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 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在《語文考試指導綱要》中的要求:1.理解(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識別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及詞類活用。(2)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成分省略等)。2.分析與綜合(1)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會翻譯成現代漢語。(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1.閱讀(過秦論》(節選),完成33~37題。(共10分)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農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輪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遑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目淺,國家無事。3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務:務必。B.惠王、武王蒙故業,因遺冊。 蒙:繼承C.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叩:攻打D.秦無亡矢造鏃之費。 費:耗費3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今異義的一項是(2分)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試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緊大然而成敗異變D.然秦以區區之地3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2分)例旬:席卷天下A.外連街面斗諸侯 B.囊括四海之意C.東割膏腴之地 D.爭割地而賂秦36.下面對這兩段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第一段用排比的句式,渲染了秦孝公統一天下的雄心。B.商鞅輔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于是秦國日益強大。C.山東諸侯以合從策略對抗秦國,作者從人才、土地、兵力和財務四個方面,突出顯示了諸侯力量的雄厚。D.九國最后被秦所敗,爭相割地,臣服于秦,合從解體。37。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答案:33.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分析:選項分析:A務:從事、致力于。本題考查的知識屬于普通詞。翻譯:A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B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繼承已有的基業。C曾結成聯軍,土地是秦的十倍,軍隊多達百萬,攻打函谷關。D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34.B 山東的古義為“崤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今義為“山東省”。35.D 例句:“席”,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D無名詞作狀語36.C 解析:C項,無財物方面,屬于無中生有37.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寶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關鍵點:“愛”“致”“合從”)2.閱讀(阿房宮賦)(節選),完成33-37 題。(共10分)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3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錙銖:極言其細微。B.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磷磷:這里形容突出的釘頭,C.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嘔啞:形容嘈雜的樂聲。D.獨夫之心目益驕固。 驕固:驕傲自大。34,對劃線句子中四個“后人”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①②都指奉以后的統治者。B.①②③都指秦以后的統治者。C.③指唐以后的統治者。D.④指唐朝統治者。35.下列各句與列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2分)側;戍卒叫,函谷舉。A.天六國者,六國也。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C.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憐焦士!36.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選文第一段寫秦朝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終于導致農民起義,帶來王朝崩潰,阿房宮被焚的后果。B.選文第二段作者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C.“使……多于……”這幾句,既是排比,又是夸張,氣勢充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D.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官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3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答案:33.D驕固:頑固34.B35.B36.D解析:“可憐”的是精美絕倫的阿房宮而不是秦國的滅亡。37.假使六國君王都愛護本國的百姓,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抵御強秦,假使秦始皇統一后,能愛護六國的百姓,就會傳地位到三世以至于萬世,誰又能奪取他們的王位,并將他們的子孫斬盡殺絕呢?3.(二)閱讀《鴻門宴》節選,完成34-38題。(共10分)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 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A.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內通“納”,接納B.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偷取C.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君王D.殺人如不能舉 舉,舉起35.下列各句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2分)A.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B.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C.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D.坐須臾,沛公起如廁36.與“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2分)A.此亡秦之續耳B.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C.客何為者 D.亞父者,范增也。37.比較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②賜之卮酒③其意常在沛公也④樊噲側其盾以撞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38.用現在漢語翻譯下列文言文(2分)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答案:34.A 35.D 36.C 37.D38.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朝西站立,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向上豎起來,眼眶都裂開了。閱讀下文,完成1-4題。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句是()A.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指身材、面貌)B.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穿上衣服,戴上帽子)C.窺鏡而自視(本意偷看,這里引申為“照”)D.又弗如遠甚(遠遠不如,差得太遠)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列句: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A.早晨,有位客人從外面進來,和他坐著交談。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從外面進來,和他坐著交談。C.早晨,從外面進來一位客人,和鄒忌坐著交談。D.第二天早晨,從外面進來一位客人,和鄒忌坐著交談。3.下列各句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吾孰與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 于徐公50.翻譯下列句子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答案:1.A項,句意為: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艷美麗。形貌,指身材與面貌。選項字詞解釋無錯。B項,句意為:在早上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妻子說。衣冠,衣服和帽子。選項字詞解釋有錯。C項,句意為:再照著鏡子看看自己。窺同,本是偷看,這里引申為“照”。選項字詞解釋無錯。D項,句意為: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甚,差得太遠,遠遠不如的意思。選項字詞解釋無錯。本題要求選擇字詞解釋有錯的一項。綜上,本題答案為B項。2.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坐著同他交談。與B項相符。綜上,本題答案為B項。3.A項,句意為: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美,形容詞,美麗。B項,句意為:徐公不如你美麗。美,形容詞,美麗。C項,句意為:我的小妾認為我美麗是因為害怕我。美,意動用法,認為……美。 