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梳理(滬粵版)第六章 力和機械1.力: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注: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物體間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觸,比如磁力、重力等。2.力的單位:牛頓,符號:N 。 用手托起兩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3.力的作用效果:⑴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運動方向的改變和運動速度的改變)。4.受到力的物體叫做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也一定是受力物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力的三要素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6.彈簧測力計工作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校零;②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③測量力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伸長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當在彈簧測力計兩端各施加2N的力拉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N。7.力的示意圖:帶箭頭的有向線段。記住:力的作用點一定要畫在受力物體上(兩個及以上的力:共點力)8.重力: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重力計算公式:G=mg;(g=9.8N/kg,g可取10N/kg)一個物體從地球到月球后,其質量不變,但是重力變小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可以認為整個物體的重力都集中在這一點上。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增大物體穩度的方法: ①降低重心;②增大物體的底部支承面積。重心可以不在物體上。摩擦力分為: ①滑動摩擦力;②滾動摩擦力;③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壓力大小有關,與物體的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無關。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④使接觸面彼此分離(如氣墊船、加潤滑油)。11.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人走路時腳與地面的摩擦力屬于靜摩擦,摩擦力的方向與人的運動方向相同。勻速下落的雨滴與空氣的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自行車前輪與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后,后輪與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前。12.杠桿五要素: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13.力臂作圖:力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如圖)。最小力作圖:在杠桿上找到離支點最遠的一點,連接該點與支點,連線即為最長力臂,最小力過該點垂直于最長力臂。13.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14.杠桿分為:①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如開瓶器、鋼絲鉗、核桃夾等;②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如釣魚竿、鑷子等;③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如托盤天平。省力必然費距離,費力必然省距離。15.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滑輪組:即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的實質:等臂杠桿; 動滑輪的實質:省力杠桿。使用滑輪時,要勻速直線豎直向上(或向下)拉動繩的自由端。繩自由端移動的速度是物體上升速度的n倍,即:V繩=nV物19.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中F、G、S、n 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不計繩重及摩擦)第七章 運動和力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一個物體:研究對象;另一個物體:參照物。2.地球上的房子、樹木等若以地面為參照物,都是靜止的;若以太陽為參照物,這些物體又是運動的。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時間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時間。4.速度的定義: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5.公式: 變形公式: ;6.單位:米每秒,符號:m/s; 1m/s=3.6km/h7.平均速度公式:;(靜止的時間也算)8.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理解:①沒有受到外力指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平衡力(合力為0);②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速度為0,處于靜止狀態;速度不為0,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不能用實驗直接證明的。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9.慣性:把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其它都無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只能說由于慣性或具有慣性,不能說受到慣性或慣性的作用。10.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這兩個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如果一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這個物體此時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時,要么靜止、要么勻速直線運動。11.二力平衡的必要條件(一對平衡力):兩個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④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相互作用力條件: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④作用在不同物體上。12.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時,運動狀態會發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物體受到的力是非平衡力。第八章 神奇的壓強1.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2.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被壓物體的表面。3.壓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海綿:凹陷程度;沙子:下陷的深度)4.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5壓強的定義: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6.公式: 變形公式:柱狀固體壓強:7.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符號:Pa8.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力同時減小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力同時增大受力面積9.液體壓強產生原因:(1)受到重力作用;(2)具有流動性10.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并且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2)同一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大;(3)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11.液體內部壓強公式推導:液體壓強公式:(h:深度,該位置到自由液面的豎直高度)12.連通器原理:若連通器內裝入同種液體,當連通器內液體靜止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13.固體的壓力與壓強:先求壓力:;再求壓強液體的壓力與壓強:先求壓強:;再求壓力14.馬德堡半球實驗:最早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且很大。15.托里拆利實驗:最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值為:(760mmHg)16.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氣壓越小。17.液體的沸點與液面上方的大氣壓有關;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18.流體的壓強跟流速的關系: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浮力與升力1.浮力:浸在任何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豎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產生的原因:物體受到液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3.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時,所受浮力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無關。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5.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變形公式:6.浮沉條件:①F浮=G物 漂浮或懸浮;②F浮>G物 上浮 ③F浮實心物體:,物體漂浮;,物體懸浮;,物體沉底7.潛水艇是利用改變自身重力的方法來控制浮沉的;潛水艇在同一水面下上浮或下潛時,排開液體的體積不變,浮力不變。8.輪船:空心的;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m排);漂浮:F浮=G物9.密度計原理:利用二力平衡和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漂浮:F浮=G,ρ液gV排=G,V排大ρ液小)10.浮力的計算方法:(1)壓力差法:(2)稱重法:(3)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4)受力分析法:漂浮、懸浮:F浮=G物;沉底:F浮+F支=G物第十章 從粒子到宇宙1.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分子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進行觀察。多數分子直徑約為10-10m。2.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會發生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擴散現象。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越劇烈)3.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是有間隙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4.英國科學家湯姆孫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旋轉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的。5.古希臘的天文學家托勒玫提出“地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6.能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環繞速度,其大小為7.9km/s;能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繞太陽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脫離速度,其大小為11.2km/s ;能掙脫太陽的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空間去的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其大小為16.7km/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