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下冊-【背誦秘笈】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6冊教材常考知識點集錦(部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下冊-【背誦秘笈】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6冊教材常考知識點集錦(部編版)

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6冊教材常考知識點集錦
八年級歷史下冊背誦秘笈
【中國現代史概況】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歷史,敘述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從探索的歷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前,革命和建設進程或者被冒進脫離現實地超越,或者為左傾錯誤不時地中斷,使工作重心不正確的轉移,以致于經濟建設從冒進至中斷,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走上正軌,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中國現代史考點網絡】
【中國現代史的發展趨勢】
(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等,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2)經濟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3年)→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底)→社會主義十年探索時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徘徊時期(1976~1978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1978年至今)。
(3)對外關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4)科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2022版課標要求】
1.了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知道開國大典,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的偉大意義;
2.知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理解其對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的意義;
【時空線索】
【階段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2.經濟上: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軍事上: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并取得勝利,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4.中外聯系: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和威脅。
5、關鍵詞:
一條主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政權鞏固。
兩大任務 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
四大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戰爭、土地改革。
【知識結構】
【考點梳理】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為新中國的籌建做了準備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目的: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4.內容:
(1)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
(3)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
(4)會議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目的: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地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②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6.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②為新中國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2.成立標志:開國大典(意義: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 地點:天安門城樓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國內意義: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2)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拓展】新中國“新”在何處?
舊中國 新中國(建國初)
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
國家命運 貧窮落后,任人宰割 獨立自主
人民命運 受奴役受壓迫 當家作主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①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②西藏宗教領袖之一班禪額爾德尼 確吉堅贊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
2.經過: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
3.結果:1951年,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4.歷史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必考
點撥: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唐朝: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吐蕃 。
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清朝∶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1727 年(雍正帝時),設置駐藏大臣;乾隆帝時確立金瓶掣簽制度。
5.開國大典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知道為什么要用54門禮炮嗎?為什么連放28響嗎?
54—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當時統計)。
28—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革命勝利,歷時28年
【易錯易混】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的標志。
2.西藏和平解放只是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還不能稱為祖國完全統一。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開始進入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新時期。從社會性質來說,此時我國仍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4.西藏和平解放后,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但是由于當時香港、澳門還沒有回歸祖國,臺灣也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所以祖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統一。
第2課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戰爭
1.原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朝鮮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4.概況:
①時間:1950年10月。
②軍隊及指揮者: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
③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
④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5.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二、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
1.戰斗英雄:黃繼光(上甘嶺戰役)、邱少云
2.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為了掩護戰友前進,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
3.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直至壯烈犧牲。
7.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8.榮譽稱號: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愿軍)。
9.意義/影響: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1)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2)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10.抗美援朝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易混易錯】
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既支援了鄰國,抗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又保衛了偉大祖國的安全,是一場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1.土地改革的原因:★★★★必考
①根本原因: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新中國成立后,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目的:為實現工業化準備條件
★實質: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性質并沒有變化)
土地改革的經過和結果
1.時間:1950年。
2.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4.形式: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同時也給地主一份,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5.性質:私有制的形式沒有變,只是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土地所有制。
6.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革的特點和意義
1.土地改革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政策
作用:減少土改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2.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必考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③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④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 ③土地改革。
【易錯易混】
1.土地改革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權發生了變化,但土地的私有性質并沒有發生變化。
2.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新解放區進行的。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
3.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種調整。但是土地所有制性質并沒有發生變化,由過去地主私有變為農民私有,仍然是私有制。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歸納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
3.中國近現代重要開端類事件
時間 1840—1842年 19世紀60—90年代中期 1919年 1949年 1978年
事件 鴉片戰爭 洋務運動 五四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開端的內涵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 折點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時空觀念】中國封建社會瓦解的進程
(1)政治上: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2 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封建主義統治被推翻。
