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下歷史知識清單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下歷史知識清單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九年級歷史下冊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考點一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
1.拉美獨立運動★★★
①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②背景: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殘酷的殖民壓迫和經濟掠奪引起了拉美人民的不滿(根本原因)。土生白人與西班牙、葡萄牙白人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③時間:18世紀末19世紀初。
④領導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⑤概況: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為紀念玻利瓦爾,一個新成立的國家被命名為“玻利維亞”。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
⑥性質: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⑦意義:徹底推翻了西、葡殖民統治,加速了歐洲封建統治崩潰。拉美基本獨立,形成了今天的國家格局,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
⑧勝利的原因:(主)統一指揮領導;(客)西、葡力量日益衰落
2.印度民族反英起義(1857—1859)★★
①背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加緊對印度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傾銷紡織成品,導致手工業者破產;兼并王公領地;取消對印度土兵的優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②導火線(直接原因):涂油子彈事件
③領導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④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⑤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⑥失敗的原因:(主)沒統一的領導;(客)英國實力強大
3.拉美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相同點
相同點一:根本原因相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相同點二:都有英雄人物出現:印度:章西女王;拉美:玻利瓦爾、圣馬丁
相同點三:都打擊了殖民統治
相同點四:性質相同: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
考點二
俄國的改革
)
1.彼得一世改革★★
① 早期俄國的演變:
A、9世紀晚期:東斯拉夫人建立基輔羅斯。
B、13世紀上半葉: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征服。
C、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統一俄國。
D、16世紀:伊凡四世即位,稱“沙皇”。
②背景:農奴制盛行,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及其緩慢。
③時間:18世紀初
④ 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⑤內容:
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軍事:創建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
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
社會習俗: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
⑥影響: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⑦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2.廢除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
① 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的經濟發展。
②時間:1861年
③目的:鞏固沙皇的統治。
④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⑤內容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須出錢贖買。
⑥評價:
積極意義: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 資本主義的道路;
局限性:農奴制殘余依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⑦性質:沙皇領導下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
考點三
美國內戰
)
1.原因★★★
①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②根本原因:黑人奴隸制(大種植園經濟)阻礙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直接原因(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2.過程:
①開始:1861年4月,南方宣布獨立,挑起內戰,美國內戰爆發。
②初期形勢:由于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首都華盛頓也險些被攻占。
③扭轉戰局:
《宅地法》:(內容)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從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④結束:1865年4月,南方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3.評價:
①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②影響:
積極: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消極:種族歧視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4.評價林肯★
①林肯領導美國內戰取得勝利,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
②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③鞏固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5.比較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
名稱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內戰
不 同 點 原因 受到了英國殖民統治阻礙 受到南方種植園經濟阻礙
任務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廢除黑人奴隸制
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戰爭 資產階級革命
相同點 目的 都是為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方式 都是通過戰爭方式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影響 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拉美獨立運動的發展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都起了領導作用
文獻 都頒布了文獻。美國獨立戰爭頒布《獨立宣言》; 美國內戰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
(
考點四
日本明治維新
)
1.改革背景
①內憂:幕府的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
②外患:西方列強的入侵(美最早),民族危機嚴重。
2.倒幕運動(領導力量:中下級武士)★
①1868年1月“王政復古”政變,結束了幕府的統治。
②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日本遷都到東京。
3.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天皇)★★★
①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經濟: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的口號下,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②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3.影響: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拉丁美洲的國家并非全部處于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下,當時的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2.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爭的根本原因。
3.玻利瓦爾領導的南美洲獨立運動反抗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巴西擺脫的是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整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性質是民族解放戰爭。
4.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期間中國正在爆發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是反侵略性質的斗爭,領導階級主要是封建王公;中國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封建反侵略性質的斗爭,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
5.英國、美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俄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6.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在俄國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沙皇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放農奴或者發展資本主義,而是挽救統治危機,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7.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的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8.俄國農奴制改革后,俄國仍然是沙皇專制政體,但專制獨裁開始出現了一些民主氣息,其社會性質是資本主義社會。
9.依據《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獲得人身自由的只是南部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不是所有州的黑人奴隸。
10.俄國1861年改革前存在的農奴制與美國內戰前存在的奴隸制不是一種制度。農奴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奴隸,是介于農民和奴隸之間的一種身份,農奴和奴隸二者有本質的不同。
11.美國獨立戰爭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障礙——英國的殖民統治。美國內戰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障礙——奴隸制。
12.美國內戰中,林肯政府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維護國家統一;北方戰勝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進行的戰爭具有正義性,國家統一是人心所向。
1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的是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制,而不是美國所有州的奴隸制。
14.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明治維新使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
15.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國、日本則通過資產階級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16.明治維新中最具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的措施是發展教育;最能反映明治維新性質的措施是“殖產興業”。
17.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既要重視經濟發展,也要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反對民族壓迫,捍衛國家獨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勇于創新,善于學習外來先進事物,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史料實證】
1.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
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
結果 成功 失敗
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
3.拉美發展史
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
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材料: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
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
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
①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②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
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
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
材料: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
(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
(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
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
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
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
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
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
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
【歷史解釋】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
