出。教學過程【導語】自然界的物體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具有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這些相互作用,物體在形狀、運動狀態等許多方面會發生變化。如何來研究這些相互作用呢?在力學中,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抽象為一個概念---力 【復習力】 1.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運動狀態。 4.力的單位:牛頓,簡稱 牛,符號 N。 5.力的分類:效果力,如支持力、拉力、阻力等。 性質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 【重力】 1.重力 地面附近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特點:(1)重力≠地球對物體的引力 (2)重力是一種“場力”,是非接觸力 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 g:自由落體加速度 (2)方向:豎直向下 (3)作用點:重心 2.重心 重心的定義: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重心是物體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 思考:重心的位置和什么因素有關? (1)質量分布均勻、有規則的幾何形狀的物體的重心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 重心位置除跟物體形狀有關,還跟物體的質量分布有關。重心偏向于質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想一想:如何確定質量分布均勻、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實驗探究: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 (3)有些時候,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 (2)力的示意圖 【彈力】 引入:教師指出彈力與重力一樣,是以性質而命名的一種力告訴學生,本節課將圍繞彈力展開討論,以弄清彈力的來由、彈力所遵從的規律。 復習回顧 形變: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 進一步提升 演示實驗:桌面的微小形變 實驗探究:彈力與形變的關系 得出結論: 實驗探究:彈力與形變的關系 得出結論: 提出問題: 為什么物體的彈力方向與自身形變方向相反呢? 彈力產生的原因與方向 發生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與之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產生彈力的條件:①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 作用點: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 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 【胡克定律】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 定性結論:彈簧的伸長量越大,彈簧彈力越大 猜想:彈簧彈力大小與伸長量成正比 書本實驗: 讀數觀察數據: 得到圖表: 得出結論: 實驗結論: 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跟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 表達式:F=kx 胡克定律: 彈簧在發生彈性形變時,彈簧的彈力和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成正比,即 F=kx 。 其中,k是物質的彈性系數,它只由材料的性質所決定,與其他因素無關。 想一想 不同彈簧的勁度系數一般不同,你覺得這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通過本課教學,在初中對彈力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彈力的來由、性質、效果的認識,并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 觀察—— 思考—— 歸納”科學方法。設計思想針對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 ,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初中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