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 文 年級 高 一 學期 春 季課題 庖丁解牛學習目標1.賞析庖丁解牛時的場面描寫。 2.探尋庖丁“解牛之道”。 3.理解莊子“養生之道”的內涵,感悟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課前學習任務知人論世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生平行事略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戰亂遷至宋國,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他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2.《莊子》簡介 《莊子》為道家經典之一,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共52篇。今存33篇,分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又稱《南華真經》。 3.文題解讀 庖,廚師。丁,人名。“庖丁”即名為“丁”的廚師。一說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解牛,指分解、剖開牛的肢體。 4.寫作背景 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這是非常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滄桑巨變,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了迷茫。莊子面對人在殘酷現實中不能任其本性無拘無束地生活、面臨無情摧殘難以盡享天年的現實,被迫謹慎藏鋒,適時順應,他想在復雜的斗爭的骨節縫中尋找一個空隙,把它作為保全生命的安樂窩,以便在這亂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這篇寓言體現的就是這種心境。 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標注課文重點字詞的讀音,做到熟練朗讀課文。 2.請解釋文中紅色的字詞并寫出劃線句的特殊句式。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賞析文本,探尋解牛之道 1.品析解牛場面:莊子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庖丁解牛場面的? 2.探尋解牛之道: ①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是什么? ②他經過了哪些階段才達到了這個境界? 3.探討解牛之秘:把握規律后,庖丁是如何應對“族”的? 【學習任務二】深入探究,感悟深刻哲理 1.“庖丁解牛”和“養生”到底是什么關系? 2.從這篇課文中你還可以感悟到哪些“人生之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