D項,句意為: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美,形容詞,美麗。本題要求選擇“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綜上,本題答案為C項。4.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二.閱讀《廉頗藺相如轉》,完成1—4題。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加點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句:“徒慕君之高義”A.徒以吾兩人在也 B.徒見欺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2.對“所以”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③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⑥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3.對“之”和“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④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譯下列語句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譯文: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譯文: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譯文:答案:1.【答案】A【解析】A與例句都是“只是”的意思;B句“白白地”;C句“……的人”;D句“步行”。2.【答案】D【解析】①③④表原因;②⑤⑥表憑借。3.【答案】B【解析】①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不譯;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不譯;③表轉折的連詞,但;④表承接的連詞4.譯文①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②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③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擔負理虧的責任。三.閱讀下列文章 完成1—4題。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1.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受制于人B.愿將軍量力而處之 事急而不斷C.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田橫,齊之壯士耳D.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荊州之民附操者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諸葛亮用激將法勸說孫權的是(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④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⑤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⑤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A.諸葛亮游說孫權時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B.“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向下文波瀾起伏的事態過渡。C.諸葛亮預見的戰爭結局是曹操失敗,孫劉聯盟形成。D.諸葛亮出使東吳,準確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4.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譯文: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譯文:1【答案】D【解析】A 項,“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中的“于”意為“向”,“受制于人”中的“于”意為“被”。B 項,“愿將軍量力而處之”中的“而”表修飾,“事急而不斷”中的“而”表轉折。C 項,“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中的“之”意為“取獨”,“田橫,齊之壯士耳”中的“之”意為“的”。D 項,兩句中的“者”均為定語后置的標志。2.【答案】D【解析】②是說明劉備的處境。③是說明曹操一方的不利因素。3.【答案】C【解析】C 項,應為諸葛亮預見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4.【答案】① 這就是所說的“強弓發出的箭到了射程的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一定會使主帥遭到挫敗”。② 荊州歸附曹操的民眾,是被他武力的威勢所逼,不是發自內心的順服。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這段話出自唐代作家 (作者)的《 》(作品)。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君子不齒不齒:不與同列B.術業有專攻攻:研究、學習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全面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嘉獎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恥學于師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何陋之有何陋之有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對于那些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如這些人的士大夫,給予了強烈的責備和諷刺.B.文章借助"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于其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三組對比,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指出"師道之不復"的原因.C.作者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擇師標準出發,通過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D.文章結尾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交代寫作緣由.從這個簡短的結尾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像李蟠這樣好古文、學習古代道理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答案:1.韓愈 《昌黎先生集》2. D.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嘉:贊許。3.A.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承接,就。B.代詞,那些/副詞,表猜測語氣,大概。C.介詞,被。D.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遞進,而且。故選:C。4.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意思是“不通曉斷句,不能解決疑惑”,是賓語前置句,“之”賓語前置的是標志,應為“不知句讀,不解惑”。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意思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判斷句,標志是"……,….…..也"。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意思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勁的筋骨”,定語后置句,"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應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C."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的意思是“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不是特殊句式。D.“何陋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賓語前置句,“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應為“有何陋”。故選:D。五.閱讀《勸學》,完成1—5題。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其數①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②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③,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⑤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⑥;問一而告二謂之蕒⑦。傲,非也;贊,非也;君子如向⑧矣。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⑨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數:術,即方法、途徑。②沒:同“歿”,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則、界限。④箸 (zhù) : 通“著",明。⑤堧(r:微動。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語繁碎。⑧向:通“響",回音。⑨方:通“仿”,仿效。1.下列加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惡乎始 惡乎終惡:哪里B.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舍:放C.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曷:怎么D. 《詩》《書》故而不切切:懇切2.下列語句中加橫線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其數則始乎誦經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①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C.