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水的蒸發和凝結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2.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中有吸熱與放熱現象。3.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科學思維:通過分析實驗現象,歸納水的蒸發和水蒸氣的凝結與溫度變化的關系。探究實踐:1.運用以往的經驗,對新的問題提出假設。2.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3.設計實驗,開展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3.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態度責任:1.樂于發現新的問題,對物態變化有探究興趣。2.尊重探究的證據,提出正確的觀點,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形成判斷。3.在進行多人合作探究時,能夠有效溝通交流。4.養成在探究中、數據中、實踐中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設計實驗,開展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難點:理解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過程中的吸熱與放熱現象。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評價量表評價任務 評價標準 表現程度 自評 互評 師評☆☆☆ ☆☆ ☆交流水蒸發、水蒸氣凝結的現象及原因 能總結出水的形態變化的原因是與溫度有關。 能 基本能 不能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能通過實驗總結出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 能 基本能 不能觀察水蒸氣凝結現象 能通過實驗驗證總結出水蒸氣凝結的原因。 能 基本能 不能學習收獲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談話導入 1.播放用鍋燒水的視頻。 師:蒸發和凝結是水變化的兩種形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水加熱實驗,那么再次觀看一鍋水燒開的視頻,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這個鍋正在燒水,如果一直燒下去這個鍋就會燒干,鍋蓋上有許多小水珠。我還看到鍋蓋上有水珠,剛剛變成的水蒸氣遇到鍋蓋又變成了水。 2.教師講解蒸發和凝結 水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的現象叫蒸發。 水蒸氣放出熱量變成水的現象叫凝結。 師:那么水蒸發是怎么一回事呢?水凝結又是怎么回事呢?水和水蒸氣互相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這幾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通過視頻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了解蒸發和凝結的概念,引發本課探討問題。 對于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及時獎勵。(二)探究活動 1.交流水蒸發、水蒸氣凝結的原因。 (1)思考:為什么會發生蒸發和凝結現象? 學生回答:水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水有哪些形態,形態之間如何變化? 水有氣態、固態、液態,氣態的水受熱會變成水蒸氣,受冷會變成冰。水蒸氣受冷又會變成水。 (3)是什么讓水發生了這一系列的變化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溫度。 2.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1)溫度的不同,水蒸發快慢會有不同嗎?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小組分享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推測。 學生推測:晴天陽光下晾曬的衣服干得快,太陽曬著溫度高,蒸發就快。水溫度高,蒸發更快。 實驗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后,分享匯報。 ①準備兩個相同的玻璃杯,放入相同量的水(冷水和熱水各一杯)。 ②將兩杯水放置到電子秤上3分鐘,觀察3分鐘后的變化。 (3)學生代表上臺來做實驗演示。 (4)記錄班級記錄單。 杯1熱水杯2常溫初始質量(克)240240最終質量(克)235.7239質量變化減少4.3克減少1克(5)得出結論 相同時間內,熱水蒸發得更多。 觀看本實驗科學視頻,進一步理解實驗結論。 觀察水蒸氣凝結現象 提出問題:鍋蓋上為什么會出現小水珠呢? 學生自由回答:水中剛剛蒸發出來的水蒸氣非常燙,遇到鍋蓋被吸收了熱量,熱量減少后,就變成了小水珠。 師生小結:熱的小水珠遇到冷的鍋蓋就變成了小水珠,這叫凝結現象,那我們應該怎樣研究這個問題呢?特別是水燒開后蒸發的水蒸氣太燙了,研究起來不安全,怎么辦呢? 學生自由回答:空氣中就有很多水蒸氣。只要讓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東西,會不會出現凝結現象呢? 教師出示兩幅圖片(雪糕外包裝袋上的水珠,雪糕上的白氣),思考這兩幅圖中的現象是不是凝結現象。 學生小組交流后回答問題。 雪糕剛從冰箱拿出來就會看到包裝袋上有小水珠,這就是水蒸氣凝結。 學生猜測:水蒸氣凝結與溫度有關,溫度越低,凝結得越多,水蒸氣凝結越快。 跟隨老師一起做實驗驗證。 ①準備三個杯子(一杯常溫水、一杯盛有冰塊、一杯在盛有冰塊的杯中加入食鹽), ②擦干凈杯壁,過一段時間觀察現象,分別測量它們的溫度,并記錄溫度。 學生實驗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并得出結論。 杯內溫度空氣溫度現象常溫水21℃21℃無現象冰塊0℃21℃出現小水珠冰塊(加食鹽)-5℃21℃水珠變多現象:常溫水沒有小水珠,有冰塊的杯子和加入食鹽的冰塊杯子都有小水珠。加入食鹽的杯壁凝結的小水珠更多。 結論: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會凝結成小水珠,與物體溫度相差越大,凝結現象越明顯。 (9)觀看本實驗科學視頻,進一步理解實驗結論。 學生通過交流總結出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 通過實驗驗證,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能力。 教師觀察小組活動情況,并完成學生小組評價量表。 觀察學生小組實驗的表現,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并完成學生小組實驗評價量表。(三)研討 1.水和水蒸氣互相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 溫度、熱量的變化。 水變成水蒸氣是一個吸熱過程,這個過程叫蒸發。相反,水蒸氣變成水是一個放熱過程,這個過程叫凝結。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水的蒸發和凝結現象? 下過雨的地面,天晴后地面很快變干。 夏天從空調房里到很熱的室外,眼鏡會起霧。 出示生活圖片,找一找哪些是蒸發哪些是蒸發現象。 凝結:冰可樂瓶子有水珠,冬天喝湯眼鏡起霧 蒸發:太陽下曬衣服,拖地后水跡干了 通過研討問題,內化本課知識內容,建構思維導圖。 教師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給予及時反饋。(四)拓展 1.課下做一做 (1)在勺子上滴一滴水,怎樣讓它蒸發得快呢? 加熱 在熱水上扣一個透明杯子,觀察杯壁出現的現象。 杯壁出現了小水珠。 自然界中的水的形態多種多樣,如云、霧、箱、雪,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它們的形成都與溫度有關。 拓展學生知識面,將知識牽引到生活應用中。 對于積極參與的同學給予及時獎勵。(五)知識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點。 