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一輪復習知識清單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考點一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1.元謀人:①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②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③生活情況: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④地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北京人:★★★①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②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③體貌特征: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④生產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產工具),采集、狩獵;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⑤社會組織:過群居生活,原始社會。⑥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⑦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骸或遺跡經過地質作用變成石頭,稱為“化石”;北京人遺址中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3.山頂洞人:①距今時間:距今約3萬年。②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③體貌特征:與現代人基本相同。④生產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會捕魚,會縫制衣服;有愛美意識,也會埋葬逝者;過著集體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⑤地位及意義:山頂洞人是按照血緣關系結合的中國早期氏族的代表。(考點二原始農耕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①概況:時間:距今約6000年;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區域:黃河流域。②生產生活情況: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生產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生產活動:開墾土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進行漁獵,采集野果;生活用具:彩陶;生活技術: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織、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①概況:時間:距今約7000年;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區域:長江流域。②生產生活情況:房屋:使用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會挖掘水井,其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木構水井;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水稻,農業工具骨耜,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生活技術:制作陶器(黑陶)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運用雕刻技術和使用天然漆,會制作藝術品。3.原始農業的發展 ★★★①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②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③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④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⑤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考點三遠古的傳說)1.炎黃聯盟①阪泉之戰:炎帝vs黃帝,炎帝戰敗,歸順黃帝,結成炎黃聯盟。②涿鹿之戰:炎黃vs蚩尤,蚩尤戰敗,華夏族逐漸形成。③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①炎帝的貢獻(神農氏):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②黃帝的貢獻(軒轅氏):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車,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黃帝的下屬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3.堯、舜、禹的禪讓★★★①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通過民主推舉的方式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有賢能的人。②堯、舜、禹的禪讓順序:堯→舜→禹③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導 精神:大禹治水的成功說明解決問題、處理問題要靈活多變,要善于思考,要有創新精神;大禹治水還讓我們體會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持不懈、刻苦耐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相關成語:“三過家門而不入”)。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而非世界上最早的古人類。2、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制技術,但仍處于舊石器時代。這種僅應用于制造裝飾品的技術,為以后新石器時代磨制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3、化石、遺址、遺跡都是研究早期人類的主要依據4、元謀人和北京人都學會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僅會使用天然火,還會學會保存火種,山頂洞人已經會人工取火。5、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與聯系(1)區別: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而史實是真實發生的客觀事實。一般來說,考古資料證實的是“史實”,未證實的是“傳說”。(2)聯系:傳說不等于史實,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史實的成分。我們要善于通過遠古時代存留下來的先民的活動遺址和文物來印證傳說的內容,提取傳說中的真實的歷史信息。【歷史解釋】1.為什么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用火燒烤食物吃熟食,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用火防寒,增強了人類對抗寒冷的能力;用火照明,改善了人類的居住條件;用火驅獸,增強了人類的自衛能力??傊?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條件,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2.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的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處長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濕,干欄式建筑具有通風、防潮的性能;半坡地處黃河流域,屬于北方黃土高原,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助于保溫,堅固利于防風。3.干欄式房屋與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人們過上了怎樣的生活?出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不再四處遷徙,居無定所。(2)根本原因:出現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的出現。農業不同于畜牧業和狩獵等,它是不可移動的,所以原始居民們需要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管理農業。4.史料A、概念:史料是研究歷史的依據,是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B、史料的分類(1)實物史料: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2)文獻史料:史書、傳記、文獻等;(3)口傳史料與口述史料:①口傳史料(如遠古時期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②口述史料: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C、史料的來源:出土文物、文化遺址、檔案資料、各類史書、博物館、歷史課本、圖書館、社會調查、網絡、影視作品等。D、史料價值:(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如實物史料、原始圖片等。(2)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是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例如口述史料、研究著作。【史料實證】史料1: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紫荊木炭、灰燼層、燒過的土塊、石塊、骨頭和樸樹子等。這些灰燼和燒過的東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區。【解讀】北京人可以長時間保存火種。史料2:河姆渡與半坡居民的房屋【解讀】(1)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墻壁厚實,冬暖夏涼,是北方建筑的雛形;(2)干欄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3)都體現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家國情懷】清明節舉行黃帝陵祭祖大典的現實意義。(1)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以及整個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認同。(2)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激勵愛國情感,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唯物史觀】1.禪讓制的實質和表現。(1)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2)表現:①首領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出來的。②首領沒有特權。③當選的部落聯盟首領要具有高尚的品質。2.史實與傳說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時期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不可否認其中有神話的成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并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2)區別:史實是完全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傳說則有可能發生過,也有可能沒發生過。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考點一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①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②“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志著“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③衰亡:夏朝經歷400多年,夏桀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反抗。2.商湯滅夏(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①商湯滅夏: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 年,夏朝被商湯所亡。②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③盤庚遷殷:由于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多次遷都,后來,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一帶),統治穩定。④商朝為鞏固統治,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商紂王是商朝最后一個王,他對外征戰,耗費國力,同時修建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3.武王伐紂(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①武王伐紂:分布于陜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帶的周部族,以農業立國,不斷拓展疆土,發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周部族日益強盛。商王紂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②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4.西周的分封制★★★①西周的分封制: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內容: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分封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②西周的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③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考點二青銅器與甲骨文)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①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出土了銅鏡。