①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
②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③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
①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
②民族獨立戰爭:美國。
③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
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
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
(1)不同點:
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
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唯物史觀】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①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
②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
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
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
①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
②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①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家國情懷】
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
①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
考點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
)
1.背景: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自然科學也取得了重大進步。
2.開始:19世紀六七十年代
3.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4.成就(表現)
①電力的廣泛使用
英國:法拉第 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美國:愛迪生 白熾燈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火力發電站和輸電網)
電器:發電機、電焊、電鉆、電車、電話、電報(通信)
世界由此進入了“電氣時代”
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
內燃機 奧托:煤氣內燃機;戴姆勒:汽油內燃機;狄塞爾:柴油內燃機(德國)
交通工具 汽車 德國本茨;美國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
飛機 1903年 美國 萊特兄弟
③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現代炸藥: 瑞典 諾貝爾 1867
現代塑料: 美國 海厄特 1869(賽璐珞)
人造纖維: 法國 夏爾多內(人造絲工業之父)1884
5.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標志: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7.新能源:電力和石油
9.領先國家:美國和德國
10.啟示:①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在為人類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方便時,也會帶來環境影響。②積極開發新能源,保護環境。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考點二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
1.變化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
2.變化的表現:★★
①人口增長:原因: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口數量迅速增加(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美國)
①勞動力結構變化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多
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③大眾教育:
目的: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德國最早建立起國家教育體系;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意義: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④城市化進程加快
⑤社會問題:
貧富分化加劇 社會矛盾激化;環境污染嚴重
(
考點三
近代科學與文化
)
1.科學家★★★
①牛頓: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科學家。
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人們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海王星)
著作:(17世紀)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②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
著作: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歷經了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由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
影響: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
2.文學巨匠★★★
①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
著作:小說集《人間喜劇》(包含《歐也妮 葛朗臺》、《高老頭》),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巴爾扎克給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
②列夫 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作家,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著作:《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
3.音樂美術大師
①音樂:德國的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響曲》(為拿破侖而作,1804年發表,因拿破侖稱帝而憤怒)
②繪畫:荷蘭的梵高,代表作《夜間的咖啡館》和《向日葵》(后者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贊美)
1.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開始于英國,是“一枝獨秀”,它興起于英國的政治前提是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德領先,遍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遍地開花”,它興起的政治前提是資產階級統治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愛迪生發明的是碳絲電燈泡,而非“電燈”。汽車和飛機在帶給人類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環境的污染。
3.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開始是經濟斗爭,主要表現為搗毀機器、破壞廠房;后來轉變為政治斗爭,主要表現為舉行罷工、示威游行。
4.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發現都沉重打擊了“神創論”學說。
5.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都與拿破侖有關。
6.貝多芬的精神品質:堅強不屈、不向命運低頭。
7.牛頓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被譽為“現代物理學的泰斗”。
【史料實證】
1、知識比較: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2.三次科技革命中動力轉變
3.西方殖民侵略大致經歷的四個階段
4.近代歐洲科技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
【歷史解釋】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特點
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促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巨大成就。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
③在一些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如俄國、日本、德國等。
2.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大前提,也是根本性的原因。
②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掙脫封建神學的束縛,促使人們去積極思考探索,對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不可低估。
③科學家的個人因素,沒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辛勤忘我的實踐探求,科技的進步是難以實現的。
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歷程
①17、18世紀,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美、法相繼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們大肆侵略和掠奪,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雛形。
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各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擴張和爭奪,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各國將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這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
4.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聯系
5.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唯物史觀】
1.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①洋務運動后期(19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學習西方科技,創辦民用工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侵略中國,如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最終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救亡運動高漲,掀起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2.思想解放與科學進步之間的關系
①思想解放是科學進步的前提。中世紀,神學思想籠罩歐洲,嚴重阻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的進步,歷史上稱這一時代為“黑暗時代”;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批判封建神學,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而促進了近代科學的飛躍。
②科學進步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如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直接動搖了神學根基。因此,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
3.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科技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我們在發展科技的過程中應該趨利避害,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家國情懷】
從科學家身上我們學到的優秀品質
①我們可以從科學家身上學到虛懷若谷的謙虛態度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②學習科學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撓、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他們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 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③成功需要努力和堅持,需要踏踏實實的態度。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
考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
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①背景:工業革命推動下,歐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為爭奪市場、原料、投資場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醞釀著戰爭。
②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③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德、意、奧(德國為核心)
“三國協約”:英、法、俄(英國為核心)
注意:意大利戰時加入協約國集團。
結盟目的:爭奪世界霸權和瓜分世界領土。
*兩大集團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①導火線(直接原因):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
列強爭奪的焦點集中在巴爾干半島。1908年,奧匈帝國企圖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對。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
什么是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槍殺, 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什么聯系?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或爆發的直接原因。
②開戰: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3.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和結果★★
①交戰雙方: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意大利戰時加入協約國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哪里?后來戰場擴大到哪里?
