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復習提綱(8頁)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一、秦嶺—淮河線兩側的地理差異:(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 <0℃ >0℃河流的封凍 結冰(有結冰期) 不結冰(無結冰期)年降水量的大小 <800毫米 >800毫米植被類型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地形區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系情況 黃河水系 長江水系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地區 半濕潤地區 濕潤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作物的熟制 兩年三熟、一年一熟或兩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主要的經濟林木 蘋果、柿、棗 柑橘、油桐、茶葉主要的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水文特征 汛期短、流量小、沙多,水位變化大、 結冰 汛期長、流量大、沙少,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1.在中國地圖上根據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高原邊緣線等這三大地理分界線可把我國分為四大地理區域。2.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3.四大地理區域概況:西北地區面積最大,北方地區面積最小;南方地區人口最多,青藏地區人口最少。界線劃分的主導因素:地理區域 分界線 主導因素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秦嶺—淮河(800毫米) 氣候因素(氣溫、降水)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南山-岡底斯山(季風區與非分季風區) 夏季風因素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 青藏高原邊緣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 地形地勢因素(海拔)第六章 北方地區第一節 區域特征1.北方地區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面積約占全國的20%,人口約占全國的40%。北方地區位于第二、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本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東北平原北部有“黑土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共同被稱為“黃土地”。6.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的區域差異華北平原 東北平原溫度帶 暖溫帶 中溫帶干濕地區 半濕潤地區 濕潤、半濕潤地區植被類型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溫帶針闊葉混交林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 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 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谷子(小米) 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北方地區的煤礦、鐵礦、石油:(大慶油田是我國第一大油田、勝利油田是我國第二大油田)東北三省東北三省的山脈、地形區和河流:(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界河,圖們江和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河)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黑龍江省的簡稱是黑,行政中心是哈爾濱;吉林省的簡稱是吉,行政中心是長春;遼寧省的簡稱是遼,行政中心是沈陽。東北三省的地形格局是:山環水繞。東北三省氣候冷濕的原因:冷:(1)緯度位置高;(2)緊鄰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濕:(1)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雪多;(2)蒸發微弱;東北三省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原因:自然原因:(1)屬于季風氣候,雨熱同期;(2)平原面積廣大;(3)黑土廣布,土壤肥沃;人為原因:(1)地廣人稀,人口數量相對較少;(2)農業科技水平較高;(3)平原面積廣,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東北大米品質優良的原因: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農作物由于生長時間較長,各種養分積累較多,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東北三省農業結構完整,種植業和畜牧業占主導地位。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林區,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森林特色養殖是養鹿、養蛙。東北三省種植業生產特點為;“大”、“高”、“優”。“大”是指產量大;“高”是指商品率高;“優”是指品質優。東北三省工業面臨的問題:資源日趨枯竭、產業結構單一、設備陳舊、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等。東北三省工業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扶持新興產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努力擺脫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黃土高原1.位置:位于第二級階梯上,屬于暖溫帶;2.范圍:太行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3.黃土高原的四種地貌: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黃土川;4.黃土高原的成因:風成說;黃土高原的主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嚴重;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自然原因:(1)土質:土質疏松(2)氣候:夏季多暴雨(3)植被:植被稀少人為原因:(1)亂墾濫伐;(2)過度放牧(3)陡坡耕種黃土高原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8黃土高原地處濕潤半濕潤區向干旱半干旱過渡的地帶,也是農耕區向牧區過渡的地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自然災害多發。9.黃土高原的支流、所跨的四個省份;支流:渭河、洛河、汾河省份:陜西省(陜或秦;西安)、山西省(晉;太原)、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甘肅省(甘或隴;蘭州)。水土流失的后果:(1)水土流失帶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層土,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2)大量泥沙匯入黃河,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懸何”。1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修建堤壩和小型水庫等工程措施;12.黃土高原煤炭資源的特點:煤種齊全、品質優良、埋藏淺,多為露天煤礦,開采成本低,被稱為“烏金高原”。煤炭運輸由傳統的鐵路、公路運輸,轉化為采用火力發電、煤液化氣技術,將煤轉化為電力和煤氣供應的新方式的優勢:優化產業結構; (2)發展地方經濟; (3)增加財政收入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在塬面上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在緩坡地修筑梯田、發展林果業;在溝谷地帶打壩淤地、修建小型水庫等。