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姐》學案檢測一、學習目標1.通過描寫人物語言, 神態, 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句子,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2.體會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感受江姐英勇無畏。二、學習重點分析人物言行, 心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積累描寫人物語言, 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句子。三、學習難點感受江姐英勇無畏, 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四、學習過程1.作者簡介閻肅(1930年5月9 日~2016年2月 12日), 原名閻志揚, 男, 漢族, 河北保定人, 肄業于重慶大學, 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1950年9月參加工作, 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6月入伍。曾任中國劇協副主席,空政歌劇團編導組組長,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歌舞團編導室一級編劇,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享受大軍區正職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貼。2.作品介紹歌曲:《紅梅贊》《敢問路在何方》《前門情思大碗茶》《我愛祖國的藍天》《北京的橋》《長城長》《霧里看花》《軍營男子漢》《故鄉是北京》《唱臉譜》《風雨同舟》《連隊里過大年》《天職》《打贏歌》《雪域風云》《夢水鄉》歌劇:《江姐》《黨的女兒》《特區回旋曲》《憶娘》《膠東三菊》《劉四姐》京劇:《紅巖》《紅色娘子軍》《年年有余》《夜度》《敵后武工隊》《紅燈照》(二) 歌劇知識西洋歌劇起源于16世紀末葉的佛羅倫薩。以意大利語演唱、以意大利形式寫作的歌劇,在此后的兩個世紀間,一直支配著全歐洲的歌劇界。隨后在德國、波希米亞、俄國和西班牙等歌劇音樂后進國家中,也先后產生了以本國的語言演唱、采用民族素材,為本國人民寫作的歌劇。這種歌劇作品,后來就籠統地稱謂民族歌劇。中國十大著名歌劇, 分別是《白毛女》、《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草原之歌》、《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紅霞》、《劉三姐》。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三)介紹主人公江竹筠(1920年8月 20日—1949年11月 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現江姐村)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煒,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革命女烈士, 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四)課文節選的是第七場,是全劇的高潮。這部分描寫了重慶解放前夕江姐在獄中與垂死的敵人英勇斗爭、光榮就義的事跡, 表現了江姐等革命志士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展現了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五)整體感知1、劃分結構,概括梳理情節2、本文主要刻畫了哪些人物形象?(六)文本細研1、文本內容刻畫了江姐怎樣的人物形象?2、分析《紅梅贊》蘊含的情感和內涵,及在文本中的作用?答案整體感知1、第一部分(從開篇到“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寫難友們預感到勝利的曙光。第二部分(從“一陣木梆聲”到“用戰斗去迎來那人民的新國家”):寫送別遇害的女共產黨員。第三部分(“送飯人提桶上”到“她們沉浸在激情的海洋里”) :寫江姐和同志們繡紅旗。這部分矛盾沖突漸趨白熱化。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江姐和戰友們“含著熱淚”“一針針哪,---線線”地繡著新中國的五星紅旗,表達了對革命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第四部分(“沈養齋率看守們上”到結尾) :寫江姐凜然赴死。2、江姐(江雪琴),中國共產黨重慶地區地下組織的重要成員。孫明霞、楊二嫂、送飯人等人,都是共產黨員。甫志高,原本是共產黨員,后來成為叛徒,出賣了江姐。沈養齋,國民黨特務(沈區長)。魏吉伯,國民黨特務。文本細研革命女英雄形象;關心同志的大姐姐;柔情細膩的女性;2、“紅巖上,紅梅開”把江姐比喻成一株在紅巖上怒放的紅梅,紅梅不懼嚴寒,“千里冰霜腳下踩”,暗喻江姐不畏死亡,把面對敵人的忍和懼踩在腳下。“一片丹心向陽開”暗喻江姐一心只為黨的革命事業,心中只有黨和國家;“香飄云天外”,暗喻江姐雖已壯烈犧牲,但是她的精神不滅,永存祖國大地;“高歌歡慶新春來”,暗喻江姐為革命事業勝利而歡唱、高歌;《紅梅贊》是江姐不屈靈魂的贊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