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思想政治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學期課題 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教科書 書 名:《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政治認同:能夠面對情境問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重點) 科學精神: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難點) 法治意識:表達先進的國家治理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闡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能夠面對情境問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教學難點: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清楚地理解了世界的物質性,運動的規律性,能夠運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長期存在。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探究,進行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比,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了解形而上學認識方法的局限性,明確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根本對立。 二、講授新課 本節課的總議題是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在這個總議題下,老師設置了三個子議題,分別是子議題一:從哲學家的論戰中揭示兩大學說之分歧;子議題二:從偉人的觀點中把握矛盾普遍性;子議題三:理解唯物辯證法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首先,讓我一起進入子議題一:從哲學家的論戰中揭示兩大學說之分歧 請同學們一起來看探究一這幾位哲學家的觀點,思考: 1.老子、韓非子和黑格爾的言論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論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2.上述材料說明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差異和斗爭? (1)首先,是老子和郭象。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出自《道德經》。意思是,“人們依據于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于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這一觀點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 而反觀郭象,他認為“萬物獨化”,“物各自生”,即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的。這種觀點認為事物是孤立的,二者的觀點體現了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 從兩者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老子所持有的是聯系的觀點,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緊密聯系的;反之,郭象則持有的是孤立的觀點,他否認聯系,這樣就無法解釋世間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事實。 (2)其次,是韓非子和董仲舒。 韓非子說“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即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人類社會在進化變化,用以治世之道也應隨之而變。統治者應該“因時變法”,“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的意思就是想要用先王的治國政策,來管理現狀的國民,無異于守株待兔,是很荒謬可笑的。 而董仲舒則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意思是——道之大,源于天之大;天不變,則道也不變。“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認為,封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會之“道”,也是永恒不變的。所以這句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而且它還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又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應當“盡如故”,認為根本制度不允許有任何改變。 從兩者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韓非子所持有的是發展的觀點,即他認為運動是普遍的、絕對的;反之,董仲舒則持有的是靜止的觀點,他否認運動,否認一切的改變,主張所有的做法應當因循守舊,不要做出任何改變。 (3)最后,是黑格爾和杜林 黑格爾認為“矛盾則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這句話認為矛盾是事物運動的根源,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事物不存在矛盾。 而杜林則認為,矛盾“不能歸屬于現實。在事物中沒有任何矛盾”。這就完全否認了矛盾的。 【總結】老子、韓非子、黑格爾三者的言論表達了辯證法的思想,即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郭象、董仲舒、杜林三者的言論代表了形而上學的思想,即否認矛盾,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接著來看第二個問題。 我們可以從2個角度來理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差異和斗爭。 (1)首先,從簡要觀點上: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其實是用于分析問題的兩種方法 ·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2)其次,從看問題的要求上: ·辯證法:·要求人們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要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 ·要把事物的現狀與它的過去和將來聯系起考察; ·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發展; ·在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形而上學: ·它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只看到事物的現狀,看不到事物的過去和未來; ·只看到事物數量的變化和場所的變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只看到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體。 ·只看到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看不到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 下面我們一起來連一連,請同學們把下面的現象與觀點進行匹配。 落葉知秋體現了聯系的觀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體現了發展的觀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刻舟求劍體現了靜止的觀點;我的偶像是個十全十美的人體現了片面的觀點。 接著我們來看子議題二:從偉人的觀點中把握矛盾普遍性 請同學們一起來看探究二這三位偉人的觀點,思考: 1.閱讀上述材料,說說世界上有沒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2.搜集相關資料,說明矛盾的普遍性。 列寧、毛澤東、習近平這三位偉人都在講矛盾,但是他們所舉的例子完全不同:列寧闡述了在具體學科領域存在著不同的矛盾;毛澤東闡述了在戰爭和人的精神意識存在矛盾;而習近平闡述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這三個事例說明,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自然界存在排斥與吸引、遺傳與變異、陰電與陽電、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矛盾;人類社會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思維領域還存在著知與不知、知多與知少的矛盾,因此可以說明事事有矛盾。埃列森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也可以說明時時有矛盾。這些事例都可以說明矛盾的普遍性。 總的來說,通過探究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就是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最后,我們一起進入到子議題三:理解唯物辯證法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閱讀上述材料,思考: 1.