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社會歷史的主體教科書 書 名:《哲學與文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學習理解:知道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2.實踐應用: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自覺運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和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挑戰。 3.遷移創新:能堅持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培養公民意識,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教學難點: 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過程【教學導入】 【重磅!浙江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據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10日發布,賦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務,先行先試、作出示范,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意見指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接下來,我們圍繞浙江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為何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為議題,展開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一】誰創造了全面小康的偉大成就? 看視頻,回答下列問題: (1)誰實現了“全面小康”? (2)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每個人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嗎?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勞動群眾是主體部分。 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思考1: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思考,人民群眾為實現全面小康做了些什么? 答:略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a.人民群眾創造了我們必需的生活資料; b.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c.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材料一:《聊齋志異》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后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后再作修改寫到書里面去,寫成此書。 材料二:魯迅說:“陶淵明如果沒有勞動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沒有酒喝,而且也沒有飯吃,只能餓死在東籬旁邊,哪里還能吟出什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呢?” 材料三:陜北是民歌之鄉,最能代表陜北民歌風韻的是信天游,它是陜北人民在山峁、溝壑、趕腳、耕地、放牧、撿柴時即興而編,它是隨天漫游,抒發感情 ,表達心聲的表現方式。集中展示了陜北高原 的自然景觀、社會風貌和陜北人的精神世界。 思考2:上述材料告訴我們人民群眾除了創造物質財富,還創造什么財富?是如何創造的? 答:略。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a.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b.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c.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此外(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a.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b.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c.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學習任務二】如何從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觀看視頻,思考: (1)浙江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何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 (2)從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該如何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 學生回答:略。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什么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2)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權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3)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