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九章 走進信息時代感受信息知識與技能:1.了解信息的存儲、記錄和傳播。2.了解電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教師講解,了解人類社會信息的記錄、存儲、傳播的發展歷程。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了解電話是如何傳遞信息的,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的觀念和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了解貝爾發明電話的過程,激發學生不怕困難、積極探索的精神,讓學生了解技術改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合作意識。重點:①信息的記錄、存儲和傳播;②電話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難點:①電話是怎樣把信息傳到遠方的;②數字信號和數字通信。多媒體課件。一、情景導入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地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臺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如圖),從很遠處就能看到,就這樣,烽火臺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地傳遞出去。早在很久以前,我國已經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F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收或傳遞大量信息,你知道人們是如何記錄、存儲和傳播信息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們是如何記錄、存儲和傳播信息的!二、合作探究 信息的記錄和存儲信息很多,它存在于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叵胍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它們又是怎么被記錄和保存下來的?多媒體展示各種記錄和存儲信息的物品:甲骨文、古書、光盤、計算機硬盤。人們最初記錄信息的載體是大腦,傳遞信息用的是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直到人類獲得了語言,用語言來相互傳遞有用的信息。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信息記錄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技術的進步,有了光記錄、磁記錄等大信息量的記錄方式。 信息的傳播(1)同學們知道在古代人們都是靠什么來傳遞信息的嗎?這些傳播方式有哪些缺陷呢?(2)現代社會人們又是靠什么來傳遞信息的呢?(3)是誰發明了電話?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同學們交流討論并回答上述問題。(1)①飛鴿傳信、驛馬傳信、代捎書信等;②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傳遞信息;③以燈光或火光,如孔明燈、烽火等傳遞信息。早期的信息傳播速度慢、距離近、信息量少。(2)①有線通信,如電話、電報、電視等;②無線通信,如收音機、對講機等;③數字化通信,如互聯網、數字電視等;④紙張通信,如書信、報紙等。(3)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它由話筒、鍵盤和聽筒組成,聽筒中有能振動的膜片和隨話音跳動的碳粒。(1)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常用烽火、驛馬、信鴿等方式來傳遞信息。它們傳播速度慢、距離近、信息量少。(2)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話是利用電信號將人們的語言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它由話筒、鍵盤和聽筒組成。①話筒的工作原理:對著話筒講話時,話筒的膜片振動,時緊時松地壓迫碳粒,盒中碳粒的電阻時小時大,流過碳粒的電流也發生變化,這樣話筒就將聲音信號變成了電信號。②聽筒的工作原理:當變化的電流通過聽筒的線圈時,聽筒內的電磁鐵對膜片的作用力也隨之變化,使膜片振動,這樣聽筒就將電信號變成了聲信號。話筒和對方聽筒是串聯在電路中的。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波和因特網的相繼出現,人類的信息傳播進入了新的時代。(1)模擬信號:話筒將聲音轉換成信號電流時,這種信號電流的頻率、振幅變化的情況跟聲音的頻率、振幅變化的情況完全一樣,“模仿”著聲信號的“一舉一動”。這種電流傳遞的信號叫做模擬信號。(2)數字信號:用不同符號的不同組合表示的信號叫做數字信號。數字信號有抗干擾能力強,無噪聲積累,便于存儲、處理和交換等優點,所以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數字通信。貝爾與電話滴滴答答的電報聲,把人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以每秒約30萬公里的速度傳向遠方。電報是人類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但久而久之,人們又有點兒不滿足這一信息傳遞方式了。因為發一份電報,需要先擬好電報稿,然后再譯成電碼,交報務員發送出去;對方報務員收到報文后,得先把電碼譯成文字,然后投送給收報人。這不僅手續繁多,而且不能及時地進行雙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對方的回電,還需要等較長的時間。人們對電報的不滿,促使科學家們開始新的探索。最早提出遠距離傳送話音建議的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信息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休斯為這種通話方式所取的名字——“電話”,卻一直沿用至今。19世紀30年代之后,人們開始探索用電磁現象來傳送音樂和話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貝爾和格雷了。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1847年生于英國蘇格蘭,他的祖父和父親畢生都從事聾啞人的教育事業。由于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對聲學和語言學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的興趣是在研究電報上。有一次,當他在做電報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塊鐵片在磁體前振動會發出微弱聲音的現象,而且他還發現這種聲音能通過導線傳向遠方。這給貝爾以很大的啟發。他想,如果對著鐵片講話,不也可以引起鐵片的振動嗎?假如在鐵片后面放有繞著導線的磁體,導線中的電流也會隨之時大時小地變化;電流傳到對方后又可以推動磁體前的鐵片做同樣的振動。這就是貝爾關于電話機的最初構想。貝爾發明電話的事情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的鼓勵。亨利對他說:“你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干吧!”當貝爾說到自己缺乏電學知識時,亨利說:“學吧!”就在這“學吧”“干吧”的鼓舞下,貝爾開始了發明電話的艱苦歷程。1876年3月10日,激動人心的日子終于來臨了。那天,貝爾正在做實驗,一不小心,把瓶內的硫酸濺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沃森先生是貝爾的助手,正在另一個房間里工作。他聽到了貝爾的呼喊,但聲音不是通過空氣從門縫里傳出來,而是從他們正在試驗的電話機中傳過來的。當貝爾得知自己試驗的電話已經能夠傳送聲音時,頓時熱淚盈眶。當晚,他就滿懷激情地給母親寫信,預言:“朋友們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門也能相互交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1877年,也就是貝爾發明電話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頓和紐約架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它溝通了查爾斯·威廉斯先生的各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系。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第一節 感受信息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這節課的內容不多,但都比較新穎,想把它們講透、講精的確不容易。 應用電話的構造與原理體現方法與思想的設計。如要想把聲音信號變成電流信號,改變電流,該怎么辦?可以利用歐姆定律想辦法改變話筒的電阻,即老式電話的原理;可以利用電磁感應現象,由運動產生電流,即現代話筒的構造。總之講解宜從其本質上講,學生理解起來才透徹。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交流相互結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分享知識經驗的能力,并在交流過程中獲得新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