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思想政治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課題 綜合探究 家庭生活 法律守護教科書 書 名:《法律與生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通過研究,初步了解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婚姻家庭現象,梳理社會發展脈絡;加深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認識,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了解如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調查我國婚姻家庭的現狀。教學難點: 1.如何看待未來人們的婚姻關系、親屬關系可能發生怎樣的改變以及相關法律又該作出怎樣的調整。2.如何評析對“孝”的內涵的規定。教學過程導入:習近平總書記曾發表重要講話說,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和萬事興。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最溫暖的港灣,以“法律如何守護家的溫暖”為總議題,圍繞三個子議題來學習綜合探究家庭生活法律守護。 首先請同學們觀看這兩張婚姻大數據,從圖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民政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763.6萬對,是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結婚登記人數破1000萬對大關。2021年雖然結婚率有小幅下降,但離婚率的降幅大,有213.9萬對夫妻完成離婚登記,比2020年下降了42.9%。 議題一 婚姻家庭 法律守護 為了調查了解更多我國婚姻家庭的現狀,你認為應走訪哪些地方?(婚姻登記機關、法院等地方)請你擬定走訪這兩個部門時要了解的問題。 對于婚姻登記機關,我們可以提問:①結婚和離婚的法定程序和條件是怎樣的? ②在離婚冷靜期內撤銷與不撤銷離婚申請的占比各多少? ③結婚率最高和離婚率最高的年齡段? 對于法院,我們可以提問:①離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②一般哪些原因的離婚容易調解成功?哪些難以調解成功? ③離婚時當事人最難達成協議的一般是哪些問題? 據老師所知呢,夫妻財產分割往往是離婚時夫妻雙方糾紛的焦點。法律對保護夫妻在婚姻關系中的合法權益有著怎樣的規定呢?讓我們一起跟隨視頻來解開這個疑惑。(播放視頻1分40秒) 通過了解民法典對婚姻家庭的相關規定,我們知道了法律為婚姻家庭提供了堅強的守護。而這是我國婚姻家庭法律發展史的一瞥。 議題二 護航家庭 調整改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同學們經過閱讀相關文獻,請你說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相關法律作出了怎樣的調整? 新中國成立前,男性在婚姻家庭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女性幾乎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廢除了封建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實行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婚姻法增加了“實行計劃生育”和“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的規定,確立了計劃生育的法律地位。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立了“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被載入憲法。由此人們的生育觀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那種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逐漸淡化,“少生優生”以及“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為大多數家庭所接受。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布。明確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使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可見,伴隨著婚姻家庭生活的變化,法律也做出相應的調整。 2.請同學們打開思路,思考未來人們的婚姻關系、親屬關系可能發生怎樣的改變?為應對這些改變,相關法律又該作出怎樣的調整? 從現實和法律上看,婚姻的締結更多取決于個人意愿,而個人意愿的隨意和彈性必然會波及婚姻。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注重個人的生活質量和自由,不愿意結婚,或者即使結婚也不生孩子。從經濟上看,隨著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的改變,今天養兒不但不能防老,反而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和父母的精神負擔。由此,我國出現了與傳統婚姻家庭不同的新型婚姻家庭模式,如單親家庭模式、丁克家庭模式、同居模式、空巢家庭模式等。同時,離婚也成為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了應對上述現象,婚姻家庭法律、法規的調整應更注重個人意愿的表達,也應以倡導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穩定的婚姻家庭關系等為主。 議題三 孝心家庭 情法相依 構建和諧家庭,不僅需要夫妻和睦,也需要晚輩對長輩盡孝。對于如何盡孝,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子女應遵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常伴父母左右,照顧他們。 也有人認為子女在外地和父母常常不在一起,法律應規定探望父母的頻次。還有人覺得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可以隨時隨地與父母溝通,沒必要用法律規范“孝”的形式。 思考:請你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評析以上觀點。 點評:1.對于“孝”的傳統內涵: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成一個會意字。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我國傳統的“孝”的內涵包括養親(在父母年老之后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敬親順親(不僅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事之以禮、還有更深層的順應父母長輩的意志)、諫親(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該委婉諫諍)、傳宗接代使得整個家族得以穩固和延續等。 “孝”的內涵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孝文化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家庭的融合、社會的凝聚、文化的塑造都有獨特的價值。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父母與孩子分隔兩地的現象越來越多,在父母身邊侍奉父母越來越困難,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大,導致子女們忙于工作和事業,即使有心照顧父母,也會力不從心,傳統的孝型模式客觀上無法實現。除此之外,年青一代普遍認為自己和父母的人格平等,不需要什么都服從父母的決定。因此,“孝”的內涵勢必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2012年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時,增加了“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的規定,以回應當前“孝”的內涵發生的變化。 家庭關系的和諧與穩定,與社會風尚、社會道德密切相關,繼承傳統孝文化的精華,對于構建現代家庭文明、維護社會安定、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課后作業:課后請同學們根據文獻研究活動的四個環節:提出問題、確定研究對象和方法、收集與分析文獻、撰寫報告,以“家庭生活,法律守護”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進行分工,開展研究活動,撰寫一篇調研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