戰爭爆發后,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在歐洲戰場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三條戰線,后來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②重大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發生在何時?1916年
參戰的是哪兩個國家的軍隊?歷時多長時間?
德、法兩國軍隊 ; 歷時10個月的陣地戰。
凡爾登戰役為什么異常慘烈?
交戰雙方死傷近百萬人。由于死亡人數太多,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凡爾登戰役的結局怎樣?
德國企圖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敗。德國從此陷入被動。
③1917年4月美國加入協約國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
④1917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交戰各國都已精疲力竭。
美國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一方的力量。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下半年,協約國不斷發動反攻,德軍敗局已定。
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⑤戰爭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⑥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多久?先后有多少個國家參戰?牽涉人口多少?
歷時4年多,參戰國家共計30多個,牽涉人口約15億,超過當時世界總人口數的一半。
⑦戰爭中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參戰各國死傷多少人?
坦克、潛艇等 ; 參戰各國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⑧影響:
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美國參戰、俄國十月革命,美俄兩個大國開始崛起。
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4.正確認識一戰:
①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
②性質:帝國主義戰爭。
③目的: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④特點:時間長、范圍廣、武器新、損失大。
⑤啟示:遠離戰爭,珍愛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
考點二
列寧與十月革命
)
1.十月革命
①背景:
俄國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依然很落后,一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時間:1917年3月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引起人們的不滿。
②概況:1917年11月,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獲得勝利。
結果: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③歷史意義: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2.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①建立政權: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②鞏固政權的措施:
政治:廢除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政權機關
經濟:將大工業、鐵路、銀行收歸國有,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軍事:廢除舊常備軍,組建紅軍
外交: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退出一戰。
③國內戰爭:經過3年的艱苦斗爭,蘇維埃政府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鞏固了新生政權。
(
考點三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
1.《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會議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背景 ①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 ②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對此極度不安,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三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賽。
時間 1919年1月至6月 1921年——1922年
地點 巴黎凡爾賽宮 美國華盛頓
目的 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參 加 國 27個國家的代表。蘇維埃俄國和戰敗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被排斥在和會之外。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9個國家的代表。
操縱國 及 三巨頭 英(首相勞合 喬治) 法(總理克里孟梭) 美(總統威爾遜) 美國(主導國)
條 約 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 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
條 約 內 容 《凡爾賽條約》是針對處置戰敗德國而簽訂的條約。 領土:①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軍事: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菜菌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人數。 政治: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賠款:⑤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⑥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九國公約》是針對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 ①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 ②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九國公約》的影響: 《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實質 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 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
資本主義世界戰后新秩序 協約國還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對奧和約》《對匈和約》《對保和約》《對土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簽訂的《五國條約》《四國條約》《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與《九國公約》構成華盛頓體系。
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 ①時間:1920年—1946年 ②總部:日內瓦 ③操縱國:英法(美國沒有加入) ④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
影響 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涉及中國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引發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九國公約》,再次確認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的原則,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共同點 ①都是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②都由少數帝國主義大國操縱。 ③都嚴重損害了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④都形成了戰后帝國主義新的統治秩序。 ⑤都不能長期維持下去。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作出了損害中國權益的決定,這說明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啟示? ①道理:弱國無外交,外交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②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所形成的戰后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是建立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新秩序。 ③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積極性: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統治世界的新秩序,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局限性:(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起了帝國主義之間的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戰的禍根。
一戰前的歐洲 一戰后的歐洲
對比一戰前和一戰后的歐洲地圖,觀察歐洲版圖發生了哪些變化及其原因?
變化:德國的疆域縮小,奧匈帝國瓦解,蘇聯成立。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存在著哪些矛盾?