②用途: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③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④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2.甲骨文記事.①定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②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③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④意義: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3.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①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F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②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考點三動蕩的春秋時期)1.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等都有發展。商業: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的使用。2.春秋時代特征:①王室衰微表現: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勢力崛起。②諸侯爭霸:原因(背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斗爭。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稱霸齊桓公——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稱霸原因):任用管仲為相,對內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提高軍事實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3.春秋爭霸的實質:是大國兼并小國,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具有非正義性4.春秋爭霸的影響:★★★消極影響: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積極影響:①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②各諸侯國變法圖強,推動了社會變革;③促進了民族融合。(考點四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2.戰爭特點:兼并戰爭、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3.戰爭結果:各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4.商鞅變法:①背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②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③內容:政治方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④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5、都江堰建造: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作用: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考點五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出現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钴S,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2.百家爭鳴開展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影響★★★①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②百家爭鳴成為 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③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④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1.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啟是夏朝的第二任國君。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但這不能說明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3.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等是先后稱霸的,戰國七雄則是同時存在的。4.老子和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而非戰國時期,他們不屬于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家。5.《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6.百家爭鳴中的“百家”是虛指,形容學派之多,不能理解為當時社會上有一百個學派。7.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8.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非法家學派的創始人。【史料實證】1.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之比較2.漢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家國情懷】商鞅變法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1) 對國家來說:①(從改革的結果看)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②(從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2) 對個人來說:①(從改革的過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②(從改革的精神看)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歷史解釋】1.知識拓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什么關系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3..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鐘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現,周代明顯增加。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4、“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5.商鞅變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支持 奴隸主階級反對哪些措施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三項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有利,因而獲得他們的支持。(經濟上保證了對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憑軍功做官掌握政權)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措施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因而受到他們的反對。(取消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經濟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階級占有)6、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唯物史觀】1.分封制的影響。(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埋下伏筆。(3)對后世的影響:將各地文化融合統一為中原文化,促進了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中國的很多姓氏都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宋、鄭、吳、陳、許、秦等。2.夏、商、西周三朝興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1)興起的共同原因:統治者勤于政事,發展經濟,關心百姓,重用人才。(2)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尖銳,引起民眾反抗。(3)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的制定應符合人民的意愿。3.甲骨文出現的意義。(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狀況,反映了商朝奴隸社會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4)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4.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一方面它確是無道義戰,滅國殺人,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它破壞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體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諸侯國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又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5.對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評價。一方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另一方面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與啟示:(1)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行之有效、執行堅決,這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擁戴,使變法深入人心。(1)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2)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促進當今社會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勇于創新。7.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和評價。(1)形成條件①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②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掌握了政權,階級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的斗爭十分劇烈。③學術思想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別的學者對治理國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相互辯論,相互抨擊。于是,在思想和學術領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2)評價①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眾多,但階級立場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②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1)經濟:鐵犁牛耕廣泛使用,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2)政治: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3)軍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4)思想: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考點一秦統一中國)1.秦滅六國①秦滅六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戰國以來長年的戰爭,人民渴望統一。長平之戰之后六國無力與秦國抗衡。②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③意義:秦滅六國完成統一的意義是什么?(學說話,尤其注意第三點)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統一的趨勢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2.確立中央集權制度★★★①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实壑?,設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機構,由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事務)統領,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君主專制、獨裁)。②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たh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再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后來又改為隸書),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②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③統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一監制。④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陸路交通四通八達。