①口耳之間,則四寸耳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①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是荀子告訴人們學習的方法的一項是()①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②《詩》者,中聲之所止也③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⑤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喈⑥學莫便乎近其人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4.下列有關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荀子認為,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人應該終身學習。B.學習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應該入耳入心,貫徹到行動中,表現在舉止上。C.在荀子看來《禮》是基礎,《詩》《書》《禮》《樂》《春秋》涵蓋了天地之間所有要學習的內容。D.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接近賢師,這樣也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譯文:(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譯文:答案:1.D項,切:貼近,切合。2.A項“乎",相當于"于"。B項“也”,表判斷。C項“則”,①副詞,才;②連詞,那么。D項“故”,連詞,所以。3.②是介紹《詩經》的特點的;④是說明古人和今人學習目的不同;⑤是說明如何對待別人的詢問的。排除這三項即可。4.C項、"《禮》是基礎"說法不當,原文說"終乎讀禮”。5.(1) 所以從學習的途徑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2)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做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六.閱讀《種樹郭橐駝傳》,完成1—3題。其鄉日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有問之,對曰:“囊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選自《種樹郭橐駝傳》,有刪改)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駝業種樹 業:以……為業B.其實害之 其實:他實際上或這實際上C.故病且息 病:生病D.其亦有類乎 其:大概或恐怕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B.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雖日憂之,其實仇之 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 D.他植者則不然 則請立太子為王3.翻譯下列句子(1)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2)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答案:1.C【解析]病:困苦2.C【解析]C.雖然。A.就/趁此。B.來/因為。D.卻/就。3.(1)嚴重的,(還會)抓破樹皮來驗看它們是死是活,搖動樹的根部來驗看培的土是松還是緊,于是樹的本性就一天天地受到損害了。(2)問的人感嘆說:“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門道,竟獲得了治民的方法。”于是記下了這件事,把它作為官吏的告誡。專題 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在《語文考試指導綱要》中的要求:1.理解(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識別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及詞類活用。(2)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成分省略等)。2.分析與綜合(1)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會翻譯成現代漢語。(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1.閱讀(過秦論》(節選),完成33~37題。(共10分)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農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輪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遑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目淺,國家無事。3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務:務必。B.惠王、武王蒙故業,因遺冊。 蒙:繼承C.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叩:攻打D.秦無亡矢造鏃之費。 費:耗費3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今異義的一項是(2分)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試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緊大然而成敗異變D.然秦以區區之地3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2分)例旬:席卷天下A.外連街面斗諸侯 B.囊括四海之意C.東割膏腴之地 D.爭割地而賂秦36.下面對這兩段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第一段用排比的句式,渲染了秦孝公統一天下的雄心。B.商鞅輔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于是秦國日益強大。C.山東諸侯以合從策略對抗秦國,作者從人才、土地、兵力和財務四個方面,突出顯示了諸侯力量的雄厚。D.九國最后被秦所敗,爭相割地,臣服于秦,合從解體。37。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2.閱讀(阿房宮賦)(節選),完成33-37 題。(共10分)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3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錙銖:極言其細微。B.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磷磷:這里形容突出的釘頭,C.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嘔啞:形容嘈雜的樂聲。D.獨夫之心目益驕固。 驕固:驕傲自大。34,對劃線句子中四個“后人”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①②都指奉以后的統治者。B.①②③都指秦以后的統治者。C.③指唐以后的統治者。D.④指唐朝統治者。35.下列各句與列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2分)側;戍卒叫,函谷舉。A.天六國者,六國也。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C.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憐焦士!36.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選文第一段寫秦朝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終于導致農民起義,帶來王朝崩潰,阿房宮被焚的后果。B.選文第二段作者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C.“使……多于……”這幾句,既是排比,又是夸張,氣勢充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D.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官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3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3.(2021年內蒙古單招).(二)閱讀《鴻門宴》節選,完成34-38題。(共10分)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 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A.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內通“納”,接納B.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偷取C.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君王D.殺人如不能舉 舉,舉起35.下列各句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2分)A.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B.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C.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D.坐須臾,沛公起如廁36.與“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2分)A.此亡秦之續耳B.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C.客何為者 D.亞父者,范增也。37.比較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②賜之卮酒③其意常在沛公也④樊噲側其盾以撞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38.用現在漢語翻譯下列文言文(2分)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閱讀下文,完成1-4題。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句是()A.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指身材、面貌)B.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穿上衣服,戴上帽子)C.窺鏡而自視(本意偷看,這里引申為“照”)D.