①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矛盾。(德國與法國)
②戰勝國之間矛盾。(美國意大利與英法)
③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日本與中國)
(
考點四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
新經濟政策★★★
①內容:以征收 糧食稅 代替余糧征集制;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納稅后的剩余產品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
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 按勞取酬 的工資。
②作用(意義):新經濟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蘇聯的工業化★★
①蘇聯的成立:1922年,蘇聯成立
②蘇聯的工業化:
開始時間:1926年
過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成果: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
特點: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
評價: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B.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3.農業集體化
①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
②過程: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同時,政府也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③危害: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長期停滯。
4.蘇聯模式★★★
①確立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②特征:高度集中的 計劃經濟體制 和高度集權的 政治體制
③評價: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 工業化 ,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蘇聯模式的弊端也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考點五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
1.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印度)★★★
①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原因: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時間:1920——1922年
領導者:甘地(圣雄)
內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
結果:1922年,發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終止運動。
②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時間:1930年;主要形式:不服從;主要活動:自取海水制鹽;結果:印度總督和甘地談判,雙方妥協。
③影響: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讓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與英國政府談判。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承認埃及獨立。
3.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①時間:1934年
②影響: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英德矛盾、德法矛盾和俄奧矛盾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中心環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
2.二月革命后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權力。
3.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俄國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統治,而非沙皇專制統治。因此,革命性質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4.俄國是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則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5.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標志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6.巴黎和會的中心議題是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巴黎和會的實質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
7.《凡爾賽條約》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內容是有關殖民地的規定。俄國、德國沒有參加巴黎和會,中國、美國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8.華盛頓會議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最受限制者是日本,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國。
9.《凡爾賽條約》和凡爾賽體系的區別?
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協約國還和其他戰敗國簽署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與《凡爾賽條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由此可見,《凡爾賽條約》是凡爾賽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10.蘇聯模式的表現:
①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
②經濟上:片面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失衡,損害農民利益
1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都屬于民族獨立運動( ╳ )
提示: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屬于民族獨立運動;墨西哥分卡德納斯改革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2.埃及通過華夫脫運動最終實現了國家的完全獨立。( ╳ )
提示: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華夫脫運動并未使埃及實現國家的完全獨立。
13.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沒有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運動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內,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史料實證】
1、知識比較:重要的國際條約、文獻
2.蘇聯模式的演變
3.20世紀帶有強權色彩的國際會議
4.歐洲地位的變化
5.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與瓦解
【歷史解釋】
1.加速一戰結束的因素有哪些?
①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美國的參戰,使協約國一方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增。
②1917年11月,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了戰爭。
2.科技與軍事的關系。
①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戰爭形態。
②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最先應用在軍事上。
③軍事戰略對科技提出新的要求。
④科技加劇了戰爭的殘酷性,使人類理智地反思戰爭與和平。
3.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有哪些影響。(政治、經濟、思想)
提示:政治:《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擴張準備了條件,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使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經濟: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的春天。
思想:一戰中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
4.為什么說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
提示: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和性質與巴黎和會是一致的,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發展。它解決了巴黎和會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確立了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簽訂的條約,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兩次會議都是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兩次會議所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
5.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非暴力”與“不合作”之間有何關系?
甘地主張的“不合作”與“非暴力”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范圍之內。甘地比較重視發動廣大農民積極參加政治斗爭,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時空觀念】
1.蘇聯的發展歷程
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
關鍵詞 德意志、奧匈帝國、俄國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聯
反映史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凡爾賽體系
突出特點 傳統帝國瓦解,眾多單一民族國家出現
變化及 原因 ①俄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原因:“一戰”引發俄國革命,先后推翻沙皇專制政府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922年底,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等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②德國疆域變小,且領土一分為二。原因:“一戰”后,巴黎和會召開,簽訂《凡爾賽條約》重劃德國疆界,德國喪失大片領土,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 ③歐洲新興民族國家增多。原因:“一戰”摧毀了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歐洲民族意識覺醒,由此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
【唯物史觀】
1.如何評價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行為?
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行為,目的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但采取的刺殺行動,屬于恐怖主義,而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的戰火,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對此得出的認識:
①暗殺等恐怖主義行為,不是反抗侵略的正義、正確的行為;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決反對一切恐怖主義活動。
②戰爭不是不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認識到偶然因素即突發事件,尤其是暗殺等恐怖主義行為對世界和平與安全所構成的威脅。
2.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①洋務運動后期(19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學習西方科技,創辦民用工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侵略中國,如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最終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救亡運動高漲,掀起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3、如何正確評價蘇聯模式?