⑤開靈渠、修長城:派人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為了抵御匈奴侵擾并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6.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考點二秦末農民大起義)1.秦滅六國(秦的統一)★①背景: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②過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陽。③開拓邊疆:北擊匈奴;南平百越,統一嶺南。④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政治統一)①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②地方:推行郡縣制。③皇帝制度的特點: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④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經濟:A.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B.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發展。②文化:統一文字(小篆)。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③交通: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開鑿靈渠。④軍事:北擊匈奴(蒙恬),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考點三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是漢高祖2.漢初政策:休養生息政策★★★漢初經濟蕭條,漢高祖吸取秦亡教訓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的減免徭役及兵役。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3.“文景之治”: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 ★★①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廢除一些嚴刑峻法;重視“以德化民”;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②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錢糧充盈,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考點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推恩令”的實施: (政治上的措施)★①原因:西漢初,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兩股勢力嚴重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②措施:頒布“推恩令”:聽從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設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③影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上的措施)★★★①原因:西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②措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③影響:從此,儒學為歷代王朝所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3.鹽鐵專賣(經濟上的措施)①原因: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②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均輸平準政策)。③漢武帝大一統意義: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考點五東漢的興衰)1.建立:劉秀稱帝西漢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3年,新朝滅亡。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2.興盛:光武中興★★★①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中興措施):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②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3.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①現象: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的局面。②原因: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皇位世襲制 。③影響: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考點六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①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②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夾擊匈奴。結果: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③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公元前119年結果: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聯系所學的歷史、地理知識,設想一下在“開西域之跡”的過程中,張騫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張騫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于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2.絲綢之路★★①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開辟時間:漢武帝時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商品:中國的絲綢、漆器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各國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還有多種樂器和歌舞等輸入中國。②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路線: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③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④談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開放的,共贏的,是大家攜手并進的陽光大道。加強同沿線各國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一帶一路為全球經貿合作和經濟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實行“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有利于區域融合,促進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利于帶動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東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對西域的管理:①西域都護的設置:時間:公元前60年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②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東漢明帝時,班超出使西域,還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考點七兩漢的科技和文化)1.造紙術的發明①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改造后紙的優點:質量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成為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典籍流傳②意義: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2.醫學①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寫成《傷寒雜病論》,提出辯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和“治未病”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尊稱:“醫圣”②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了“麻沸散”,便于實施外科手術;創造出“五禽戲”,幫助強生健體3.《史記》①作者: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②地位: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③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上書帝王將相功過是非,下筆下層人物傳記④價值:史學(秉筆直書)和文學(文筆優美)價值,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⑤精神:為了理想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4.宗教①道教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黃帝,以治病傳道,吸引貧苦民眾,傳播很快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②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提出斷除欲望和煩惱,眾生平等的思想張騫通西域后(西漢),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白馬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1.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2.秦國秦朝,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統一的朝代。3.在秦朝開創的各種制度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其最本質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4.縣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創,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出現;秦始皇將縣制發展為郡縣制并推行全國,秦朝推行的郡縣制是由商鞅變法開創的縣制演變而來的。5.秦始皇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沿用了2000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6.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源為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思想。7.秦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并使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中國文明史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8.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吸取了秦亡教訓。9.秦末農民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第二階段指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推翻秦王朝的統治。10.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①漢武帝“大一統”不叫“大統一”統一僅止國土,大一統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多個方面。②秦始皇統一后,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做為標準貨幣。漢武帝時期統一鑄造五銖錢③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對儒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但二者的本質相同,即均為文化專制的手段。它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④關于治國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漢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及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易考點: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列表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統治措施的異同。11.重要歷史名詞書寫:張騫、西域都護府、民族交融(不要寫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寫成“民族合并”)12.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非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史料實證】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比較【家國情懷】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歷史解釋】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面:(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2.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3.