(2)思想上: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口號,宣傳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3)經濟上: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唯物史觀】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成為一個舊時代結束的標志;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歷程,這是一個新時代開始的標志。
(2)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翻了身,成為國家的主人;主權獨立的中國開始真正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愿,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逐漸提高。
【歷史解釋】
1.正確認識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時我們采用和平手段解放西藏,說明新中國時刻把維護民族團結放在首位,這是符合西藏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它有利于民族的團結,給以后西藏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顯示了新中國有能力解決西藏問題。
2.近代以來促使中國封建社會瓦解的三件大事。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思想上: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3)經濟上: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2022版課標要求】
1、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
2、了解“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中共八大;
4、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與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5、了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指導意義;
6、認識這一時期取得的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7、了解以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事跡;
8、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
【階段特征】
1、階段特征: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2.表現:
(1).政治: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確立;“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
(2).經濟:一方面,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經驗,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嚴重失誤,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它們給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3).科技文化:在思想文化、國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發展出現停滯和倒退的現象。
3、中外聯系:中國借鑒蘇聯模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
4、關鍵詞:
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
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
【知識結構】
【考點梳理】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原因:建國初期,我國是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人均擁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
2.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3.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基本任務:(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5.成就:(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1)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
(2)交通運輸業方面: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6.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7.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時間:1954年9月
2.內容:制定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3.憲法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4.標志: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
5.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歷史意義: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知識延伸】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
(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
(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
(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
【易錯易混】
1.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其他產業,并不是片面地發展重工業。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的過渡狀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3.1949—1956年是過渡時期,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其革命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第5課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
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
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背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動
2.時間:1953——1956年
3.形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方式:公私合營
創舉:和平贖買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完成
1.三大改造完成的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考
缺點: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
分期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1956年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三大改造的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改造前 改造后
農業 農民土地私有制 集體所有
手工業 手工業者私有 集體所有
資本主義工商業 資本家私人所有 國家所有
【知識延伸】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的三次變化
1.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易錯易混】
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權屬于農民。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土地所有制發生了變化,由農民土地私有變為合作社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或者集體,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土地改革后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的第二次調整。
2.公私合營是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它把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國家實行贖買政策,按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際上是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中共八大召開的時間、背景、內容、意義
(1)時間:1956年。 北京
(2)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
(3)內容: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4)意義:
①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②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5)為什么說中共八大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八大路線是正確的,符合當時的國情,提出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意義)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評價:“總路線”A.積極: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B.消極: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結果: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三年經濟困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加上當時自然災害等因素)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運動的主要表現:
農業上:虛報產量—浮夸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肥豬賽大象”“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工業上:全民大煉鋼鐵——高指標、瞎指揮
人民公社化運動:
(1)表現:政社合一、吃“大鍋飯”——共產風(2)特點: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1961年—1965年)八字方針調整經濟:1961年,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
為什么會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從這些錯誤的探索中我們可以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原因:對國情分析不夠;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經驗教訓: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
左傾錯誤的嚴重發展(最根本的原因)野心家的利用和個人崇拜
2. 實質:左傾錯誤嚴重擴大到政治領域
3.起止時間:1966——1976年 指揮機構: “中央文革小組”
4.開始的標志:1966年,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五一六通知”)
5.動亂表現:①“打倒一切,全面內戰”許多地方出現造反派組織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
②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③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了殘酷迫害,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抵制和反抗:①1967年2月前后,黨內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抵制和抗爭,被誣為“二月逆流”,受到壓制和打擊。
②周恩來和許多老干部堅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
7.文化大革命的結束:①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毛澤東、周恩來機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變。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②1976年,周恩來、毛澤東相繼去世。人民悼念周恩來總理,掀起被四人幫鎮壓四五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基礎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8.文化大革命造成哪些危害?