積極作用:使蘇聯實現了工業化,國家綜合實力迅速增強。
嚴重弊端:①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計劃經濟制度過于死板,妨礙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
②政治上,權力過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視,權力越來越集中到個人手里,形成個人高度集權。
4.蘇聯在經濟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哪些教訓
①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等問題;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使得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經濟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費了大量資源。
②教訓:要全面發展工業和國民經濟,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等經濟部門協調發展,避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任何時期都要從國情出發,不能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5、對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評價。
積極影響: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體現了印度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沒有贏得印度的自治獨立。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
考點一
羅斯福新政
)
1.從繁榮到危機★★★
①繁榮: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繁榮的背后隱藏巨大危機。
②經濟大危機:
原因: 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生產力不斷提高,但工人工資增長緩慢,購買力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直接原因)
爆發標志: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票市場崩潰。(華爾街)
特點:時間長(1929-1933)、范圍特別廣(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破壞性大
(
根本目的/政治角度: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影響: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統治。
2.羅斯福新政:1933年
①目的: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
②特點(“新”的含義):國家干預經濟
3.措施:★★★
項目 具體內容
整頓金融體系 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
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中心措施)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制定最低工資和限制工時;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注意此項內容和以工代賑區分。)
調整農業政策 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保護農產品價格。
推行“以工代賑” 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典型事例:田納西水利工程)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
4.影響:
積極:①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局限: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
考點二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
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墨索里尼趁機組織法西斯黨。
②標志: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內外政策: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夢想恢復古羅馬帝國時期的疆界、地位和尊嚴。(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
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目的:從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轉嫁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給意大利造成的損失。
史實: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2.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①背景:
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廣大中下層民眾困苦不堪,對政府的不滿加劇,社會矛盾激化;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大肆活動,勢力迅猛發展;
群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
希特勒為什么會得到民眾的支持?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在經濟危機到來后,乘機大肆活動,根據各個階層的不同心理,進行針對性的蠱惑宣傳;
還利用群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從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1928年納粹黨只有8萬黨員,1932年猛增到140萬。1932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②建立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將黨、政、軍大權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③暴行
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趁機解散了工會;
法西斯政權為加強思想控制,還焚燒了大量的進步書籍;
希特勒極度反猶,掀起反猶狂潮,無情地剝奪猶太人的財產,幾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成千上萬的包括猶太科學家在內的優秀人士被迫流亡國外;
大力發展軍工業,積極擴軍備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④侵略史實:
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兵役制,建立龐大的軍隊。
1936年,德國派兵注入萊茵非軍事區;
1938年,吞并了奧地利;
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3.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①背景:
日本覬覦中國之心由來已久,內閣制定奪取滿蒙,再征服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政策。
經濟大危機中,日本經濟受到重創,軍部法西斯勢力積極推動對外擴張。
經濟大危機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創。工業生產急劇萎縮,數百萬人失業或半失業;農產品價格猛跌,農戶負債累累。在內外矛盾激化的形勢下,日本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組織。
②形成標志: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③行動:制定《國基準則》。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軍費開支占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并制定了《國基準則》,即“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之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
④侵略史實:
日本加緊擴充軍備,增加軍費開支;
1931年日本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
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扶植建立偽滿洲國,并進一步蠶食中國華北地區;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
考點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經濟大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
歷史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矛盾。
推動因素: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①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波蘭的盟國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②主要戰場
歐洲西線戰場:德國進攻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德軍打收法國,并對英國實施了猛烈的轟炸。
歐洲東線戰場——蘇德戰場:1941 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1941年10月,蘇聯軍民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東方主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在亞洲,中國牽制著大都分日本陸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③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1942年 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④轉折點: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⑤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不久,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⑥歐洲第二戰場開辟: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⑦雅爾塔會議
目的:為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召開: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
主要內容: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評價: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爭的進程。出賣了弱小國家的利益,體現了大國強權主義色彩。
⑧《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的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⑨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
⑩戰爭結束: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參加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 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①是人類歷史 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
②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
③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4.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5.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根本)
②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
③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英勇斗爭;
6.啟示:①我們要熱愛和平,避免戰爭;
②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能夠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
③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互不侵犯,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④對邪惡勢力要堅決抵抗,絕不能妥協退讓、姑息縱容,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⑤人民群眾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7.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方法:加強國際合作、協商;發展經濟,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發揮聯合國的重要作用等。
1.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羅斯福新政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但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無法根除。
3.羅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是整頓金融,其中心措施是實施《全國工業復興法》,其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4.經濟大危機首先從金融部門開始。
