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授課
第四章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第2課時 元素周期表
【學習目標】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及結構特點。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間的關系。
【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
目標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任務:閱讀教材P88的內容,并結合下列元素周期表發展史,完成下列問題? (1)元素周期表發展史:“三元素組”→“六元素表”→“八音律”→門捷列夫周期表 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提出了“三元素組”觀點。他把當時已知的44種元素中的15種分成5組,指出每組三元素的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較輕元素和較重的兩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如鈣、鍶、鋇;氯、溴、碘;鋰、鈉、鉀。這樣的分類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所以并沒有引起化學家們的重視。 1857年,德國化學家邁爾(1830~1895)在他的《現代化學理論》一書中,順著原子量的順序詳細討論了各元素的物理性質,給出了《六元素表》。該表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序,對元素作了很好的分族,有了周期表的雛形。 1865年,英國皇家農業學會化學師紐蘭茲(A.Y. Newlands,1837-1898)把當時已知的62種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發現從任意一種元素算起,每當排列到第八種元素時就會出現性質跟第一個元素相似的情況,猶如八度音階一樣,他把這個規律叫做“八音律”。 (2)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和第二張元素周期表 (3)現代的元素周期表 問題:(1)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據: 相對原子質量 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將化學性質 相似的 元素放在一個 縱行 。 (2)現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據: 核電荷數 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將化學性質 相似的 元素放在一個 縱行 。 (3)原子序數是按照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順序 給元素編號。原子序數與元素的原子結構之間存在如下的關系:原子序數= 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目標二: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及結構特點 任務:閱讀教材P89的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 (1)橫行原則:把 電子層數目 相同的元素,按 原子序數遞增 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2)縱列原則:把不同橫行中 最外層電子數 相同的元素,按 電子層數遞增 的順序由上而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1)周期:每一橫行叫做一個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7 個橫行, 7 個周期) ①周期序數= 電子層數 。 ②短周期:第 一 、二 、三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種類數分別為 2 、8 、8 。 ③長周期:第 四 、五 、六 、七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種類數分別為 18 、18 、32 、32 。 (2)族:每一縱列叫做一個族(8.9.10三個縱列共同組成第 Ⅷ 族) ①主族:共 7 個(由長、短周期元素構成,族序數后標 A ),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 。 ②副族:共 7 個(只由長周期元素構成,族序數后標 B )。 ③第Ⅷ族:包括 8、9、10 三個縱列。 ④0族: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是8(He是2)。
目標三: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間的關系 任務1:畫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標明周期序數、族序數、每周期元素種類及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數。 H 元素周期表 HeLiNeNaArKKrRbXeCsRnFrOg
周期序數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種數核外電子層數1H(1號) ~ He(2號)212Li(3號) ~ Ne(10號)823Na(11號) ~ Ar(18號)834K(19號) ~ Kr(36號)1845Rb(37號) ~ Xe(54號)1856Cs(55號) ~ Rn(86號)3267Fr(87號) ~ Og(118號)327
任務2:根據元素周期表,寫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O: 第二周期第ⅥA族 Na: 第三周期第ⅠA族 Fe: 第四周期第Ⅷ族 I: 第五周期第ⅦA族 Au: 第六周期第ⅠB族 Ra: 第七周期第ⅡA族 Mn: 第四周期第ⅦB族 W: 第六周期第ⅥB族
課堂檢測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所學,畫出思維導圖
2新授課
第四章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第2課時 元素周期表
【學習目標】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及結構特點。 3.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間的關系。
【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
目標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任務:閱讀教材P88的內容,并結合下列元素周期表發展史,完成下列問題? (1)元素周期表發展史:“三元素組”→“六元素表”→“八音律”→門捷列夫周期表 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提出了“三元素組”觀點。他把當時已知的44種元素中的15種分成5組,指出每組三元素的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較輕元素和較重的兩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如鈣、鍶、鋇;氯、溴、碘;鋰、鈉、鉀。這樣的分類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所以并沒有引起化學家們的重視。 1857年,德國化學家邁爾(1830~1895)在他的《現代化學理論》一書中,順著原子量的順序詳細討論了各元素的物理性質,給出了《六元素表》。該表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序,對元素作了很好的分族,有了周期表的雛形。 1865年,英國皇家農業學會化學師紐蘭茲(A.Y. Newlands,1837-1898)把當時已知的62種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發現從任意一種元素算起,每當排列到第八種元素時就會出現性質跟第一個元素相似的情況,猶如八度音階一樣,他把這個規律叫做“八音律”。 (2)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和第二張元素周期表 (3)現代的元素周期表 問題:(1)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據: 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將化學性質 元素放在一個 。 (2)現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依據: 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將化學性質 元素放在一個 。 (3)原子序數是按照元素 給元素編號。原子序數與元素的原子結構之間存在如下的關系:原子序數= = =
目標二: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及結構特點 任務:閱讀教材P89的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 (1)橫行原則:把 相同的元素,按 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2)縱列原則:把不同橫行中 相同的元素,按 的順序由上而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1)周期:每一橫行叫做一個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個橫行, 個周期) ①周期序數= 。 ②短周期:第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種類數分別為 、 、 。 ③長周期:第 周期,每周期所含元素種類數分別為 。 (2)族:每一縱列叫做一個族(8.9.10三個縱列共同組成第 族) ①主族,共 個(由長、短周期元素構成,族序數后標 ), 主族序數= 。 ②副族,共 個(只由長周期元素構成,族序數后標 )。 ③第Ⅷ族,包括 三個縱列。 ④0族,最外層電子數是8(He是2)。
目標三: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間的關系 任務1:畫出元素周期變的輪廓標明周期序數、族序數、每周期元素種類及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數。 周期序數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種數核外電子層數1H(1號) ~ He(2號)21234567Fr(87號) ~ Og(118號)
任務2:根據元素周期表,寫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O: Na: Fe: I: Au: Ra: Mn: W: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所學,畫出思維導圖
2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