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大氣受熱過程(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能夠依據圖示說出大氣受熱過程; 2.能夠借助大氣受熱過程,分析影響地表受熱的主要因素; 3.通過實際案例,能夠利用大氣受熱過程解釋相關現象。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依據大氣受熱過程分析影響地表受熱的主要因素;教學難點: 1.通過實際案例,利用大氣受熱過程解釋相關現象。教學過程(一)避暑勝地選擇 家住浙江杭州的高中生畢業生小明暑假計劃與同學一起出省旅行。炎炎夏日,去哪兒避暑成了小明一行面臨的難題。 新課導入:在選擇目的地的時候,最終選取了兩個地點作為旅行點:云南昆明和黑龍江漠河。翻閱圖冊,觀察圖示,說說與杭州相比,兩地在自然地理區位上的差別。 (二)分組探究原因 組一:與浙江杭州相比,黑龍江漠河夏季氣溫較低的原因 根據不同太陽高度下成功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示意圖進行推導,緯度相對較高的黑龍江漠河夏季氣溫較緯度低的杭州夏季氣溫低的原因。 與浙江杭州相比,黑龍江漠河緯度較高,太陽高度較小,經過大氣的路程較短,光熱較分散,大氣削弱較多,因此單位面積地面獲熱較少。 【學生討論后總結】: 組二:與浙江杭州相比,云南昆明夏季氣溫較低的原因 在緯度因素探究基礎上進行思考:與浙江杭州相比,云南昆明緯度相對較低,太陽高度較大,為什么夏季氣溫昆明較杭州低呢? 從大氣受熱過程的兩個階段(“太陽暖大地”和“大氣還大地”進行討論、分析) 【學生討論后總結】: ①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距離地面越遠,溫度越低,高海拔地區冷空氣影響較大; ②海拔越高,大氣越稀薄,大氣的“保溫作用”越弱,溫度也越低 任務三:其他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再閱讀課本材料,看一看,還有哪些原因會影響到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 任務四:相關現象分析 觀看圖片,用大氣受熱過程相關原理解釋不同時間段天空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大氣受熱過程(第二課時)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地理必修第一冊(湘教版)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能夠依據圖示說出大氣受熱過程; 2.能夠根據實際案例,借助大氣受熱過程,解釋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3.通過實際案例,能夠解釋人類相關農業生產活動中的保溫原理。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能夠根據實際案例,借助大氣受熱過程,解釋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際案例,能夠解釋人類相關農業生產活動中的保溫原理。教學過程(一)借助古文探究現象 《齊民要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時遭霜,則無子。天雨新晴,北風寒徹,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少得煙氣,則免于霜矣。”[煴:無煙的微火] 新課導入: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根據譯文進行思考:為什么晴朗的夜晚更容易有霜? 任務一:探究天氣現象 根據教材內容梳理大氣受熱過程原理,解讀相關天氣現象。 【學生討論后總結】: 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無云,大氣逆輻射弱,保溫效果差,地面輻射熱量散失多,致使地面氣溫很低,容易出現霜。 任務二:探索人類活動 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繼續思考:為什么人造煙霧能使地里的農作物免遭凍害? 【學生討論后總結】: 人造煙霧能吸收地面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減少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任務三:對比分析 對比思考:玻璃溫室的保溫原理與人造煙霧保溫的原理是否相同? (注:玻璃溫室指以玻璃作采光材料的溫室,是可在冬季或其它不適宜露地植物生長的季節供栽培植物的建筑。) 【學生討論后總結】: 人造煙霧的保溫原理是: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形成大氣輻射,射回地面的大氣逆輻射具有保溫作用。 而玻璃溫室的保溫原理是太陽輻射(短波輻射)能透過玻璃,地面輻射(長波輻射)無法透過玻璃,地面輻射被阻隔在玻璃溫室內,使室內溫度升高,從而“保溫”。 【總結】: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