5.經濟大危機最先在美國爆發,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不是全世界,至少蘇聯不是。
6.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內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的,德國、日本的法西斯政權都是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的。
7.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是由法西斯黨建立的;德國法西斯政權是由納粹黨建立的;日本法西斯政權是由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建立起來的。
8.面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克服危機,鞏固統治;德國、日本通過建立法西斯專政,實行對外侵略擴張,轉嫁危機。
9.20世紀30年代,英、法面臨德、意、日的挑戰,為保護自己取得的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換取對手妥協的綏靖政策。1938年9月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將這一政策推向頂峰。綏靖政策的推行,助長了法西斯勢力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0.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國“閃電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1.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12.“珍珠港事件”標志著二戰達到最大規模,它直接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加入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列。
13.《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而雅爾塔會議確立了戰后世界政治格局。
1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15.雅爾塔會議存在明顯的大國強權的色彩,因為蘇聯同意對日作戰的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現狀不變。這個要求顯然侵害了中國的權益,充分說明了大國強權主義和弱國無外交。
【史料實證】
1.蘇俄(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比較
2.比較美國歷史上三位偉大的總統
3.德意日三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對比
4.一戰和二戰中的重大戰役
5、知識比較:重要的國際條約、文獻
6.20世紀帶有強權色彩的國際會議
7.歐洲地位的變化
【歷史解釋】
1.羅斯福新政
①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②是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開端
③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大規模實踐
④是在確保美國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實質)
中外歷史聯系提示:俄國的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中國現代史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都是強調市場經濟的作用,都利用政府職能對經濟進行干預。
2.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固有的矛盾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1929-1933 年的經濟大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另外,一些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及啟示
①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②啟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決不能重演。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人類命運休戚與共,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新殖民主義,用和平方式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4.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牽制、抗擊并殲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大量兵力,戰略上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的抗戰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稱霸亞洲的野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時空觀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唯物史觀】
1.比較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異同。
相同點:
①背景:都是在國家處于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而實施的。
②實質:都是在維護原有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③作用:都恢復了經濟,鞏固了政權。
不同點:
①性質: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②特點: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手段恢復經濟;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2.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美國與德、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的原因。
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德國有復仇情緒,日本有不滿情緒,而美國是一戰后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壞現有秩序。
②歷史傳統的影響:德國、日本有軍國主義傳統,而美國具有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
③經濟狀況的影響:德、日兩國的經濟實力較弱,更多地依賴對外擴張以求復蘇經濟,而美國在一戰之后經濟實力雄厚,可以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來緩和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
考點一
冷戰
)
1.含義: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原因: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
3.實質/目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
4.過程:★★
①序幕: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②開始: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③發展:1947年,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
④基本形成:1949年,德國分裂。
⑤最終形成:1949年北約建立和1955年華約建立。
⑥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標志著美蘇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結束。
5.表現:
政治 經濟 軍事
美國 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1947年,馬歇爾計劃。 1949年,成立北約
蘇聯 成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 成立經互會(1949年) 1955年,成立華約
6.影響:
①美蘇勢均力敵,互相牽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西歐的聯合和日本的崛起。
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長期共存,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③兩極格局之外,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科技的發展。
⑤美蘇爭霸造成了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局部“熱戰”時有發生,威脅了世界和平。
7.美蘇軍備競賽:
①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和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②20世紀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
③20世紀80年代,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
(
考點二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
一、歐洲的聯合
①背景(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原因: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馬歇爾計劃的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表現:20 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②目的: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③過程:20世紀50年代,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④作用:加強了經濟合作,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二、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
①美國的發展
原因: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 刺激了經濟發展
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
②日本的崛起
原因: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日本政府頒布“和平憲法”;美國的扶持,朝鮮戰爭的大量軍需訂單;制度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先進的技術。
成就: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影響:日本國際地位提升,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③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發展概況: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二戰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先后宣布建成“福利國家”;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②評價: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它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
考點三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
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①經互會:蘇聯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背景:隨著冷戰局面的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成立時間及成員國:
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
評價
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各國經濟納入蘇聯模式,取消各國共產黨自主權。
②蘇聯模式在東歐國家的推廣:
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③中蘇互助局面的出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
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
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①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執政,推行改革措施。
措施: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
經濟上:墾荒運動,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影響: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開始執政。
經濟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軍事上: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重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影響: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輕工業與新興產業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頑疾。
③思考: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哪些共同點?
