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結合實例,綜合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教學難點: 1.農業區位選擇與評價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 意圖 情境 導入 【“苦瘠甲天下”】——西海固 播放《山海情》電視劇片尾曲,讓學生感受西海固“干沙灘”的荒涼。 【觀看視頻】《山海情》電視劇片尾曲視頻《花兒一唱天下春》 【思考】電視劇里的西海固,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晚清名臣左宗棠用“苦瘠甲天下”去形容該地,經濟的“窮”、條件的“差”、環境的“惡”已然成為了這里的代名詞。聯合國糧食發展署將這里評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地人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生產,走上了致富之路。這一節課我們就以西海固為例,探究一下其是如何走上致富之路的。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材料綜合分析影響某區域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2.結合實例,農業生產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3.結合實例,評價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觀看視頻《花兒一唱天下春》視頻片段,對西海固有初步的了解。 通過視頻,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西海固的貧瘠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表。從電視劇中的地理知識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地理位置分析 【知識儲備1】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知識儲備2】區域位置特征分析 回顧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區域位置特征分析,調動學生思維,建構知識框架,為解決問題做好鋪墊。通過核心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加深對核心考點的掌握。【探究一】結合區域相關要素圖片,簡述西海固地理位置的特點。 【總結歸納】西海固地理位置的特點 ①北半球中緯度(半球位置,緯度位置) ②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陸位置) ③黃土高原西南緣;(地形區) ④地處暖溫帶到中溫帶的過渡地帶;(溫度帶) ⑤地處半濕潤區到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干濕區) ⑥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交匯處;(自然區) ⑦寧夏的南部地區,與甘肅省相鄰。(行政區) 【過渡】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西海固地區經常出現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景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下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的原因。從圖片材料中提取信息,運用農業區位的相關知識,探究西海固地理位置的特點,學以致用,鞏固核心考點。引導學生提取信息,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對學生的答題方法做出指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探究二】分析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的原因。 材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五個地級市中,固原,是唯一不沿黃河的那一個。在寧夏長度、流域面積僅次于黃河的清水河,盡管途徑固原,卻并不能給她提供太多的幫助——作為一條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河流,由于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含鹽量高的地層,河水礦化度極高,水波蕩漾的清水河實際上既難以飲用,也難以灌溉,是一條苦澀之河。且這里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常年干旱,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0倍左右,因此固原人面對的最大難題,也是《山海情》里“蔥民”們面對的最大難題,即是:缺水。明清時期人口不斷增多,毀林開荒,曾經綠水青山的六盤山森林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貧瘠,加上風沙侵襲,農作物難以生長。不光是因為土地貧瘠,還因為閉塞、生產方式原始、科技文化落后。 【總結歸納】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的原因。 ①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少,耕地少;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過渡地帶,降水少,水資源短缺,灌溉受限; ③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低,易出現水土流失; ④土壤貧瘠,農作物難以生長; ⑤交通閉塞; ⑥農業生產技術落后。 【過渡】,在這樣一個“苦瘠之地”,其他作物長的不好,土豆卻長勢喜人,成為來干沙灘上的救命薯。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究西海固發展馬鈴薯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思考,通過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思維, 引導學生提取信息,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對學生的答題方法做出指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二、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探究三】簡析西海固發展馬鈴薯種植的有利自然因素。 材料 位于黃土高原西南緣,屬寧南黃土丘陵地帶。在這種造型奇異的地形上,很難大面積耕種,當地人除了種植馬鈴薯,其他的糧食作物都很難種植,產量也極低。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稻谷和玉米,又名洋山芋。馬鈴薯耐旱,喜冷涼,不耐高溫,生育期間以日平均氣溫17℃~21℃為適宜,生長期短、產量高。若光照強度大,葉片光合作用強度高,塊莖形成早,塊莖產量和淀粉含量均較高。 如果總降雨量在400~500mm之間,且均勻分布在生長季,即可滿足馬鈴薯的水分需求。植株對土壤要求十分嚴格,以表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通氣良好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適宜,特別是孔隙度大,通氣度良好的土壤,更能滿足根系發育和塊莖增長對氧氣的需要。因為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環境,西吉的馬鈴薯個大、皮薄、肉嫩,品質優良。2004年2月,西吉縣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2017年1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固原馬鈴薯”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西海固發展馬鈴薯種植的有利自然因素: ①光照; ②晝夜溫差; ③土壤。 【過渡】勤勞的西海固人沒有放棄這片土地,人們因地制宜的發展馬鈴薯及相關產業,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通過閱讀圖文材料,小組合作探究,根據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提取信息,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對學生的答題方法做出指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農業區位因素變化【探究四】 “小土豆”轉動脫貧“大產業” 材料 “馬鈴薯是干旱少雨的西海固的優勢作物,但要使當地馬鈴薯產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有競爭力的產業,首要是突破干旱的限制。當地積極通過選用耐旱品種、采用抗旱節水技術,提升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還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優勢,如海拔高、氣候冷涼,發展種薯繁育產業。一系列新技術也吸引了一批企業落地生根。近年來,隨著當地對馬鈴薯產業鏈的不斷拓展、延伸,采用“種薯繁育、鮮薯外銷、淀粉加工、主食開發”四業并舉的產業發展路子,初步形成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2019年,西吉縣年外銷鮮薯70萬噸以上。龍頭企業引領,加工能力明顯提高,現有6家萬噸以上淀粉加工企業,鮮薯加工60萬噸以上。隨著固原市基礎設施建設,一張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網絡和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優勢互補、功能完善的現代交通體系已基本形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當地政府致力于打造一批“一縣一業”科技引領示范樣板,讓馬鈴薯為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 分析西海固脫貧致富過程中,哪些農業區位因素發生了變化? 技術、市場、交通、政策… 【總結歸納】說出西海固脫貧致富之路對我國的啟示。 ①加大技術投入; ②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 ③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④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多種經營; ⑤完善交通運輸網絡; ⑥加強政府政策支持。 根據的圖文信息及所學的知識,小組合作探究,根據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通過探討西海固的脫貧策略,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解題能力,并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真題再現】(21年江蘇卷)25.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南泥灣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地處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帶,云巖河上游。1941年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赴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昔日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材料二 圖為“南泥灣俯瞰景觀圖”。請同學們為五常水稻種植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1)簡述八路軍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時面臨的不利自然條件(8分) 【總結歸納】 ①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區,地形破碎,溝壑多,平地少(2分); ②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少,水源不足(2分);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旱澇災害頻發(2分); ④水土流失嚴重或土壤肥力低;(2分)通過真題再現,小組合作探究,根據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圖文材料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解題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