造成社會混亂,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踐踏;嚴重摧殘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致使國家經濟發展緩慢 ④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
文化大革命給我的教訓和啟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
反對個人崇拜;堅持人民民主專政④必須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9.文化大革命性質: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與損失的內亂。
三、建設成就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1)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包鋼、武鋼。大慶、勝利、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
(2)工業布局明顯改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
(3)交通:蘭新、蘭青、包蘭鐵路。
(4)科技: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河南蘭考縣);“解放軍的好戰士”雷鋒;“兩彈元勛”鄧稼先。
(6)精神: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2、“文革”時期科技成就
①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②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③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3.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易錯易混】
“大躍進”主要表現在工業方面,其目的是提前實現共產主義,趕超英美;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要表現是在農村實行集體生產和分配。兩者都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盡管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失誤,但是,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成為后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
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
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
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
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
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
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
【歷史解釋】
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
(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
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
(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
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
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
(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
(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
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家國情懷】
1.時代楷模
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2版課標要求】
1、知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了解農村改革、城市改革、經濟特區建設、沿海港口城市開放、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史事,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認識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對世界的重要影響;
3、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4、了解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
5、知道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
6、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新時代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的史事,特別是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全面堅持小康社會的史事,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及對世界的貢獻;
7、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
【階段特征】
1、階段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主要表現:
政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經濟:開始對內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中外聯系:中國實現對外開放政策,加強于世界的經濟聯系;通過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的和平崛起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4、關鍵詞:
一條主線 中國人民是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一個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兩大途徑 對內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
四個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五大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知識結構】
【考點梳理】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必考
1.背景
①粉碎“四人幫”以后 ,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②“兩個凡是”的方針——左的錯誤的繼續阻擋了糾錯
“兩個凡是”:華國鋒提出的錯誤思想,實質:左傾錯誤的繼續
③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性質: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歷史意義: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2.時間:1978年底
3.內容:①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②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路線: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4.歷史意義: ①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③這次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和組織等方面進行撥亂反正
二、撥亂反正
1、1980年,中共中央恢復了劉少奇的的名譽,使建國以來的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三、拓展:三次歷史性巨變
①醒過來——辛亥革命(孫中山);
②站起來——新中國的成立(毛澤東);
③富起來——改革開放(鄧小平)。
【知識延伸】
1、如何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從黨的指導思想看,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變了長期以來“左”的思想路線。
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以階級斗爭為綱”。
從經濟體制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從發展動力上看,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為目的改革開放取代了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
【易錯易混】
(1)遵義會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
中共八大 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十一屆 三中全會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2.開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實施過程
①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內容: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必考
結果:1978年農業獲得大豐收,這種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②普遍實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5.歷史影響/意義:
①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②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大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③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業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6.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
①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 農業合作化
③1958年 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1978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內容(措施):
(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3)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4.意義/影響:
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確立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發展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推動作用,使中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實力明顯增強。
項目 時間 土地的所有權 土地的經營權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由地主私有制變為農民所有制(即農民私有制) 農民
農業合作化運動 1953—1956年 由農民私有制變為土地公有制 集體
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開始 土地公有制 國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開始 土地公有制 農民
四、拓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革和調整
啟示(認識):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易錯易混】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性質。(√)
家庭聯產 承包責任制 土地性質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
經營方式 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將集體所有的土地承包給農戶使用,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并非實行土地私有制。
第9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2.開始: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必考
3.特點: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4.典型: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5.設置經濟特區的歷史意義:
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1.1984年,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3.1988年,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
4.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5. 1992年,相繼開放了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陸地邊境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并實施靈活的鼓勵外商投資的區域經濟政策),隨后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市縣。
6.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必考
1、時間:2001年12月
2、影響/意義/作用: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標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四、拓展:近代對外開放與現代對外開放的不同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對外開放 新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
背景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開放 獨立自主主動開放
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社會
目的 西方列強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中國是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
影響 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加快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易錯易混】
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 ( )
經濟特區 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特別行政區 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理論的內涵:
(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后,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講話,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話評價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并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大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2002
2.報告: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3.主要內容:
①奮斗目標: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國家。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意義?
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三、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2007年
2.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在會上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
①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
②科學發展觀的評價: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大會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2012年
2.大會的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3.內容
①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②提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③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
④提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四、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2017年
2.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3.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4.內容: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必考
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被寫進黨章。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歷史意義?:★★★★必考
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新修訂)
②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五、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2022年
2.大會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3.習近平在會上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
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易錯易混】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兩條正確道路)
形成時期 主要內容 確立為指導思想
毛澤東 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革命道路) 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 理論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時期)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共同點 (1)都立足國情,實事求是。(2)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3)都促進了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中國夢宏偉藍圖
時間:2012年 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實現途徑:(1)走中國道路
弘揚中國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奮斗目標:實現“兩個一百年”
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實現)
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考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
②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對各項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
③依法治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④從嚴治黨: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意義?
