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一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運用地震波傳播規律,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劃分及各圈層的特點。 2.通過閱讀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了解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的密切關系及主要特點, 3.列舉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說明地球各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知道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樹立愛護地球和環境的意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區別地震波的類型,分析地震波的傳播特點。2.推理不連續面的劃分過程和內部圈層結構特征。教學難點: 1.區別地殼和巖石圈的范圍;明確軟流層的位置。 2.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演化歷史,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地球的圈層結構。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主人公進入地下,實現了“地心漫游”,地球內部究竟是怎樣的呢? [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疑問,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展示圖片] 蘇聯科拉超深鉆井等圖片 [講解] 講解目前鉆探技術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觀測手段來認識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展示圖片] [提問] 和不透明的地球一樣,西瓜的內部也無法直接直接用肉眼識別。但是一些有挑選西瓜經驗的人,會通過敲擊西瓜聽其聲音來判別西瓜的品質,還有,通過CT檢查身體內部。這能為我們認知地球的內部結構提供哪些啟發呢? [設計意圖] 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幫助學生理解“地震波”的概念。 [講解] 目前,科學家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我們將這種波稱為“地震波”。 [播放視頻] 監視器記錄的地震瞬間 [講解] 我們會發現,當地震發生時,地面上的物體先上下顛簸,再左右晃動。這是因為地震波有橫波和縱波之分。 [設計意圖] 1.通過視頻,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橫波與縱波的特征。2.列表對比分析縱波與橫波的異同,培養學生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提問] 某公園所在地區發生地震,公園里岸上的人會有什么感覺?在湖中游船上人是否有同樣的感覺,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 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接著左右晃動。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因縱波速度快,橫波速度慢,縱波橫波都可以在陸地上傳播,橫波不能在水體中傳播。 [展示圖片] 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圖 [提問] 請同學們判斷圖中的兩條線表示的地震波類型,并說明判斷依據。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橫坐標表示的是深度,從左到右深度在不斷增加,縱坐標表示的是地震波的速度,自下至上速度逐漸增加。由圖可知上面線條表示的地震波比下面線條表示的地震波波速更快,因此上面線條表示的是縱波,下面線條表示的是橫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注意縱軸和橫軸所指,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展示圖片] 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圖 [提問] 請同學們觀察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圖,橫波和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過程中速度發生了幾次較大的變化,請同學們思考變化的位置是在哪里?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 有兩次較大的變化。這種波速突然變化的面,我們稱之為不連續面。一個在大陸地下平均33km處,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為了紀念這個不連續面的發現者,將其命名為莫霍界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km處,在這里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突然消失。為了表彰這個界面的發現者,人們將這個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那么,為什么橫波和縱波在這兩個不連續面處波速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這說明不連續面兩側物體性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展示圖片] [講解] 科學家以這兩個界面為界,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有內核和外核之分。 [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1頁內容,并思考:1.地殼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有何差異? 2.什么是軟流層? 3.什么是巖石圈?巖石圈和地殼的范圍是否一致?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 [設計意圖] 指導學生分析各圈層范圍以及物質狀態,強調易混淆的知識點,指導學生明晰“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軟流層的位置”。 [過渡] 學習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之后,我們一起進入本節課第二個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層的概況。 [講解] 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大氣圈使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須的氧氣,形成了復雜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比如有固態的冰川,氣態的水蒸氣,液態的江河湖海等。水圈由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等組成,其主體是海洋,陸地水有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水圈參與地表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比如泥沙的搬運,修建水庫發電,水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多數生物分布在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促進太陽能轉化,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的組成,改造地表形態。 [展示圖片] 自然景觀圖片 [提問] 自然景觀涉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在這張自然景觀照片中,請同學們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將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進行分類。 [講解] 在這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看見云、山頂積雪、河流、草、樹木、山、土壤,這些事物按照圈層進行分類,云屬于大氣圈,山頂積雪和河流一樣,都屬于水圈。草、樹木屬于生物圈,山屬于巖石圈。 [提問] 那么,請思考這些圈層之間的聯系是什么? [講解] 大氣圈為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氣,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而生物圈通過呼吸和光合作用也改變大氣組成;大氣圈與水圈通過蒸發和降水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大氣圈通過降水、風作用于巖石圈,巖石塵埃也會隨著風力作用進入大氣圈;巖石圈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為生物提供了立足之地和養分,生物也會參與到巖石的風化過程;巖石會受到水侵蝕,巖石里的礦物質也會進入水圈;水圈為生物生存提供水分,生物制造的有機物也會進入水體;人類作為生物圈的一份子,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各個圈層。因此我們說,各個圈層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2.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總結] [設計意圖] 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布置作業] 最后,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一個課后作業,請你們課后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并把你的作品給同學、朋友、家人欣賞,向他們介紹地球的圈層結構。 [設計意圖] 學生動手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