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食物在體內的旅行教學設計01.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2.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科學思維:1.愿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合作交流。2.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探究實踐:1.查閱資料,了解有關食物在體內消化的過程,對照資料能夠完善自己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2.能夠在不斷認識的過程中,完成消化器官模型的制作。態度責任:1.認識消化器官可以將食物轉變成我們可以吸收的營養與能量,健康生活可以保護消化器官。02.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各個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難點:理解消化道的蠕動,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個器官共同協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系的觀點。03.教學準備:教師:人體消化器官圖、課件等。小組:一小段透明管子,一個塑料袋、水、饅頭、煮熟的蔬菜、花生等食物、彩泥、人體輪廓圖、實驗記錄單、學習單等。04.教學過程一、聚焦:揭示課題。1.復習導入:食物進入人體的第一站是哪里?食物在口腔中發生了什么變化?(1)口腔—牙齒、舌頭、唾液—磨碎食物2.提問: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后,會進入人體的哪些消化器官呢?學生回答。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我們看不見的——人體內部的奧秘。揭示課題: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二、探索一:人體消化器官大揭秘。1.人體內的消化器官主要有這五個:口腔、胃、食道、小腸和大腸。師生共同交流各個器官的結構它和功能。(2)食道—肌肉(蠕動)、通道—運輸食物提問:食道的特點是什么?思考:什么樣的食物容易進入食道?猜測:食物在食道里會產生變化嗎?食道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實驗一:模擬食道的工作。實驗步驟:(1)準備一小塊饅頭,放入“食道”。(2)用手指擠壓饅頭上面的塑料管,模擬食道的蠕動。饅頭會順著塑料管向下移動,直到“食道”的出口處。實驗現象:捏動饅頭上方的透明塑料軟管,饅頭會向下“蠕動”,最終到達“食道”的出口處。實驗結論: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啟發思考:現實中食道是沒有手指用來擠壓的,食物是怎么到胃里的呢?(3)胃—肌肉發達、有胃酸—磨碎、分解食物思考:食物在胃里會產生變化嗎?胃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追問:(①怎么加材料②用手揉擠模擬的是?)實驗二:模擬胃的工作。實驗步驟:(1)在塑料袋里裝上水、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2)反復揉擠這個袋子,觀察里面的食物變成什么樣子了?實驗現象: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這個袋子很像我們身體里胃,當我們用手揉擠這個袋子時,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地收縮、蠕動,把食物進一步磨碎分解。實驗結論: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提問:什么樣的食物容易被胃消化?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塊的,也不柔軟,會給這個器官帶來哪些麻煩?(4)小腸—很長、小腸絨毛—吸收營養(5)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吸收水分、形成糞便三、探索二: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路線。1.提問:現在我們對消化器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大家知道食物是按照怎樣的路線行進的嗎?學生回答(板書: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2.請同學們認真對照科學家繪制的“人體消化圖”。(觀看視頻加深理解)3.學生總結合理的消化路線(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四、制作消化器官模型。1.出示材料:彩泥、空白人體輪廓圖,大家能利用這些材料嘗試制作一個消化器官模型嗎?五、拓展。1.實際上參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這5個器官,還有肝臟、膽囊、胰腺它們會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腸,參與食物的消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由這些器官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的,這就是一個整體——消化系統。人的任何一項生命活動都是如此。2.消化器官對我們人體健康非常重要,在民間有很多關于飲食健康的諺語和兒歌飲食健康我知道飲食衛生要注意,變質食物不要吃。細嚼慢咽易消化,定時定量有節制。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飯后休息半小時,適當運動促消化。專心吃飯腸胃好,心情愉快身體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