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弊端;
改革脫離了蘇聯實際;
未改變原有體制,只是對斯大林體制進行修修補補,結果都失敗了。
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
措施: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效果: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
②東歐劇變
原因:各國改革效果不佳,社會矛盾尖銳;西方國家“和平演變”;受戈爾巴喬夫政治多元化影響。
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此后東歐政局激烈動蕩。
東歐劇變的表現: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東歐劇變的實質: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③蘇聯解體
原因:
根源: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外部因素:西方和平演變等。
蘇聯解體的過程:
1991年8月19日,8名蘇共高級官員發動政變,試圖挽救蘇聯,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敗。這次事件后,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1991年底,戈爾巴喬夫辭職,葉利欽控制全局,年底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
④思考: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要搞好經濟建設,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政策的制定要適合國情,不能盲目照搬別國的模式;
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
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進行的“和平演變”。
(
考點四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
1.亞洲:1955年的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①背景:二戰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取得民族獨立,面臨著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
②內容: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十項原則;形成了萬隆精神。
③影響: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增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
2.非洲: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①利比亞、埃及(在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阿爾及利亞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
②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③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①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和雇傭軍,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②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4.二戰后亞非拉獨立運動有哪些啟示?
民族獨立是民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堅決捍衛民族獨立;增強綜合國力才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
1.揭開美、蘇冷戰序幕的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2.1949年,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3.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華約的成立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蘇聯解體是冷戰和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美國為首;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以蘇聯為首。它們是兩個對抗的軍事政治集團。
5.歐盟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歐洲共同體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各成員國追求經濟一體化;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成員國追求經濟政治一體化。
6.歐盟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歐洲共同體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各成員國追求經濟一體化;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成員國追求經濟政治一體化,二者都是國際組織,不是國家。
7.俄國國家名稱的演變: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是蘇維埃俄國,簡稱“蘇俄”;1922年至1991年,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91年后,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8.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弊端,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9.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
赫魯曉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從總體上說,只是在蘇聯模式的范圍內,對蘇聯模式明顯不適應的部分進行了改革。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和非洲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
11.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激戰,直至壯烈犧牲;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甘地在印度倡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
【史料實證】
1.異同比較 :戰后日本、西歐與美國經濟發展原因與啟示
項目 日本 西歐 美國
不同點 獲得美國的扶持,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 歐走向聯合發展,成立歐洲共同體 美國戰后確立霸主地位的政策要求
相同點 都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制定恰當的政策,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啟示 要抓住歷史機遇,加強國際合作;要大力發展教育,重視科技創新;堅持改革開放,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政策
2.近現代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
斗爭 時間 杰出領袖 結果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年 華盛頓 推翻英國殖民統治,贏得美國獨立
拉美獨立運動 19世紀初 玻利瓦爾、圣馬丁 推翻了西班牙等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
古巴革命 1959年 卡斯特羅 取得勝利,古巴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第一次1920~1922年,第二次(1930年開始) 甘地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印度的獨立奠定基礎
埃及華夫脫運動 1918開始 扎格魯爾 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斗爭 20世紀60~90年代 1999年,巴拿馬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3.比較三國同盟、三國協約、“軸心國”集團、反法西斯聯盟、北約、華約
4、知識比較:重要的國際條約、文獻
5.歐洲地位的變化
【歷史解釋】
1.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
①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轉移: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美國在全球各地建立幾百個軍事基地;以美元為中心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和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起來
②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經濟干預:源發于羅斯福新政期間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在戰后資 本主義各國得到適用并發展。其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方式的轉變:利用跨國公司在全球采集原材料、組織生產、開展金融活動等;將勞動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制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國際經貿規則等
④注重緩和社會階級矛盾: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
2.為什么說德國分裂是冷戰的產物
原因:①冷戰開始后,德國問題便成為冷戰的焦點。美、英、法、蘇等國在各自的占領區內推行有利于本國的政策,德國逐漸分裂為兩個不同的經濟、政治實體。
②德國分裂是英、美、法、蘇等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德國人民頭上的結果,是冷戰的產物。
3. 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比較及得出的啟示
比較
①相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大量援助和扶持;都較好地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政府都采取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不同點: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利用了朝鮮戰爭等有利時機;歐洲走的是聯合發展的一體化道路。
啟示:要善于抓住機遇,加強國際經濟聯系;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時空觀念】
1、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2、社會主義發展歷程:
3、亞非拉國家的發展:
【家國情懷】
1.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羅斯福新政和戰后美國發展的啟示:民族獨立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的保障,國家干預是經濟發展的條件,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對于我們而言,要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要加強宏觀調控和發展科技教育。
2.東歐劇變留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是什么
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
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
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蘇兩國改革的結果及啟示
①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開始改革,其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動蕩,最終導致蘇共的垮臺和蘇聯解體。
②啟示:改革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要充分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4.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相似之處及教訓
