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樹郭橐駝傳》學案檢測一、學習目標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落實文言字詞,積累文言知識。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寓意。3、體會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手法的運用。4、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的做官治民的道理。二、學習過程(一)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和諷刺性的文學體裁。其特點是:結構簡單,篇幅短小,情節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題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總是通過夸張、比喻的方式,使簡單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給人們以智慧、啟發、訓誡,給丑惡者以無情的諷刺。(二)作者簡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三)寫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 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創作的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 ,“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 shì 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 民不聊生 。 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四)整體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內容(五)文本研讀1、郭橐駝是個怎樣的人,試結合文本具體分析。2、郭橐駝和他植者的種樹方法、態度和結果有何不同?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方法?能夠養活樹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將“治民之道”和“種樹之道”放在一起寫,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何在?請你結合創作背景談談你的看法。答案整體感知第一段:簡要介紹郭橐駝的形象特征及名號來歷。第二段:介紹郭橐駝的籍貫及高超的種樹技藝。第三段:寫郭橐駝種樹與他人種樹的不同,實際上就是能否做到“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問題。第四段:在問答中將種樹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來。第五段:寫問者的意外收獲及作傳目的。文本細研1、郭橐駝是一個平凡、樸實、具有豐富經驗的植樹能手。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無人知曉。他“病僂”而駝背,相貌不如常人,卻名聞鄉里,以致有綽號流傳。郭橐駝竟以為綽號起得很恰當,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這樣自稱起來。作者寥寥數筆,就表現出人物豁達的性格,令人猜想在這豁達性格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自信、長處,這也就增強了讀者閱讀的興趣。作品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使一個不同于一般人的“駝者”形象躍然紙上。2、3、類比①種樹與治民相類比,種樹道理與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類比。如“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類比;種樹“其前也若子”類比對百姓要關懷愛護;種樹“其置也若棄”類比不要打擾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②“他植者”對樹“愛之太恩,憂之太勤”類比“長人者好煩其令”。表面上是說種樹的道理,實際上每一個種樹的道理都類比著一個治國養民的道理。作用:作者通過如此層層類比,環環相應,說透了種樹的原理,也說清楚了為官治民的道理。4、如果將結尾比作一出戲的尾聲,那么,郭橐駝完成了使命,從旁門下場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問者的獨立身份,寫出了他“問養樹,得養人術”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圖并不在談種樹,而在談“養人”,借這種方式抨擊了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文章最后一句(結語)“傳其事以為官戒”,實際上表明了作傳的真正意圖——警示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承平之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