①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
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三、新發展理念
1.提出: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
2.內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3.作用:①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平衡發展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合作共贏,增進人民福祉。②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改革開放后成就表現: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上新臺階;新常態科學判斷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構建開放性經濟新體制。
2、“新常態”判斷:我國近年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
3、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表現: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4、我國近年實現國家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原因、前提: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易錯易混】
1.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2.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村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同時也說明了經濟政策的調整與制定要從實際出發,要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政策,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共黨史上的地位類似于遵義會議。”
2.三次歷史性巨變
3.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轉變
4.現代中國土地政策調整
5.近現代對外開放
6. 中國特色的創舉
7. 總結建國后黨的重要會議
8.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歷程
【歷史解釋】
1、黨的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1)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會議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后,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進入城市領導農村的建國時期。
(3)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對比:
項目 計劃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
特點 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資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為主 市場配置為主
3.20世紀以來中國的理論探索和實踐。
(1)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3)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
4.中國與蘇聯在建設工業化道路上的比較
共同點:(1)都是在外部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情況下進行的。(2)都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3)都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國家計劃推進工業化進程。(4)都十分重視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激情。(5)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國家。(6)都促使本國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7)都證明完全的計劃經濟不適合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改革。
5.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轉變的事件
【時空觀念】
1.中國共產黨從建立到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
3.我國對外開放的大事年表。
梳理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唯物史觀】
1.說說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九大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上的差異。
中共八大是說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而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共八大時,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而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是我國在地域上、程度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需要國家調整政策,促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實現共同富裕。
2.為什么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
項目 史事 結果
“走西方的路”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都沒有使中國走 上富強的道路
“走自己的路”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取得革命的勝利 民族振興、國家富強
【家國情懷】
1.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2.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哪些努力?
(1)樹立遠大理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路線。
(2)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
(3)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4)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認識中國夢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2022版課標要求】
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
知道“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
【階段特征】
1、階段特征: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2、主要表現:
(1)政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實現了民族大團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導下,港澳回歸,海峽兩岸關系不斷改善。
(2)經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3、中外聯系: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為解決國際爭端和國家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作出了貢獻。
4、關鍵詞:
一個基本方針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大成就 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海峽兩岸關系蓬勃發展。
【知識結構】
【考點梳理】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
2.地位: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3.概念: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4.法律依據:(1)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2)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
5.實施: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6.最早的自治區: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
7.分布: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5個民族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
8.意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①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②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③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共同繁榮發展
1.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受歷史、地理等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
2.黨和國家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①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
結果:除經過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②促進經濟發展
表現:采取優惠政策,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結果(意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
③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表現: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開展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結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④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一大批項目
結果: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重大項目: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的歷史意義: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易錯易混】
少數民族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相同點:兩者都是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
不同點:前者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共同繁榮而建立的,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后者是為了解決統一問題而設立的,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一、香港澳門問題的由來
1.香港問題的由來:
①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
②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③1898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
2.澳門問題的由來:
①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貨物為由,上岸居住。
②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人推行擴張政策,經過三十多年的蠶食,占領了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
③1851年,葡萄牙占領氹仔島。1864年,葡萄牙占領路環島。1887年,葡萄牙強迫清政府簽署《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取得澳門的“永駐管理權”。
二、“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必考
1.目的: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2.提出: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一國兩制”的構想。
3.內涵: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4.歷史意義(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三、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1.香港回歸祖國:
①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
②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澳門回歸祖國:
①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意義: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4、中國成功收回港澳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根本原因);“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指導;鄧小平卓越的外交才能;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中共雙方共同努力。
【易錯易混】
(1)1841年初,英國軍隊武力強占香港島;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1860年10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3)1898年,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又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攫取了新界的“租借權”,租期為99年,并入英國的香港直轄殖民地。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臺灣問題
1.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考
①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州 ②隋朝時隋煬帝派人到達流求(臺灣)
③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 管轄澎湖和琉球 ④清朝初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
⑤1684年,清朝政府設立臺灣府; ⑥1898年,中日《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
⑦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戰敗臺灣光復⑧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中失利退守臺灣
2.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內政問題。★★★★必考
臺灣問題的由來: ①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
②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最終導致兩岸對峙。
二、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1.臺灣問題和港澳問題有什么不同?
臺灣問題是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港澳問題是西方殖民者侵華的歷史遺留問題,是國家主權與外交問題。
2.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轉變):
(1)毛澤東:①新中國成立后,明確提出要武裝解放臺灣。
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
(2)鄧小平: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江澤民:1995年,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4)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
(5)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
直、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1.海峽兩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原因:
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
②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
2.海峽兩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實表現:
①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②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③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中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
胡連會內容:國共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
歷史意義: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④2008,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
三、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
1、2015年11月,習近平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
①內容: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
②意義: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2、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
中共十八大后,黨和政府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3.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
內容: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
5.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
拓展延伸:
1.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證: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政策保障: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的正確性;
③榜樣借鑒:港澳問題的順利解決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
④來往密切:海峽兩岸交流日益密切;
⑤人心所向: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⑥歷史依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不利因素:
內部:臺獨勢力;外部:反華勢力的干涉。
2.啟示: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積極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自覺同任何形式的“臺獨”勢力作斗爭,堅決捍衛祖國的尊嚴!
