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大自然的啟示與發明1.蝙蝠在飛行過程中,能夠從喉部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當這種超聲波碰到飛行中的昆蟲或前方的物體時,會反射回來傳入蝙蝠耳內,它就能判斷出食物或障礙物距離的遠近、位置和大小了。2.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其工作過程是:雷達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3.像雷達這樣,很多發明都能夠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達要解決的問題,自然界早已解決得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給人類很多啟示!4.蒼耳的表層長有一些倒鉤,倒鉤勾住了羊毛織物,所以不容易掉下來。5.像粘扣這樣,通過模仿某一生物的結構、功能、行為等特征,來發明創造新產品的科學方法就是仿生。仿生產品都能夠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6.仿生例子:海豚船仿生海豚、機械手仿生人手、鋸仿生草、迷彩服仿生蝴蝶、吸盤仿生壁虎的腳。7.仿生可以分為形態仿生 功能仿生 結構仿生 色彩仿生四種類型。8.人腦具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能夠完成不同的任務。9.木頭和塑料在水面上漂浮著,鐵和橡皮泥沉入水底。10.像木頭、塑料等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強;像鐵、橡皮泥等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11.可以用做成碗狀或者船狀、放在木板或者塑料上、向水中加入食鹽等方法讓沉在水底的軟陶泥浮起來。12.可以增加物體與水的接觸面積來增加物體的漂浮能力。13.船最開始材料都是木制的,承載能力比較弱。動力一般為人力或者風力。到了19世紀,材料轉變為鋼鐵制成的,承載能力也變強了,動力變為了蒸汽機等。14.科技進步推動了船的發展。15.船的體積越大,排水量越大。16.可以通過加寬,增大與水的接觸面積;加深,增加船的排出量;等方法來增加小船的漂浮能力。17.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和電燈、諾貝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俗稱“黃色火藥”,還發明了雷管和無煙火藥、馮·諾依曼發明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被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茅以升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錢學森制造了兩彈一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第一顆氫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楊偉設計戰斗機殲-2018.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交”。19.錢學森利用反沖以及雷達,紅外制導的原理制造出中國第一枝導彈。利用地球引力無線通信等原理,制造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20.愛迪生利用聲音引發振動、振動發聲等原理,發明了留聲機。利用材料的導電性、導熱性等性能的原理,發明了電燈。瓦特利用能量轉換原理改良了蒸汽機。萊特兄弟利用伯努利原理發明飛機。屠呦呦利用低沸點實驗成功提取青蒿素,并且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