教師通過學生回答,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觀察學生是否參與知識總結,是否積極發言,及時鼓勵參與學生。四、成果集成通過經歷實驗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能夠掌握水的蒸發和凝結現象與什么因素有關。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填空題水的形態變化與 有關,把水加熱到100°C ,水開始 ;當溫度降到 水會結冰。濕衣服慢慢變干,這是水的 現象;清晨的小草上有很多露珠,這是水蒸氣的 現象。判斷題1.我們一般在早上看得見霧和露珠( )。2.水可以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也可以變成水。( )。3.在裝有冰塊的燒杯內加入食鹽作用是加快冰融化( )。4.露水、白云、霧氣都是由水蒸氣遇冷凝結形成的。( )。5.濕衣服被太陽曬一天就變干了,是因為衣服上的水被太陽吸收了。( )。選擇題1.下列不屬于水的蒸發現象的是( )。A.濕衣服晾干 B.眼鏡起“霧”了C.坑里的水變干了 D.手上的水烘干了2.做菜時,我們發現鍋蓋內壁上會不斷出現水珠。這個現象我們稱為( )。A.凝結 B.蒸發 C.融化 D.結冰3.用四個相同的燒杯裝取相等的水量,置于下列環境中,水蒸發最快的是( )。A B C D【綜合實踐類作業】將本課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發現生活中的科學,舉例生活中的蒸發和凝結現象。答案:一、填空題1.溫度 沸騰 結冰2.蒸發 凝結二、判斷題1.√ 2.√3.√4.√5.×三、選擇題1.B 2.A 3.C板書設計2.水的蒸發和凝結 蒸發(吸熱) 凝結(放熱) 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 溫度越低,水凝結得越快。七、教學反思本課探究水的蒸發現象,推測水溫高低跟水蒸發快慢的關系,學生需要設計實驗,通過實驗記錄證明水溫高低是否影響水蒸發的速度。學生經歷了水的沸騰、冰的融化、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可以繼續聯想水還有哪些物態變化,以及自然界的云、霧、霜、雪等是怎樣形成的。許多物質在循環、再利用、再循環的過程中,其形態也發生了改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熱》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熱》單元主題 在遠古時代,人們發現熱水可以驅寒,但熱水總是很快變涼。有一天,一個聰明的工匠小明在河邊看到孩子們玩耍,他們用葉子捧起水,陽光照射下,葉子里的水珠閃閃發光。小明靈機一動,他想:“如果能用一個東西把水包起來,不讓熱量跑掉,那熱水不就能保持溫度了嗎?”于是,小明開始動手制作。他嘗試用各種材料包裹水,最終發現用木頭和獸皮制作的容器效果最好。這就是最早的保溫杯的雛形。小明把這個發明帶到了村莊,人們紛紛驚嘆其神奇。時光流轉,保溫杯的制作工藝不斷進步,材料也從木頭和獸皮變成了更先進的材料。今天,小明的后代們繼承了祖先的智慧,他們要在科學課上制作一個現代的保溫杯,探究熱傳遞的相關問題。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動手,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保溫杯吧!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能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 1.1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 ①觀察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導熱性等,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 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 ③列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如曬衣服、霧、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4.1能的形式、轉移與轉化 ③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熱傳遞現象,知道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從物體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 ④舉例說明影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列舉它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學業要求: 能說明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導熱性及其用途,能解釋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態變化現象及引起變化的主要因素。 能比較和分析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導熱性,能以生活中的實例分析水的三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能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方案并操作,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和導熱性等。 能舉例說明常見的熱傳遞現象和影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列舉它們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能對熱傳遞的方式進行分析和推理。 會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熱傳遞方式作出推測,設計實驗,尋找證據,得出結論。教材分析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五年級,讓學生探究“熱”,主要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熱現象。例如,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材料的導熱性能等。 本單元共7課,以“熱是怎樣傳遞的”為主要學習線索,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動。 第1課“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我們持續給水加熱直到沸騰,停止加熱,水不再沸騰,溫度下降。通過探究溫度的變化和水的形態變化,了解到溫度變化表示了熱量在傳遞,完善了“熱量變化導致了物體溫度變化”這一科學概念,并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第2課“水的蒸發和凝結”探索水的蒸發現象,推測水溫高低跟水蒸發快慢的關系。 第3課“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安排了不同溫度的水接觸后變化的探究活動。 第4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中,學生主要觀察和探究與“熱傳導”相關的問題:在金屬條的一端加熱,另一端是否會熱起來,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 第5課“熱在水中的傳遞”中,學生通過加熱試管中的水和加熱燒杯中的水,認識熱在水中以對流的方式傳遞。 第6課“哪個傳熱快”包含了兩個活動:觀察、記錄木勺、塑料勺、金屬勺的導熱快慢和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通過比較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讓學生了解不同物體的傳熱本領是不同的,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這一初步認識。 第7課“做個保溫杯”中,本課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溫、散熱等技術的應用。