又弗如遠甚(遠遠不如,差得太遠)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列句: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A.早晨,有位客人從外面進來,和他坐著交談。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從外面進來,和他坐著交談。C.早晨,從外面進來一位客人,和鄒忌坐著交談。D.第二天早晨,從外面進來一位客人,和鄒忌坐著交談。3.下列各句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吾孰與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 于徐公50.翻譯下列句子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二.閱讀《廉頗藺相如轉》,完成1—4題。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加點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句:“徒慕君之高義”A.徒以吾兩人在也 B.徒見欺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2.對“所以”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③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⑥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3.對“之”和“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④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譯下列語句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譯文: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譯文: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譯文:三.閱讀下列文章 完成1—4題。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1.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受制于人B.愿將軍量力而處之 事急而不斷C.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田橫,齊之壯士耳D.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荊州之民附操者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諸葛亮用激將法勸說孫權的是(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④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⑤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⑤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A.諸葛亮游說孫權時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B.“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向下文波瀾起伏的事態過渡。C.諸葛亮預見的戰爭結局是曹操失敗,孫劉聯盟形成。D.諸葛亮出使東吳,準確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4.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譯文: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譯文: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這段話出自唐代作家 (作者)的《 》(作品)。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君子不齒不齒:不與同列B.術業有專攻攻:研究、學習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全面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嘉獎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恥學于師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何陋之有何陋之有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對于那些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如這些人的士大夫,給予了強烈的責備和諷刺.B.文章借助"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于其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三組對比,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指出"師道之不復"的原因.C.作者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擇師標準出發,通過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D.文章結尾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交代寫作緣由.從這個簡短的結尾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像李蟠這樣好古文、學習古代道理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五.閱讀《勸學》,完成1—5題。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其數①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②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③,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⑤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⑥;問一而告二謂之蕒⑦。傲,非也;贊,非也;君子如向⑧矣。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⑨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數:術,即方法、途徑。②沒:同“歿”,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則、界限。④箸 (zhù) : 通“著",明。⑤堧(r:微動。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語繁碎。⑧向:通“響",回音。⑨方:通“仿”,仿效。1.下列加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惡乎始 惡乎終惡:哪里B.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舍:放C.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曷:怎么D. 《詩》《書》故而不切切:懇切2.下列語句中加橫線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其數則始乎誦經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①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C.①口耳之間,則四寸耳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①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是荀子告訴人們學習的方法的一項是()①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②《詩》者,中聲之所止也③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⑤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喈⑥學莫便乎近其人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4.下列有關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荀子認為,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人應該終身學習。B.學習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應該入耳入心,貫徹到行動中,表現在舉止上。C.在荀子看來《禮》是基礎,《詩》《書》《禮》《樂》《春秋》涵蓋了天地之間所有要學習的內容。D.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接近賢師,這樣也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譯文:(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譯文:六.閱讀《種樹郭橐駝傳》,完成1—3題。其鄉日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有問之,對曰:“囊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選自《種樹郭橐駝傳》,有刪改)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駝業種樹 業:以……為業B.其實害之 其實:他實際上或這實際上C.故病且息 病:生病D.其亦有類乎 其:大概或恐怕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B.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雖日憂之,其實仇之 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 D.他植者則不然 則請立太子為王3.翻譯下列句子(1)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2)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 文言文閱讀-【中職專用】備戰2024年對口招生單獨考試語文復習專項突破(陜西適用)原卷板.docx 專題 文言文閱讀-【中職專用】備戰2024年對口招生單獨考試語文復習專項突破(陜西適用)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