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粵教粵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第15課 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教材分析】本節課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3節課《動物對環境的適應》,主要內容是講解動物對環境的適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了解到不同動物如何適應各自的生存環境,了解動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動物的分類和特征,對動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動物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具體的例子和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素養目標】(科學觀念)知道動物善于把自己隱藏在環境中,當環境改變時,動物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特征或行為。(科學探索)模擬實驗,探究動物為適應環境保護自己而改變身體顏色,搜集資料,討論交流環境對動物身體特征或行為的影響。(科學態度)培養搜集證據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思維)能夠理解和解釋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學重點】了解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描述能力。【教學難點】理解動物適應環境的原理,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1. 看圖回答:潮蟲怎么會在石頭底下呢?2.交流。二、活動1.鼠婦喜歡陰暗環境嗎1.環境為動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條件。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都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2.互動:動物在環境中如何保護自己的?3.任務:鼠婦是否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材料:紙盒、剪刀、塑料片、濕土、黑色卡紙、膠棒、20只鼠婦、秒表實驗步驟:①用紙盒做一個簡易觀察盒,在盒內鋪上一層濕土②將盒蓋的一端裁掉,換成透明塑料片③再將盒蓋另一端的內部粘上黑色卡紙④將20只鼠婦隨機放到盒子里,并蓋好盒蓋,使盒內形成一側透光、一側遮光的環境⑤5秒后,觀察鼠婦停留的位置,重復實驗3次,并分析觀察到的現象三、活動2.隱藏在環境中1.許多動物的身體顏色與它們所處環境的色彩近似。例如,生活在綠草地上的蝗蟲,大多是綠色的;而生活在山地的蝗蟲,則大多是黃褐色的。2.對動物來說,這種現象是不是更有利于它們的生存?3.模擬實驗實驗材料:黃卡紙、綠卡紙、鑷子、剪刀①取一張綠色卡紙和一張黃色卡紙,各剪出20張形狀、大小相同的小紙片,模擬綠色和黃色的蝗蟲。②另取一張綠色卡紙和一張黃色卡紙平鋪在桌面上,模擬草地和山地環境。③將“蝗蟲”分成兩份,每份10只綠色的,10只黃色的,將其均勻混合,分別撒到兩張卡紙上。④請兩個同學同時分別在兩張卡紙上找出黃色的“蝗蟲”。四、活動3.環境變化對動物的影響1.生物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大都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當環境發生變化時,許多生物的身體特征或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2.冬眠是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猬、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3.拓展運用。五、總結評價,布置作業1.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是怎么學會的?2.課堂評價學生互相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3.課后作業(1)完成《分層作業》相關習題。(2)搜集資料,了解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生存,還有哪些自我保護行為方式?【板書設計】15.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適應特征:羽毛、毛皮、嘴形、足形等- 適應行為:捕食、偽裝、遷徙等- 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如觀察、討論、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動物對環境的適應。通過小組活動和展示,學生積極參與,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然而,對于一些學生來說,理解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在后續的教學中加強鞏固。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