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人口合理容量課程標準運用資料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教學目標1. 理解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 比較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異同 3. 掌握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 4. 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初步形成人地協調的意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區分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異同; 掌握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時采取的態度和措施。教學難點: 區分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異同;2. 掌握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教師介紹胡煥庸線的“前世”與“今生”。 學生思考:為何一張圖管用了近100年?這樣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否合理?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胡煥庸先生繪制我國第一張人口分布圖的故事,引導學生致敬科學家,學習科學家嚴謹的科研精神和不畏困難的意志品質。通過圖表資料的展示、視頻的播放,引導學生感受“胡煥庸線”的魅力,并激發學生的深思:為何一個世紀過去了,“胡煥庸線”至今仍具有重大意義,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學習: 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1.概念: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任務:閱讀課本17頁“牧民的愁與樂”,談談你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解。 得出結論:資源環境承載力具有動態性、系統性、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 2.影響因素 問題探究:“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 材料:“西海固”是寧夏南部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簡稱,1972年該地區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該區域山大溝深,年均降水量僅300mm,蒸發量卻在2000mm以上。該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低。 問題探究:日本靠什么養活自己 材料:日本是一個科技發達、人口過億的國家。日本海運便利,有許多天然良港,但日本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都非常缺乏,但小小的國土卻承載了1.26億人口,這是為什么? 任務:結合材料,想一想日本是依靠什么條件來提高本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 總結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設計意圖:引入經典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中總結提煉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教師最后總結,明確要素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問題探究:根據資料(中國水資源分布圖、中國耕地資源分布圖、2021年全國部分省份GDP、全國各省博士學位授權點統計、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示意圖、全國各市成交額排行榜等),從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角度分析胡煥庸線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思考這樣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否合理? (設計意圖:回應導入時的設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相關資料,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2.概念辨析 任務:說一說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有何異同?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任務:結合課本18頁,從個人和國家層面思考,我國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設計意圖:運用比較法,通過辨析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異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從個人和國家層面思考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培養學生的實踐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和發展觀。) 問題探究:胡煥庸線的“未來” 材料:①2014年底,李克強總理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高度關注“胡煥庸線”,并提出“胡煥庸線”怎么破的“總理之問”。②斜木桶原理的介紹視頻。 任務:以下破解胡煥庸線的措施,有哪些是合理的? ①加快“胡煥庸線”以西的信息化建設,發展非耗水的現代服務業。 ②東部地區大量移民到西部地區。 ③抓住推行“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提高“胡煥庸線”以西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 ④西部地區大規模建設商品糧基地。 ⑤西部地區建立具有資源優勢的專業化產業群。 ⑥完善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設計意圖:胡煥庸線的未來這一設計一方面使本節課的時間順序完整,同時又對學生的思維加以提升,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總理之問和‘胡煥庸線’問題的核心在于科學、可持續、均衡的發展,而不是人口絕對的平均化的分布,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地理觀。) 知識總結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總結,形成知識框架。) 作業布置: 1.課后討論并繪制手抄報:中國如何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近世界20%的人口? 2.結合課本19-22頁的內容,自主查詢資料,分析湖北省或你家鄉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并思考背后的影響因素。 3.完成練習。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強化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作業形式多樣化,增加學生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