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唯物史觀】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觀上,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拔木爸巍睘闈h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考點一三國鼎立)1.官渡之戰★★★①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②概況:時間:公元200年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③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袁紹2.赤壁之戰①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②概況:時間:公元208年作戰雙方:曹操與孫劉聯軍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③曹操失敗的原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曹操驕傲輕敵;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評價曹操:★★①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②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③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3.三國鼎立的形成①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220 年, 曹丕 稱帝,定城 洛陽,魏國建立;221 年, 劉備 稱帝,定城 成都,蜀國建立;222 年, 孫權 稱王,定城 建業(南京),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②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①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②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考點二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1.西晉的建立①背景:曹丕死后,大臣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大權。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國最先被魏國滅亡。②建立:20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③統一: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2.八王之亂 ★★①八王之亂含義: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內亂?!鞍送踔畞y”是西晉王朝的皇室兄弟間為了爭權奪力而進行的相斗相殺,最終導致國家力量消耗殆盡,給外人有機可趁,“五胡亂華”,最終是使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原因:重要原因: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直接因素:賈后專政。主要原因:晉武帝在建國后,吸取曹魏政權滅亡的教訓(曹魏政權沒有對宗室委以重權,導致政權落入外姓之手),大肆分封同姓王,并且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在同姓王的封地內,可以自行任用官員、收取租稅,封地之內還可以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但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影響: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②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3.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①東漢以來,分布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已陸續向內地遷徙。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②原因:經濟:單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災害:水災和地震等。戰爭:外族的入侵和內亂。③影響:積極: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促進了中原地區畜牧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原地區商業的發展。消極:民族矛盾加劇,戰亂頻繁。④統治者對待內遷民族的態度:征收重稅,隨意征派兵役、徭役、隨意掠賣為奴隸。⑤統治者對待內遷民族的態度帶來的影響:加劇民族矛盾,民族反抗,建立反抗政府的割據政權,西晉滅亡,東晉建立,遷都建康(今南京)。(考點三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1.東晉的興亡東晉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政權特點 滅亡317年 司馬睿 建康 王與馬,共天下 420年2.南朝南朝:420—589年中國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_四個王朝。都在建康定都,統稱為“南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是宋朝,社會比較安定。梁武帝蕭衍在位時,社會動蕩,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3.江南地區的開發秦漢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魏晉時期,江南(長江流域)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①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北方戰亂,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南下移民與當地民眾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②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農業: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③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結果(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提示】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但總體上還是落后于北方,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考點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 淝水之戰①時間:383年。人物:苻堅。交戰雙方:前秦和東晉。結果:晉軍大敗前秦。影響:北方重新陷入割據狀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①北魏統一北方: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時間:439年;意義: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遷都漢腹地:494年遷都中原的洛陽;說漢語:規定官員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穿漢服: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聯漢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③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④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三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①魏晉以來民族交融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的交流;生活習俗的交流;文化的交流等;②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考點五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1.農學:《齊民要術》①作者:賈思勰(北朝)②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③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2.科學家祖沖之(南北朝)①祖沖之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②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創制《大明歷》;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3.書法、繪畫與雕塑①書法: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都擅長行、草、隸書,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將書法藝術提高到新階段的是東晉的王羲之;代表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被后人稱為“書圣”;②繪畫:最著名的畫家東晉的顧愷之,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③雕塑——石窟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1.建立魏國的是曹丕,而非曹操。2.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赤壁之戰,而不是官渡之戰。3.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4.266年,西晉建立;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統一。5.八王之亂的實質是西晉皇族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是西晉由盛轉衰的轉折點。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亡了西晉。6.西晉統治范圍主要以北方為主,定都洛陽;東晉統治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定都建康。7.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雖然得到開發,但整體上落后于北方地區。8.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國時的吳國、東晉、宋、齊、梁、陳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稱。9.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曹魏、西晉、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統一過北方。1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從經濟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從游牧向定居農業轉變的過程;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從社會發展進程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11.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遷徙、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和親和戰爭等。12.《齊民要術》是我國而非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13.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14.鍾繇獨創楷書書法,王羲之以行書著稱。【史料實證】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歷史解釋】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對它的認識。(1)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具備統一全國的經濟基礎且力量對比條件尚不成熟。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其他兩方以實現統一,于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認識: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①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微,出現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②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2.西晉衰亡的原因。(1)西晉統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風盛行,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社會矛盾依然非常尖銳。(2)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數民族首領利用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西晉的統治。3.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1)北方戰亂,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戰爭基本都發生在北方,基本沒有波及江南地區。(3)南方的一些統治者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如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南朝劉裕比較注重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4)南方自然條件優越。4.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唯物史觀】1.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2.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