首都北京經緯度位置:(北緯40°,東經116°)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端。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河流均由西北流入東南,最終注入渤海,北京是個內陸城市。北京的職能:全國的政治中心,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人民大會堂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我國最重要的新聞機構新華通訊社設在北京。全國的文化中心。全國的國際交往中心。外國駐華使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八達嶺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均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舊格局形成于明清兩代,道路呈棋盤狀;新格局為環形加放射狀。中關村科技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措施: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加強城區水源地生態建設;搬遷首鋼等。第七章 南方地區第一節 區域特征一 、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及農業發展位置 大致位于 A 秦嶺_ 淮河 一線以南 、青藏高原 以東地形 以山地 、丘陵 為 主 ,平 原 多 沿 江 分 布 ,主 要 包 括 B 長江中下游平原 ,C 四川盆地 ,D 云貴高 原 ,E 東南丘陵河湖 平原地區河 湖 眾 多 ,水 網 密 布 ,素 稱 "江 南 水 鄉”,有我國 第 一 大 河 ①長 江 ,最 大 的 淡 水 湖 ②鄱陽湖等氣候 氣候濕熱 ,植物繁茂 ,山清水秀主要農 作物 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油菜 、棉花 、甘蔗 、茶 葉等是主要 的 經 濟 作 物 ,還 盛 產 柑 橘 、香 蕉 、 荔枝 、桂圓和菠蘿等亞熱帶 、熱帶水果區域發 展差異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東南丘陵分 布 著 貧 瘠 的 紅 壤 ,當 地 人 們 種 植 了茶樹 、杉樹 、毛竹等經濟林木四川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 ,旅游資源豐富二 、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發展 條件 瀕臨黃海 、東 海 和 南 海 ,長 江 、珠 江 、瀾 滄 江 等 大河連通海洋 ,使得江河湖海融為一體經濟 特征 本區人口眾多 、城市密集 、制造業發達 ,形成了 許多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工業基地 ,主要包括滬 寧杭工業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考點1長江中下游地區1.位置:長江中下游平原東臨A黃海與B東海,C長江貫通東西,具有臨海,沿江雙重優勢。2.氣候:長江中下游平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3.農業(1)地位:長江中下游平原被稱為“魚米之鄉”,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是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2)農業優勢條件:①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充足、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等。(3)作物: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盛產油菜、茶葉等經濟作物和柑橘等亞熱帶水果,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4.城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多沿江分布,水運條件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重要城市①: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城市最密集的地區,其中D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對整個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②:E武漢是長江中游地區最大城市,地處C長江、F漢江和G京廣線的交匯處,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5.工業優勢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勞動力豐富、③消費市場廣闊、④海陸交通便利。地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擁有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6.污染與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水污染、大氣污染嚴重,酸雨與洪澇災害頻發。考點2珠江三角洲及港澳1.位置與范圍:珠江三角洲位于A廣東省中南部,毗鄰B香港、C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南臨①南海,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是祖國的“南大門”。其中緊鄰香港的經濟特區是D深圳,緊鄰澳門的經濟特區是E珠海。(口訣:澳珠港深)2.鐵路:圖中②為京九線,終點為香港九龍;③為京廣線,其終點為F廣州;G為港珠澳大橋。3.氣候與農業:珠江三角洲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熟制為一年兩熟至三熟,特色農業為基塘農業。4.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①位置:緊鄰港、澳和東南亞,便于引進外資 ②交通:南臨南海,海運交通便利 ③農業:水熱充足,農業基礎好 ④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⑤政策: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發展的不利因素:礦產資源不足地位:形成了我國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產業升級:隨著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轉變。5.香港與澳門澳門 香港位置 珠江口西側 珠江口東側組成 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區旗 (荷花) (紫荊花)發展劣勢 地狹人稠,自然資源缺乏土地 人多地少,因此采取“上天”—修建高樓,“入海”—填海造陸來獲取土地經濟特征 博彩旅游業發達 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轉口貿易中心美稱 “海上花園”“東方賭城” “美食天堂”“購物者天堂”“東方之珠”注: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伙伴6.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系合作模式: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廠”的模式。珠江三角洲是“廠”提供: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香港、澳門是“店”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考點3臺灣省1.位置:臺灣省位于祖國的東南沿海,東臨A太平洋,北臨B東海,南臨C南海,西隔D臺灣海峽與E福建省相望。2.組成:臺灣省主體是臺灣島,此外還包括澎湖列島、F釣魚島、赤尾嶼等許多島嶼及周圍海域。3.氣候:北回歸線穿過臺灣省中南部,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4.地形:臺灣省地形以山地為主,東中部為山地,西部為平原。地勢:東中高,西部低。玉山是中國東部最高峰。