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案(無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案(無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1.官員選拔“選賢任能”在選官和任用的環節主要特色是不拘一格地發現和使用人才。從先秦到秦漢再到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選賢任能的官制一步步走向成熟。
時期 制度
秦朝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2.官員管理
考核辦法 秦漢時期主要是上計制。但魏晉南北朝時期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監察制度 秦漢建立起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建立刺史制度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
1.官員選拔:實行科舉制。隋唐時期以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兩宋時期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2.官員管理
考核辦法 隋朝 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
唐朝 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
宋朝 制定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監察制度 隋唐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
宋朝 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實行臺諫合一。
三、元明清時期
1.官員選拔
(1)元朝在1314年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
(2)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2.官員管理
(1)考核制度:明朝有考滿和考察;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監察機構
元朝 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朝 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和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朝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
1898年 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并廢八股,以時務策命題。
1901年 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設蒙養學堂。
1905年 廢除科舉制。
2.選官制度的改革
(1)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2)1905年廢除科舉后的主要選官方式: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為依據,出臺了官員選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規草案。
2.北洋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
考試選官 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建立。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
甄別選官 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
建立 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
內容 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并頒布《考試法》等一系列法規,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對一般在職人員,效仿北洋政府,采取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
局限性 在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又建立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后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來 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
2.公務員制度
初步形成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正式形成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發展完善 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以來
3.我國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
(1)有利于提升國家行政機關組織經濟建設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職能,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2)為廉政建設提供了保障機制。通過考試、考核、培訓、交流來提高素質;通過義務、紀律、回避、申訴、控告促進廉潔奉公;通過法制化的管理,防止人治現象。
(3)有利于促進政府機關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
習題練習
1.宋朝“取士不問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這是由于(  )
A.科舉制的發展 B.門閥政治消失
C.地方割據的結束 D.中央集權加強
2.《晉書·列傳第六》記載:衛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賢,舉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讓,野無邪行。……魏氏承顛覆之運,……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則宜準古制,使朝臣共相舉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厲進賢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誠令典也。”這說明衛瓘等主張(  )
A.以門第族望為選官標準
B.恢復由下而上推舉人才的制度
C.通過考試發現選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選拔官員的制度
3.有學者指出“科舉制度曾經是聯系中國傳統的社會動力和政治動力的紐帶,是維護儒家學說在中國的止統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由于它被廢止,整個社會喪失了它特有的制度體系。”據此可知(  )
A.八股取士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B.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利于社會發展
C.科舉制度是傳統社會發展保障
D.儒家思想主要依靠科舉制度傳播
4.“凡在外司府州縣等衙門官,每三年朝覲,吏命會同本院考察。”文中對官員的考核方式屬于(  )
A.大計 B.京察 C.上計 D.通考
5.漢代,每逢國家遙有祥瑞或災異,便特別下詔,令公卿、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天子親白策試,分別高下,授以官職;或有其他任使的,皆特別標明共日的,如需用外交人才,則詔舉“能使異域絕國者”,需用軍事人才,則詔舉“通孫吳兵法曉軍機者”。漢代這一做法(  )
A.推動選賢任能制度的產生 B.有利于提升官僚隊伍素質
C.符合君權神授的儒家 D.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6.與《史記》《漢書》相比,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孫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這反映了魏晉時期(  )
A.史學體例的發展 B.選官制度的變化
C.人口數量的增長 D.民族交融的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河源市| 左权县| 宁国市| 福海县| 石柱| 哈巴河县| 黄冈市| 昌邑市| 全州县| 浦北县| 宜城市| 溧水县| 五华县| 白银市| 婺源县| 布尔津县| 松江区| 铜陵市| 兴业县| 万州区| 天全县| 东源县| 青阳县| 安仁县| 洛阳市| 乌拉特前旗| 咸丰县| 钟祥市| 安泽县| 金川县| 闵行区| 灵川县| 若羌县| 五台县| 凭祥市| 随州市| 舞阳县| 义乌市| 江源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