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內容標準】1.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2.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知識結構】【知識梳理】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2、隋的統一: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二、開通大運河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②隋朝國家統一。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8、開通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9、評價:⑴積極: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⑵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過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四、隋朝的滅亡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4.比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處:(1)都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的統一。(2)都創立了許多重要的制度,并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3)都修建了重大工程。秦修長域、靈渠;隋開鑿大運河。(4)兩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二世而亡。【材料研讀與課后活動答案】1.P3問題與思考:想一想: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依據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試成績,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2.P4材料研讀:《舊唐書.李密列傳》中寫隋末的社會狀況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社會狀況?原因:隋煬帝征發大批勞動力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還多次巡游、三次東征,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費人力、財力無數,影響正常生產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3.P5想一想:科舉制的確立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4.P5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議一議,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農民起義中被部下在江都殺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5.P5中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請查閱資料,并對照右圖,分析趙州橋的特點。趙州橋結構科學,堅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觀,在中國甚至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內容標準】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知識結構】【知識梳理】一、唐朝的建立時間:618年建立者:李淵(唐高祖)都城:長安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開明的治國思想: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人才,知人善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治國措施:①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法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②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③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影響: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強盛,文教昌盛,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二、女皇帝武則天(國號“周”)治國措施:1、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2、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3、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影響: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三、“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治國措施:1、整頓吏治,裁減冗員;2、發展經濟,改革稅制;3、注重文教,編修經籍;4、重用賢能(姚崇、宋璟)影響: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材料研讀與課后活動答案】1、P8材料研讀: 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唐太宗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認識到農民反抗是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因此,他明確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2 、P8問題與思考:唐太宗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所以他將君民關系比喻成舟和水的關系。唐太宗給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來?政治上,明確中央和地方職權范圍,提高行政效率,嚴格考核官吏;法律上,減省刑罰;經濟上,減輕農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3、P10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門幾個月不用關閉,米價便宜,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的狀況。唐太宗精心治理國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減輕人民負擔,鼓勵農業生產。因此,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材料中描述的狀況。4、P10詩歌賞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摘自杜甫的《憶昔》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么樣的情景?開元時期,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充實,百姓富足,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第3課 盛唐氣象【內容標準】以文成公主入藏為例,說明唐代民族和睦。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杜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知識結構】【知識梳理】一、經濟的繁榮表現:①農業方面,墾田面積擴大,生產技術改進,發明并推廣重要的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②手工業方面,紡織業品種繁多,以絲織工藝水平最高(如蜀錦);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如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③商業方面,都城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二、民族交往與交融唐太宗時期,吐蕃(藏族)贊普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意義: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奉為“天可汗”。三、開放的社會風氣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社會風氣兼容并蓄,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四、多彩的文學藝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李白(詩仙):詩歌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杜甫(詩圣):詩風淳樸厚重,抒發悲憤凄婉之情(詩史)白居易: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書法:①顏真卿:端正勁美,雄渾敦厚②歐陽詢:方折峻麗,筆力險勁繪畫:①閻立本《步輦圖》②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材料研讀與課后活動答案】1、P12材料研讀: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泄水” 。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么 好處:節省人力,提高效率。2、P17閱讀下引史料并回答問題。“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說一說:這則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景況?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盛。3、P17詩歌賞析①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蕃”是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胡”是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稱呼。②上引詩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唐代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種植谷物,同時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頁在唐代廣為流傳,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4、P 17隋唐時期,科學技術成果豐碩。以醫學為例,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還寫成《千金方》。查一查,看看這一時期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科學技術成就?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唐朝發明曲轅犁和筒車、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僧一行測量子午線等。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內容標準】以鑒真東渡、玄弉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知識結構】【知識梳理】一、遣唐使: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使節影響: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藝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鑒真東渡目的地:日本目的:到日本傳播唐朝文化鑒真精心設計的唐招提寺,被視為日本藝術明珠意義:促進中日文化的交流三、唐與新羅的關系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四、玄奘西行目的地:天竺(印度)目的:前往天竺取經《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意義:促進中印文化交流【材料研讀與課后活動答案】1、P21問題思考: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鑒真東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饒,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盡磨難,為追求真理,堅韌不拔,意志堅定。2、P22日本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們的創制,與漢字有直接關系。請查找相關材料,加以說明。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唐朝時,隨遣唐使來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標音表意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3、P2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議一議,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與阿拉伯、歐洲和非洲都有交往。4、P22嘗試查閱資料,看看同一時期的歐洲、非洲和美洲,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中國的唐朝約在公元7世紀——9世紀。此時,歐洲與中國一樣,同處于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國基本相當,但社會穩定性、和諧程度遠不如中國。非洲和美洲都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內容標準】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及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知識結構】【知識梳理】一、安史之亂根本原因:唐朝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虛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過程: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內奸,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結果:763年被平定。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原因: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嚴重,中央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上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過程: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結果:被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北方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閔、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影響: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材料研讀與課后活動答案】1、P24安史之亂造成“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杜甫詩《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圓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尤其使廣大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2、P26下列各項,哪些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請在□內畫√。√皇帝荒廢朝政□發生嚴重災荒□楊貴妃得寵√節度使勢力膨脹□農民負擔過重√ 軍隊戰斗力薄弱3、P26黃巢在青年時代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愿望?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