3.身為中學生我們能為祖國的統一做些什么?
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
②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奉獻;
③積極維護我國政府對臺的方針和立場,積極宣傳我國對臺方針、政策;
【易混易錯】
1、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不同點
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是歷史上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分別屬于中英、中葡之間的問題;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屬于中國內政,不允許外國干涉。
2、臺灣與祖國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
①第一次分離: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②第一次回歸: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1885年清政府設臺灣省,加強對臺灣的管轄③第二次分離:1895年日本通過中日《馬關條約》割占臺灣。④第二次回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⑤第三次分離: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垮臺,蔣介石逃往臺灣,造成臺灣與大陸分離至今。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以西藏為例,感知黨中央在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措施的重要的意義。
史實 意義
1954年12月25日,拉薩舉行康藏、青藏兩條公路通車典禮,標志著康藏、青藏公路同時正式完成通拉薩的戰略任務 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拉薩召開,西藏自治區宣布正式成立 完善西藏的民主政治建設,西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邁入社會主義社會,推動西藏全方位發展
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成立于2004年,是由熱愛西藏文化、關心西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事業的國內外人士自愿聯合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非營利社會團體 2018年12月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為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頒發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保護了西藏的歷史文化遺產,為西藏文化傳承創造條件
中國的民族政策
3.歷史上的臺灣
4.香港問題的由來:
(1)1841年初,英國軍隊武力強占香港島;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1860年10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3)1898年,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又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攫取了新界的“租借權”,租期為99年,并入英國的香港直轄殖民地。
5.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的比較
6. 兩岸關系在新時期的發展
時間 行動 意義
1990年 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都屬于民間團體;成為海峽兩岸溝通的橋梁
1991年 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
1992年 “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會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 對促進海峽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5年 “和平之旅”:胡錦濤會見連戰,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 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2008年 啟動“三通”: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同時啟動 兩岸關系取得重大發展
2011年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游正式啟動 兩岸民眾交往更加密切
2015年 “習馬會”:雙方充分肯定“九二共識” 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7.大陸對臺政策
時間 領導人 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 毛澤東 解放臺灣(武力)
20世紀50年代 和平解放;和為上計
改革開放后 鄧小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1995年 江澤民 八項主張
2005年 胡錦濤 四點意見;《反分裂國家法》
2015年 習近平 兩岸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歷史解釋】
1.“一國兩制”?
2.港澳回歸后更加繁榮說明了什么?
1)①中國大陸是香港和澳門強大的后盾 ②“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2).黨和政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所堅持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海峽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是“九二共識”的核心與實質)。
3.實現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1)根本保證: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2)政策、法律保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反分裂國家法》的實施
(3)歷史淵源: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有共同的血緣和文化基礎,統一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4)經驗積累:香港和澳門的順利回歸并保持高度繁榮,為統一臺灣提供了范例
(5)現實情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統一是大勢所趨,也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不利因素
“臺獨”勢力的阻撓和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
【時空觀念】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2022版課標要求】
1、了解我國海軍、空軍的建立,以及陸軍、海軍、空軍發展的史實,了解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與意義,認識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過學習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及其作用,認識中國的外交努力與積極貢獻。
3、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的席位;知道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實,認識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新成果;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中國全方位外交的新進展。
【階段特征】
1、階段特征:國防建設、外交成就
2、主要表現:
(1)國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
(2)外交: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3、中外聯系: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1971年在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關鍵詞:
兩個領域 國防、外交。
兩大會議 萬隆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三大軍事力量 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
六大外交成就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的改善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知識結構】
【考點梳理】
第15課 鋼鐵長城
一、陸、海、空軍的建設
1.陸軍的建設和發展
(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組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
(3)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的發展演變:
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 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
2.海軍的建設和發展
(1)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2)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
(3)組成: 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
(4)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5)武器裝備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6)我國海軍建設的現狀:
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
3.空軍的建設
①空軍部隊建立基礎: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概況: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
空軍剛剛誕生,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且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軍用飛機發展歷程:國外購買——仿制——自行研制
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
B.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我國(第一架)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我國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
C.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
③國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二、導彈部隊的發展
1.導彈部隊的地位:在現代化軍隊中不可或缺。
2.第二炮兵部隊 2015年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必考
①組建時間:1966年 ②地位: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③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裝備: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
三、新時代強軍之路
1.2013年,習近平正式提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
