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依據不同的植株,描述其特征及環境適應性; 2.依據不同類型的植被景觀圖,探究不同植被類型的特點及成因,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3.通過課外觀察,了解當地植被的類型、植株特征、群落結構等,并能運用相關原理解釋這些現象,提升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如何識別主要的植被類型教學難點: 1.植物群落的結構和特征2.分析不同植被類型的分布、特點及成因教學過程(一)校園植物觀察實踐活動 校園內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具備開展考察活動的條件。因此在課前,設計了校園植物觀察活動。設置三個觀察點(圖1),位于后山道路北側,位于教學樓間,以“認識校園植物”為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描述植物的形態特征,完成相關記錄(表1)。 表1 校園植物記錄表 圖1 認識校園植物觀察點分布圖 新課導入:學生代表分享“校園植物記錄表”,教師PPT總結 表1 校園植物記錄表(總結) (二)課堂分組探究活動 任務一:認識植株 根據PPT上的圖片、植株實體,說出植株特征,說明特征與環境的適應性(植株特征包括:植株的大小,葉[大小、厚薄、軟硬等]、莖[粗細、長短、形態等]),完成植株特征分析表(表2) 表2 植株特征分析表 圖2 PPT植株展示圖 【學生討論后總結】: 表2 植株特征分析表(總結) 任務二:認識植被 學生根據PPT呈現的植被圖片和課本的內容,描述各典型植被的特征(包括群落形態、結構、植物種類),完成植被特征分析表(表3) 表3 植被特征分析表 圖3 PPT植被展示圖 【學生討論后總結】: 表3 植被特征分析表(總結) 任務三:尋找原生地 獨立思考完成設問:任務一 - 植株中,主要分布在下列哪個字母對應的區域中? 【總結】:-D -E -B -C -A 任務四:視頻獲取信息 觀看視頻,從植物組成、形態、季相分析熱帶草原外貌的獨特性? 觀看視頻,從植物組成、形態、季相分析溫帶草原有何特點? 學生依據視頻獨立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 草原。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面積較小、葉片內卷等,主要分布于半濕潤、半干旱的內陸地區 (三)課后實踐活動:設計校園樹木吊牌 1.確定吊牌的主要項目,如:名稱、外觀、顏色、氣味、二維碼、生長寄語等; 2.根據實地調查以及《校園植物圖譜》等資料確定主要的校園樹種 3.設計樹木吊牌樣式(如圖6) 圖6 某樹木吊牌樣式圖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第二課時)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依據大尺度上植被變化的案例,說明植被分布變化和氣溫、水分變化的關系; 2.依據一定高度的山區植被變化的案例,說明植被分布變化與海拔變化的關系; 3.結合具體區域植被變化的案例,說明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分析不同區域植被差異的規律及影響因素教學難點: 結合實例分析,植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教學過程一、環境影響植被 探究一 大尺度視角①從海南島出發,經瓊州海峽,陸路旅行到黑龍江漠河,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②從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烏魯木齊,又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③分析我國自然植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總結】 探究二 中尺度視角據圖分析“我國天山北坡垂直自然帶譜”差異的原因。 【總結】 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響,植被隨海拔升高而發生變化。 在一定高度的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著海拔的增加而變化,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植被出現垂直分帶現象。 探究三 小尺度視角 在較為干旱的地區,如祁連山、天山、陰山地區,山地會呈現特別的“陰陽臉”現象,即陰坡是森林,陽坡是草地,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總結】在較干旱的地區,山地陽坡由于蒸發強,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陰坡由于蒸發弱,水分較多,植被茂密 二、植被影響環境 【學習任務四】塞罕壩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號稱“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在此設立“木蘭圍場”,作為皇家狩獵之地。 材料二:內憂外患的晚清政府大肆開墾,后來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塞罕壩變成“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建國初期,塞罕壩一帶已經徹底荒漠化。 材料三:1962年,國家決心建立國有林場,恢復被破壞的植被,經過幾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奮斗,如今這里綠樹遍植、花開草長,綠水青山也換來了金山銀山,先后獲得“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等國際榮譽。 設問①:塞罕壩曾由一片綠洲變成一望無際的荒漠,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自然環境要素統一變化的結果,推測其演化過程。 設問②:簡述塞罕壩荒漠變林海后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總結】 設問①:歷史上過度開墾、伐木等使森林植被破壞嚴重; 森林植被破壞,調節氣候能力減弱,使氣候更加干旱,地表植被死亡,區域內地表沙化嚴重; 森林植被破壞嚴重,防風固沙能力下降,冬季風增強,使內蒙古高原的風沙向南擴展 設問②:塞罕壩及周邊地區氣候改善,濕度增加,沙塵天氣的危害減少; 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緩解京津冀遼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土壤水分條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 增加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增多 【學習任務五】海上塞罕壩的“變遷” 材料:祥云灣海洋牧場處于渤海灣灤河入海口附近。渤海是黃河、遼河和海河三大水系匯聚的半封閉內海,歷史上海岸曾廣泛存在牡蠣礁、海藻場、海藻床等典型生態系統,之后生境受損。近年來,向所經營的4000畝海域中投放人工礁石、增殖放流魚類、鋪設海草床等一系列措施。2019年至今,實驗性移植、種植海草面積60公頃,使海藻覆蓋率達15%以上,成功將該海域“海底沙漠”轉變為“海底森林”,被譽為“海上塞罕壩”。 (1)該海域出現“海底沙漠”的原因 (2)分析祥云灣海草床鋪設對海洋牧場的生態作用 【總結】 (1)渤海是半封閉內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由于過度捕撈造成渤海近海域生態破壞; 陸源污染物排放,渤海近海海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 (2)祥云灣海草床的鋪設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進行光合作用,為水生動物提供食物; 凈化海水,提高渤海自凈能力; 海草床的生長為水生動物提供生存棲息地; 海草減緩海水流速,降低海浪對海岸的侵蝕 【習題鞏固】 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保和島位于菲律賓中部,深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當地森林茂密。但是,島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巖小山丘上卻只長草不長樹,形似草堆。每年熱季,“草堆”干枯,轉為褐色,猶如一排排巧克力擺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稱謂由此而來。 (1)從大尺度上來說,保和島的植被類型是什么? (2)討論巧克力山只長草不長樹的原因。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觀賞時間為每年5月份。結合區域氣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總結】 (1)熱帶季雨林 (2)巧克力山所在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巖形成的小山丘,風化殼厚度小,形成的土層較薄,這種土層在熱帶季風氣候的強降水條件下易流失;故當地因土層薄,而難以生長樹木。 (3)每年的3~5月是熱帶季風氣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當地一年中太陽高度最大的時期,氣溫高,蒸發旺盛,所以草類干枯,轉為褐色,是最佳觀賞時間。 【課后實踐作業】 材料:在科爾沁沙地,普遍存在著歷史時期形成的三層古土壤。這表明科爾沁沙地曾經有過三次沙地固定時期。據文獻記載,公元 9 世紀以后的一段時期,大量外來移民在此墾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地移民逐漸遷出,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漸恢復為牧業,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轉。清代,大量關內農民涌入科爾沁沙地墾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積再度擴大。 課后查閱資料,結合給定材料,分析科爾沁沙地采用哪些植物進行治沙的效果較好,并分析原因,形成一份調查報告。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