以上論述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 2.搜集相關資料,撰寫一篇小論文,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的哲學依據。 ①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包含了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 ②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包含了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發展的觀點。 ③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包含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再來讓我們看第二個問題。 這篇小論文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展開。(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是物質統一性原理在我國建設目標上的生動體現和具體展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基于對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國情的科學把握而提出來的。(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現了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法特征。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目標,不僅包括經濟水平、物質生活,還包括人口素質、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教育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只注重其中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都不能說建成了全面的小康社會。“全面”體現了聯系,“建成”體現了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現了聯系和發展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總結】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三、總結新課 最后,我們來對這一課進行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三方面的內容: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形而上學的觀點以及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要求。 四、課堂檢測 下面讓我們學以致用,來看幾道對點練習。 請看第一題。 1.“辯證法不知道什么是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對恩格斯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 ①辯證法與形而上學都承認事物之間的確定界限 ②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形而上學的缺陷之一是只見“事物”忘記聯系 ④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認識的唯一科學的思維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辯證法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這說明辯證法與形而上學都承認事物之間的確定界限,①符合題意。 ②:聯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聯系具有條件性,②錯誤。 ③:形而上學的缺陷之一是孤立地看問題,即只見“事物”忘記聯系,③正確。 ④:辯證法不僅僅是關于自然界的認識,而且有唯物辯證法也有唯心辯證法,④錯誤。 故本題選B。 2.下圖漫畫蘊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對挫折與考驗 ②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要視量的積累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事物的性質,要善于抓住主流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④:“坐在蹺蹺板中間的人,雖然不會大幅度跌落,但也失去了發展的機會”,這說明其安于現狀,不能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沒有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①④入選。 ②:漫畫強調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沒有體現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②不選。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事物的性質,且漫畫主旨與抓住主流無關,③不選。 故本題選B。 再來看一道材料題。 3.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人類自古就對廣袤無垠的天空充滿向往,中華民族世代就有著飛天的夢想。2004年,我國月球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命名為“嫦娥工程”。探月工程采用“繞、落、回”三 步走發展戰略,每一步都是對前一步的深化,并為下一步奠定基礎。2007 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首次繞月,在世界上首次獲得120m分辨率的三維立體全月圖。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首次落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軟著陸。2019 年,“嫦嫉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2020年,萬眾矚目的“嫦娥五號”一飛沖天,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返回,筑起了中國航天史上九天攬月新的里程碑,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18年來,研制團隊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面采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精移、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多個環節的技術難題,確保“嫦娥工程”按時順利完成各項任務。 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知識,談談中國航天人是如何實現“可上九天攬月”的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題的設問要求可轉換為中國航天人是如何實現“可上九天攬月”,注意作答主體為中國航天人,需要調用量變與質變、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有關知識,從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探月工程采用“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每一步都是對前一步的深化,并為下一步奠定基礎→可聯系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關鍵詞②:2007 年首次繞月,2013年首次實現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軟著陸,2019 年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2020年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返回→可聯系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關鍵詞③: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面采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精移、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多個環節的技術難題→可聯系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等相結合。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探月工程采用“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每一步都是對前一步的深化,并為下一步奠定基礎”體現了這一點。 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從2007年“嫦娥一號”到2020年“嫦娥五號”,航天人們不斷的進行研究,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取得的了一個又一個成就。 ③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16年里,研制團隊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確保“嫦娥工程”按時順利完成各項任務。 以上就是本節課所有內容。下課,同學們,再見。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