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無衣》學案檢測一、學習目標1.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基本內容。2.把握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理解并欣賞《詩經》的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3.理解并體會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二、學習過程(一)作品簡介《詩經》包括西周初(公元前 11 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 7 世紀)500 年間的詩歌。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編定,成書于春秋時代。本稱《詩》,存詩 305 篇,也稱 。因其書為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漢代后被儒家列為儒家經典,故稱 。補充:“ 五經”:“ 四書”:“ 六藝” :(教育科目)(二)《詩經》六義《詩經》按樂曲分為 三部分。 “風”指“十五國風”,即指當時 15 個地區的詩歌,絕大部分是 ,是《詩經》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 ,有“大雅”和“小雅”;“頌”是 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 “雅”和“頌”,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三)字詞檢測1.明確字音矛戟( ) 偕作( ) 同裳( )2.解釋詞義①袍: ②興師:③修: ④同仇:⑤澤: ⑥裳:⑦甲兵: ⑧行:(四)整體感知1、劃分朗讀節奏,感悟詩歌情感。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2、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五)文本研讀1、本文分為三小節,每一節都在重復,在重復的同時又有些微的變化,這種章法特點我們在哪篇課文中學過?這樣寫有何作用?2、小組合作,再讀詩歌。比較詩歌的三章有何異同,思考這樣安排詩節的原因。3、整首詩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疏通文意文本研讀1、重章置句是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只在各章對應的位置換幾個字詞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具有音樂美、意境美、含蓄美。【表達效果】①語言上,語言精練、優美,節奏、音韻協調,容易記憶和傳唱。②結構上,結構清晰一致,具有一種整齊美,回環美。③主題上,一唱三嘆,渲染氣氛,強化感情,深化主題。內容更具體,戰斗力更強。當勞動人民在強敵壓境、外族入侵時,大家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爭取和平生活,愛國熱情空前高漲。2、戰服兵器思想行動3、《無衣》以全文共60個字讓我們領略了重章疊句藝術手法的美妙及語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疊句的藝術表達寫盡了戰友情、愛國情,展現了大無畏精神。讀這60個字,讓人深深感受到其中攝魂入魄的家國情懷。有國才有家,衛國才能更好保家,秦地人民尚武,尚武之中更重要地是團結互助、共御外辱的愛國精神。無數中華兒女也正是懷此信念戮力奮斗、勇往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