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六國論》學習目標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 理解和把握史論文體的主要特點,把握作者撰文反思歷史的現實針對性。體悟蘇洵體現的文人士大夫的現實關懷與責任、擔當精神, 3. 鑒賞文章的說理藝術,體會《六國論》富于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4. 學會在辯證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養成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習慣。課前學習任務1.查閱資料,手繪七雄。繪一幅春秋戰國形勢圖,標清各國位置及滅亡時間。 2.利用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預習課文,自譯文本。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瞄準“史論”靶心 把握“論”之內核活動1.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聲。 閱讀以下材料,猜測蘇洵的主要觀點可能是什么,寫出至少三個猜測。小組內討論,推選出最佳答案,小組代表發言交流。 材料一:《六國論》選自《嘉祐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本文是第八篇,原題為“六國”。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洵)攜二子赴京師,應科考。至京,呈己文于翰林學士歐陽修,修目以荀卿再世,薦之于宰執韓琦,琦復為之延譽,文章遂為滿朝公卿所爭誦。……爾后,修又獻洵所著《權書》十篇、《衡論》十篇、《幾策》二篇于朝廷,仁宗帝詔今至舍院赴試,稱疾不應。 材料二: 太尉執事:洵著書無他長,及言兵事,論古今形勢,至自比賈誼仁。所獻《權書》,雖古人已往成敗之跡,茍深曉其義,施之于今,無所不可。(《嘉祐集》卷一三《上韓樞密書》) “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當世之要。陛下雖以此召臣,然臣觀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詞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上皇帝書》) 材料三:太宗兩度征遼皆敗,真宗澶淵訂盟愈卑,世代相襲,致令朝野上下,恐敵之癥蔓延。北虜之遼,君臣已畏之如虎;西北之夏,士卒復懼之若狼。故宋室代奉“斥地與敵,牢內虛外”為國策,“屈己增幣”,賂賊乞安。至乎老泉之世,宋廷已歲納遼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輸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矣。宋室既示之以弱,遼夏則益肆其暴。二虜結以犄角之勢,步步要挾,時時進犯;中原陷于劫奪之禍,農桑遭廢,里閭成墟。(渠正文《中華歷代名篇品讀》) 活動2.緊貼文本,探探“論”之緣起 1.閱讀《六國論》原文,完成下表。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準確,體會歷史背景與史論寫作之間的緊密關系。 《六國論》閱讀對象呈送緣由核心觀點寫作意圖如何諷諫活動3.緊貼文本,探探“論”之內核 根據蘇洵的創作意圖,你認為此文文題該如何擬?此文原題《六國》,一般選本改為《六國論》,你認為蘇洵究竟在“論”何? A六國破亡之因論 B賂敵論 分析:六國破滅之因,絕不是史論文的中心論題,而是時事策論的借題。 借古諷今的策論,中心思想應該落在“時事”上,而非篇首的“史事”。本意不是“論古”而是“嘆今”。 活動4.誦讀文本,感受“論”之情感 前人評價《六國論》:“借六國賂秦而滅,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憤。”“借古傷今,淋漓深痛。”同學們通過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想一想,哪些話應該讀出“痛切悲憤”的語氣? 【學習任務二】建構思維圖式 梳理“論”之邏輯 活動1:《古文鑒賞辭典》稱贊此文“行文縱橫恣肆,論斷斬釘截鐵”,請找出作者對于六國滅亡的論斷,梳理論證過程,完成下圖。 韓魏楚:賂秦 破滅(分論點1) 破滅 齊燕趙:破滅 破滅(分論點2) 活動2:歐陽修贊蘇洵“博辯宏偉”,請分析蘇洵是如何“博辯”,把賂敵致亡的道理講清講透,完成下表。 “賂”果 得百倍—— 大欲—— 對比論證 得 難—— 奉繁—— 引用論證活動3:蘇洵又是怎樣表現不賄賂秦國的國家(齊楚趙)會間接受害的呢? 齊、燕、趙滅亡的原因與作者的感彩 諸侯國直接原因外部原因作者的感彩齊國燕國趙國活動4:至此,根據下圖完成文章的論證結構。 【學習任務三】錘煉思辨能力 發現“論”之破綻 活動1 發出理性之聲:蘇洵之“論”是否嚴密,為規范之“論”體?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思考下面問題,完成下表。 材料一:劉勰說:“‘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追于無形,跡堅求通,鉤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告訴我們“辨正然否”要從肯定和否定兩面進行分析;“窮于有數”,要把握全面資源;“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要思慮周全;“彌縫莫見其隙”要嚴密到沒有任何漏洞;“敵人不知所乘”,讓人無法反駁。 序號發問證 據否定理由1六國被滅難道就是因為六國的賂秦嗎 2秦滅六國攻克的先后順序怎樣 3六國并力西向是否可以戰勝秦國?4秦在擴張過程中實施了什么戰略 活動2:閱讀資料,小組討論:《六國論》既有如此多破綻,何以成為經典?史論文應如何處理好“借古”與“諷今”的關系,尤其是對史實的尊重? 他們希望從舊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詮釋意義,給予當代政治環境嶄新的思考。因此我們發現北宋史論討論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國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論述重點。二蘇也不例外。當他們面對古籍所呈現的事實、意旨時,或是勇于否定駁辯,或是發揮想象力,關注史料的空白,填補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史論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歷史的原貌,進行著“主觀閱讀”之旅。因為“史論” 畢竟與歷史著述不同。歷史著述是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進行的“歷史建構”,而“史論”屬文學范疇,它是文學家對于歷史事件進行的“意義建構”,二者大相徑庭。(何玉蘭《略論蘇洵、蘇軾史論散文的藝術特色及價值》,《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 【學習任務四】拓展關聯文本對比“論”之異同 作業: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議論,由《戰國策》縱人之說來,卻能與《戰國策》相伯仲,當與子由《六國論》并看。”請對照閱讀蘇轍的《六國論》,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