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7 短文兩篇《愛蓮說》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句,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2.理解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表達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3.學習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課前預習】1.給加點字注音。蕃( ) 頤( ) 濯( )淤( ) 漣( ) 蔓( )褻( ) 噫( ) 鮮( )有聞(答案見配套課件)2.文言知識梳理。(1)一詞多義水陸草木之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2)詞類活用不蔓不枝香遠益清(3)特殊句式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答案見配套課件)3.背景鏈接。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來南康(今江西星子縣)任南康知軍。他清廉正直,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南康后,在知軍衙門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每當公余飯后,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愛蓮說》。4.知識鏈接。“說”,古代的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后來人們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課中探究】任務一:初讀,知文意1.聽范讀,注意讀音和節奏。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3.再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任務二:再讀,感形象1.讀課文第一段,請找出作者直接寫蓮的語句。并思考作者筆下的蓮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是從哪些方面來寫蓮的?2.思考探究。(1)最能概括蓮的形象的句子是哪句(原文)(2)從作者的描寫中,蓮和君子有什么共性的地方?(3)課文除了寫蓮,還寫了菊和牡丹,作者對它們分別是什么態度?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任務三:品讀,賞語言1. 品析文章的語言之美。2.學生齊讀課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語言美。任務四:比讀,學寫法通過比較《愛蓮說》與《陋室銘》,進一步體會托物言志寫法的妙處,總結全文。1.學生背誦課文。2.請學生分析兩篇文章的異同。【課后延學】學習本課托物言志的寫法,試著寫一個片段,通過某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附:暗自清歡憶不完那云端的夢,賞不夠這塵埃里的花。——題記 塵囂之中,歡歌和囈語,總有一些風景。化遙遠為咫尺,總有一種姿態,旖旎為生命的佳音,醉于萬物紛擾。 晨陽,徒步,溫潤熹光中安然守候自己的一方清隅,我靜立于池畔,不言不語,任周圍詩意層層包裹。那高低錯落的荷花,纖塵不染,盈盈水間,因水而生。喜歡這不濃不淡的顏色,不染、不媚、不俗,它亦或在煙雨微茫中,深遮霓裳,亦或在薄風霏雨中,迎霖出浴,嬌姿百態,淺笑嫣然,宛如在水一方的佳人,玉膚凝脂,洗盡鉛華,盡顯本色,只為這一盛夏,這出于塵埃的樸素之美,需要多高潔之本性,才可玲瓏如玉。這其間姿態,舒顏怒放,高雅不染。 陽光灑在每一片花瓣上,霧氣升騰,幾分晶瑩與光芒融于一體,這美好開始彌漫,氤氳于微風之中。融情,融景,輕嗅,淡淡的,絲絲縷縷,若有若無,這是融于時光的不僅僅是靜好,亦有流年的詩意。荷花亭亭,不飲而醉,滿眼全是那水墨寫意,柔軟的娉婷。后來,這詩意濃烈了寧靜,芬芳夏花,那灼灼色彩,綿香馥郁,是記憶深處初識的溫暖。所有途徑的安暖都凝于芬芳,不言時光薄涼,暗自清歡,芳香四溢。這其間姿態,碧葉流珠,暗香襲人。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好像我們只記得它的美,卻忘卻它深處的高雅脫俗。論花,可活血止血,清熱解毒;論葉,可升清降濁,去濕解暑;論子,可清心養心,促進睡眠,甚至連淤泥深處的藕節都可散淤。正如屈原《離騷》所提“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縱無人理解,也只要內心的芳柔。回眸,一朵笑意,以淡雅的姿態緩緩流淌陣陣暖意。側目,那荷香滿徑的水墨丹青彌漫著悠悠香氣。一池荷花,暗自清歡,淡生暖。這其間姿態,默默奉獻,端莊儒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銀瑟年華,回首處,心靈的園地,依然是芳香四溢,花開明艷。夏日未央,姿態依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