學生將同樣多的、相同溫度的熱水倒入不銹鋼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測量哪一杯水涼得慢,進而測量并比較出各種方法的保溫效果。學情分析 關于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學生常常感受著各種冷熱變化的天氣現象,而且在生活中接觸到了很多熱現象,但是通過探究獲得的理性認識很少,對溫度變化等熱學基本概念的關注也相對較少。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關鍵在于實驗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科學規范的實驗中,觀察與交流熱傳遞的現象,了解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后,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制作保溫杯。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 溫度變化是影響水結冰和水沸騰過程的主要因素,溫度變化形成了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氣溫變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霧、霜、雪等。 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兩個系統在發生傳熱的條件下趨向于熱平衡。 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發現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熱可以通過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進行傳遞。 不同物體的導熱性是不一樣的,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多種因素影響了熱傳遞,確定這些因素應用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保溫技術、散熱技術不斷地發展,并應用在各種產品上。 2.科學思維: 嘗試從溫度變化的角度分析解釋自然界云霧霜雪形成的原因。 嘗試從事物的結構、變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通過分析獲得數據,比較歸納溫度不同的物體之間熱傳遞的規律。 通過親歷科學研究的過程,運用比較歸納的研究方法,會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科學調查,體會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發展其科學調查的興趣。 能合乎規范地開展傳熱實驗,知道交流科學探究需要經歷一定的有序步驟,并能 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 3探究實踐:通過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探究、研討交流等探究環節,有效開展探究活動,運用箭頭、圖畫、符號等方式記錄,認識物體的導熱性,認識熱傳遞,了解熱傳遞的特點、方式和影響因素,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能根據熱傳遞的原理創作保溫杯,嘗試自主設計開發產品,并在研究后改進產品。 4.態度責任:親歷熱傳遞的變化及相關關系的研究過程,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學會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能和別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想法。養成運用探究的證據進行信息加工,科學地表述探究的規律。聯系生活實例,了解熱能等相關知識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關注分析實際問題的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或問題) (一般1-2個)達成評價1實驗課溫度與水的變化能熟練使用溫度計測量各種熱現象中的溫度變化。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用酒精燈、三腳架等組成加熱裝置,開展將水加熱至沸騰的探究活動。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態存在。能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解釋自然界中的有關現象。1實驗課水的蒸發和凝結溫度變化是影響水結冰和水沸騰過程的主要因素。溫度變化形成了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1.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變化的關系。 2.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能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1實驗課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探究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后溫度的變化情況。能運用探究的證據進行信息加工,科學地表述探究的規律。理解溫度計能測量溫度是應用了科學的規律。1實驗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通過探究實驗,知道熱量的傳遞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1.猜測熱是怎樣傳遞到勺柄的,用箭頭把想法畫出來。2: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3:觀察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能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怎樣在金屬中傳導的。1實驗課熱在水中的傳遞通過實際操作熱對流實驗,知道熱在水中是以對流的方式傳遞的,認識到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明白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一是探究試管中發生的對流現象,二是探究燒杯中發生的對流現象。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1實驗課哪個傳熱快能合乎規范地開展傳熱實驗,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同的,根據導熱能力的不同,人們將材料分為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完成塑料勺、木勺、金屬勺的傳熱實驗,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導熱性能不同。 觀察并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能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實驗證據中發現物體導熱性能的差異。能夠分析制造某種物品時選擇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的原因。1工程設計課做個保溫杯能根據熱傳遞的原理創作保溫杯,嘗試自主設計開發產品,并在研究后改進產品1:比較哪杯水涼得慢。2:測試、比較各種方法的保溫效果。 3.制作一個保溫杯,這相當于一個小小的工程項目。能自主設計產品,在研究后改進產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教學設計】4.2水的蒸發和凝結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教學設計】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熱》單元整體分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