相似之處
①從原因分析,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引起的嚴重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②從實質分析,都使共產黨喪失了執政地位,社會制度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
③從時間分析,都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④從影響分析,都使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削弱了社會主義力量。
教訓
①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②要不斷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須結合國情,堅持走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④要抓好執政黨建設,關鍵是政治思想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
考點一
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
1.聯合國與國際安全★★★
① (
原因:中國為二戰作出巨大貢獻,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成立: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1945年2月二戰中的雅爾塔會議上決定成立)
②地位: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
③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④首要宗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常考)
⑤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聯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安理會)、聯合國秘書處等。
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每年舉行一屆大會。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安理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
聯合國秘書處:是聯合國的行政秘書事務機構。
維和部隊:以聯合國名義派出的武裝力量,被人們稱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⑥作用: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戰爭。
2.經濟全球化★★
①原因 :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
②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
3.世界貿易組織(英文名:WTO)★★★
①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②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
③職能:制定和規范多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注意選擇題和聯合國區分)
④影響: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支柱常考填空題,注意先后順序)
⑤新現象: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理解概念)
⑥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表現之一)
(
考點二
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
1.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①總趨勢: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②問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恐怖主義等。
③美國霸權主義:北約入侵南斯拉夫。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
④恐怖活動:2001年美國9·11事件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3.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①不結盟運動:1961年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②中國: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③我們中國應如何應對對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
大力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
考點三
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
1.計算機網絡的建立和發展
①時間: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
②評價計算機網絡是一柄雙刃劍。
計算機網絡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拓展了人類生活空間,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網絡安全問題、青少年網絡成癮日益凸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計算機網絡是一柄雙刃劍,我們應合理、科學利用網絡,促進社會發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網絡成癮等問題的產生。
2.婦女地位的提高的表現(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①獲得選舉權
②參加社會活動
③法律、法規保障
④就業機會增加
⑤受教育機會增加等。
3.生態與人口★★★
①生態問題
原因: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環境危機不僅是生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表現:大氣污染、化學污染、淡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危機。
②人口問題
表現:2011年,世界人口達到70億。
影響: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環境壓力;世界糧食問題;教育資源短缺、就業緊張、住房矛盾、社會保障不完善;耕地和水資源缺乏等。
4.全人類如何應對生態問題?
①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②加強國際合作。
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④增強科技力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①主要標志:電子計算機(核心)、原子能、航空航天、生物工程。
②特點:科技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學技術的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
③影響: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④啟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
1.世界貿易組織是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又被稱為經濟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為經濟全球化的交往與合作提供了規范的平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2.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無利。( )
3.當今世界和平的阻礙因素主要包括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宗教紛爭等;促進因素主要包括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聯合國、中國等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4.兩極格局結束后,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穩定的世界格局還沒有定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史料實證】
1.20世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與認識
2.科技新時代
3.人類社會的時代演進
4.“化”時代的到來
【歷史解釋】
1.經濟全球化的原因
①高速發展的科技大縮短了世界各國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
②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
③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2.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應該如何以應對
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把握機遇,一方面努力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迎接挑戰。同時,對國際競爭中潛在的風險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趨利避害,建立健全應對危機的安全機制。
3.中國主張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基本原則: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
4.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因素。
①直接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②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的根本原因。
③多個大國的崛起推動了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5.中國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和對策是什么?
①主張:①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②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
②對策:①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②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6.為什么說環境惡化也是經濟和社會問題
原因:人類為了快速發展經濟,開采大量自然資源,加速了環境惡化。環境惡化不僅會破壞地球生態,也給人類的經濟、生活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
7.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及應對方法
①共同問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人們關心的共同問題也越來越多,如戰爭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資源短缺、人口問題、毒品蔓延、核武器擴散、重大自然災害、疾病。
②應對方法: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強環保投資、保護有限資源,開發新能源;各國加強反恐合作,加大反恐力度;采用協商和對話的手段解決矛盾沖突;發揮聯合國的積極作用;加強和平力量的聯合,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促進共同發展;加快科技發展,提高應對重大自然災難的能力。
【時空觀念】
1.三次技術革命與三個時代演變
2.冷戰結束后,多極化趨勢。
3.國際秩序的變化:
【唯物史觀】
1.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無利。這種說法對不對?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促進了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都匀市| 若羌县| 两当县| 观塘区| 淮安市| 金溪县| 白朗县| 虹口区| 永顺县| 临沭县| 乐清市| 丹东市| 鄱阳县| 达日县| 梁平县| 莆田市| 镇沅| 黄山市| 雷山县| 封开县| 西贡区| 乾安县| 上饶市| 双柏县| 龙海市| 博罗县| 宁明县| 金川县| 平利县| 台南县| 江安县| 舒城县| 分宜县| 秀山| 萍乡市| 六枝特区| 阿瓦提县| 茂名市| 左权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