降水:受地形影響,臺灣東部位于迎風坡降水多,西部位于背風坡降水少。火燒寮被稱為中國的“雨極”。5.河流:受地勢影響,臺灣島上的河流具有短小湍急、水能資源豐富等特點,流向由中部向兩側分流。6.農業臺灣省中東部為山地,森林資源豐富,被稱為“森林之海”與“亞洲天然植物園”。西部平原種植業發達,由于盛產稻米,被稱為“海上米倉”,盛產甘蔗,被稱為“東方甜島”,盛產熱帶、亞熱帶水果被稱為“水果之鄉”。西部沿海分布著著名的布袋鹽場,被稱為“東南鹽庫”,形成原因:晴天多,光照足,利于晾曬。7.工業:臺灣省的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借助海運交通的便利的優勢,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逐漸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目前電子產品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H新竹科技園區被稱為臺灣的“硅谷”。8.人口與民族(1)受地形影響,臺灣省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鐵路呈環狀分布,省會城市:G臺北。(2)民族:臺灣省居民以漢族為主,祖籍大部分來自福建,其文化與福建省同屬一脈。少數民族主要為高山族。9.災害:臺灣位于東南沿海,夏季多臺風。由于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災害頻發。第八章西北地區1.西北地區(1)位置: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一阿爾金山以北。(2)自然環境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①氣候:典型氣候特征為干旱,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晝夜溫差大,全年干旱少雨。②植被:自東向西依次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是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③河流: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多屬于內流河。(3)農業生產①畜牧業:本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主要有新疆牧區和內蒙古牧區。②灌溉農業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地帶,人們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農業;在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地區,人們引黃河水灌溉發展農業。傳統灌溉設施:坎兒井,修建暗渠是為了減少水分蒸發。農業發展優勢條件:夏季氣溫高,晴天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位置:位于我國西北南部,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份。(2)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成因: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山脈阻擋,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3)綠洲: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邊緣和天山山脈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水源:主要來自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4)人口、城鎮、交通線:人口、城鎮主要分布在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主要影響因素是水源。(5)農業發展:有利條件 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盆地邊緣有綠洲,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條件:降水少、蒸發旺盛、水資源缺乏,荒漠廣布3.油氣資源的開發(1)油氣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占全國陸上儲量的1/4左右。(2)西氣東輸工程:①原因: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②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至上海。二線工程主干線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③地理意義:對西部區域發展的意義﹣有利于發揮西部的能源優勢;增加財政收人和就業機會;促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東部區域發展的意義: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的狀況;優化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等。環境保護:塔里木盆地生態環境脆弱,在開發油氣資源的同時,需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九章 青藏地區1.地理概況(1)位置與范圍: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脈一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2)地形地勢特征: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高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3)氣候典型特征:高寒。氣候特點:屬于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烈。(4)自然景觀:雪山連綿,冰川廣布。(5)能源:太陽能(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地熱能(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將地層深處的熱量傳遞至地表)、水能(地勢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6)旅游注意事項①防曬:高原地區,海拔高,太陽輻射強,要帶墨鏡、防曬霜、太陽帽等用品。②防寒:海拔高,氣溫低,氣溫日較差大,應帶羽絨服等防寒用品。③防缺氧:海拔高,空氣稀薄,含氧量低,應帶氧氣袋等用品。④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2.農業(1)高寒牧區:主要牧區有青海牧區、西藏牧區。特色畜種有牦牛("高原之舟")、藏綿羊、藏山羊。(2)河谷農業①發展條件:河谷地區海拔較低,氣溫相對較高,熱量較充足;降水比較豐富;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河谷地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②分布區: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③農作物:青稞、小麥等。3.居民生活主要少數民族是藏族。傳統服飾為藏袍(獨特穿法是為了適應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特色食物有精粑、酥油茶、牛羊肉、青稞酒。4.三江源地區(1)位置: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2)"中華水塔":海拔高、氣溫低、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冰雪融水豐富,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均來源于這里。江河的最初水源來自于雪山和冰川融水。(3)三江源地區的保護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主要環境問題有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為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國家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