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地理 必修一教材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學生信息姓名 學校 班級 學號學習目標1.通過課外實地觀察以及運用視頻、圖片,了解主要植被類型、植株特征、群落結構等,并能運用相關原理解釋這些現象 2.結合具體區域植被變化的案例,說明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論述植被與環境的關系課前學習任務觀察記錄校園及社區常見的植物特征,分析其環境適應性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認識植株 結合視頻“走進自然,探訪身邊的植物”和PPT上的圖片、植株實體,說出植株特征,說明特征與環境的適應性(植株特征包括:植株的大小,葉[大小、厚薄、軟硬等]、莖[粗細、長短、形態等]),完成植株特征分析表 PPT植株展示圖【學習任務二】 認識植被 學生根據PPT呈現的植被圖片和課本的內容,描述各典型植被的特征(包括群落形態、結構、植物種類),完成植被特征分析表 PPT植被展示圖 【學習任務三】 尋根溯源 獨立思考完成設問:任務一 - 植株中,主要分布在下列哪個字母對應的區域中? 【學習任務四】 環境影響植被 (一)大尺度視角①從海南島出發,經瓊州海峽,陸路旅行到黑龍江漠河,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②從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烏魯木齊,又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③分析我國自然植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中尺度視角據圖分析“我國天山北坡垂直自然帶譜”差異的原因。 (三)小尺度視角 在較為干旱的地區,如祁連山、天山、陰山地區,山地會呈現特別的“陰陽臉”現象,即陰臉是森林,陽臉是草地,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習任務五】案例探究:塞罕壩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號稱“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在此設立“木蘭圍場”,作為皇家狩獵之地。 材料二:內憂外患的晚清政府大肆開墾,后來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塞罕壩變成“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建國初期,塞罕壩一帶已經徹底荒漠化。 材料三:1962年,國家決心建立國有林場,恢復被破壞的植被,經過幾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奮斗,如今這里綠樹遍植、花開草長,綠水青山也換來了金山銀山,先后獲得“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等國際榮譽。 設問①:塞罕壩曾由一片綠洲變成一望無際的荒漠,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自然環境要素統一變化的結果,推測其演化過程。 設問②:簡述塞罕壩荒漠變林海后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推薦的學習資源1.《航拍中國》紀錄片2.《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3.《植物地理學(第五版)》江源 康慕誼 黃永梅 張紳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