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1.官員選拔“選賢任能”在選官和任用的環節主要特色是不拘一格地發現和使用人才。從先秦到秦漢再到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選賢任能的官制一步步走向成熟。時期 制度秦朝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代 察舉制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2.官員管理考核辦法 秦漢時期主要是上計制。但魏晉南北朝時期考核大都流于形式監察制度 秦漢建立起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建立刺史制度二、隋唐至兩宋時期1.官員選拔:實行科舉制。隋唐時期以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兩宋時期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2.官員管理考核辦法 隋朝 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唐朝 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宋朝 制定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監察制度 隋唐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宋朝 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實行臺諫合一。三、元明清時期1.官員選拔(1)元朝在1314年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2)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2.官員管理(1)考核制度:明朝有考滿和考察;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監察機構元朝 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朝 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和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1898年 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并廢八股,以時務策命題。1901年 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設蒙養學堂。1905年 廢除科舉制。2.選官制度的改革(1)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2)1905年廢除科舉后的主要選官方式: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為依據,出臺了官員選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規草案。2.北洋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考試選官 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建立。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甄別選官 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建立 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內容 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并頒布《考試法》等一系列法規,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對一般在職人員,效仿北洋政府,采取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局限性 在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又建立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開放后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來 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2.公務員制度初步形成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正式形成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發展完善 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以來3.我國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1)有利于提升國家行政機關組織經濟建設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職能,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2)為廉政建設提供了保障機制。通過考試、考核、培訓、交流來提高素質;通過義務、紀律、回避、申訴、控告促進廉潔奉公;通過法制化的管理,防止人治現象。(3)有利于促進政府機關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習題練習1.宋朝“取士不問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這是由于( )A.科舉制的發展 B.門閥政治消失C.地方割據的結束 D.中央集權加強2.《晉書·列傳第六》記載:衛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賢,舉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讓,野無邪行。……魏氏承顛覆之運,……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則宜準古制,使朝臣共相舉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厲進賢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誠令典也。”這說明衛瓘等主張( )A.以門第族望為選官標準B.恢復由下而上推舉人才的制度C.通過考試發現選拔人才D.建立由上而下選拔官員的制度3.有學者指出“科舉制度曾經是聯系中國傳統的社會動力和政治動力的紐帶,是維護儒家學說在中國的止統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由于它被廢止,整個社會喪失了它特有的制度體系。”據此可知( )A.八股取士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B.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利于社會發展C.科舉制度是傳統社會發展保障D.儒家思想主要依靠科舉制度傳播4.“凡在外司府州縣等衙門官,每三年朝覲,吏命會同本院考察。”文中對官員的考核方式屬于( )A.大計 B.京察 C.上計 D.通考5.漢代,每逢國家遙有祥瑞或災異,便特別下詔,令公卿、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天子親白策試,分別高下,授以官職;或有其他任使的,皆特別標明共日的,如需用外交人才,則詔舉“能使異域絕國者”,需用軍事人才,則詔舉“通孫吳兵法曉軍機者”。漢代這一做法( )A.推動選賢任能制度的產生 B.有利于提升官僚隊伍素質C.符合君權神授的儒家 D.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6.與《史記》《漢書》相比,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孫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這反映了魏晉時期( )A.史學體例的發展 B.選官制度的變化C.人口數量的增長 D.民族交融的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