2.2014年福建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3.軍隊改革:
(1)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五大戰區,即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
(2)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
4.影響: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拓展延伸:
1.鋼鐵長城的理解:主要是指人民軍隊英勇作戰的優良傳統,人員素質的提升與先進的武器裝備相結合,構筑了堅固的保衛祖國疆土和安全的防線。
2.我國國防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于黨的軍事理論的正確指引,國家政策的保障。
②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發展為建立強大的國防提供了物質基礎。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為國防建設的自主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
【易錯易混】
1).1949年4月23日,建國前夕,中國人民海軍成立;第一支海軍部隊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11月11日,建國后,中國人民空軍成立。
3).1966年,第二炮兵部隊成立;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科技強軍戰略確立。科技強軍是國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背景:(1)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美國等帝國主義對中國態度: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現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還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
2.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多越來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背景:
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2.萬隆會議:★★★★必考
①召開時間、地點:1955年,印度尼西亞萬隆
②性質/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③內容: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同”是指亞非國家遭遇相同面臨問題相同,如何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
“異”是指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
“求同存異”方針的目的: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
④結果: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⑤意義: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使中國贏得與會國的理解和尊重。
⑥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易錯易混】
(1)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在1953年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來的。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獨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對當代國際關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背景:聯合國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于美國的蓄意阻撓,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國民黨集團長期非法竊據。
2.時間:1971年10月
3.會議: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必考
4.意義:①它標志著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政策徹底失敗。
②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國際合作
5.中國為什么能在20世紀70年代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①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②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③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 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美國敵視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宣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
(2)建交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
(3)建交主要過程:
試探: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
)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總理會談.
①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②意義: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中日建交
①背景:中美關系的改善沖擊了長期追隨美國的日本。
②概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2)全方位外交: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3)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拓展延伸:
1.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②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
④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努力
2.中美關系正常化對中國的影響:
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有利于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
有利于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
3.中國和日本應如何全面發展兩國關系?
對中國而言,應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對日本而言,應正視歷史,順應歷史潮流,堅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方針。
4.簡述建國以來新中國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必考
50年代:①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②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③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70年代:④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⑤中美建交,結束了兩國20多年的對峙,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⑥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開放:⑦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⑧如今,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易錯易混】
(1)1971年,新中國是“重返”聯合國,而不是重新“加入”聯合國;中國重返聯合國是中國和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的重大勝利,而不是中美關系改善的結果,更不是美國把中國“送進”聯合國。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安理會的創始會員國和常任理事國之一。
(2).1972年,尼克松訪華,使中美關系正常化;中美建交的標志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
(3)亞太經合組織是一個論壇性質的區域組織,所達成的共識也不具有執行力和約束力。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不同時期的名稱及軍服。
時期 名稱 軍服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
土地革命 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 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
解放戰爭及以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
2.新中國海軍發展
時間 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一支海軍的建立:華東軍區海軍
新中國成立時 只有陳舊的艦艇百余艘
新中國成立后 相繼建立東海、南海、北海艦隊
1970年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
1971年 我國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成功
改革開放后 武部裝備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提高
2012年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2019年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接入列
2022年 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3.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4.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歷史解釋】
1、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新中國的建立取得了民族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②國際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促使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外交順應了時代潮流,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③決策者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時空觀念】
1.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歷程。
2.中國導彈部隊的發展歷程:
3.中美建交過程:
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2022版課標要求】
1、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象州县| 左权县| 广南县| 靖远县| 蛟河市| 竹山县| 申扎县| 东莞市| 长沙县| 怀化市| 汉源县| 中牟县| 怀来县| 贵定县| 临沂市| 南投市| 大足县| 西贡区| 贵港市| 元氏县| 上高县| 山东省| 永顺县| 佛冈县| 江安县| 普兰店市| 北海市| 比如县| 巴塘县| 砚山县| 苍梧县| 湘潭县| 沧源| 申扎县| 远安县| 门源| 遂川县| 泾川县| 赞皇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