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一輪復習學案【學習聚焦】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文明的區域性擴張促使帝國興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文明擴展與帝國形成的條件:農耕文明區有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經濟相對發達穩定,這為擴張奠定了物質基礎。(可能性)農耕文明區多在大河流域為治理河水的泛濫,農耕文明區大多實施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了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為擴張提供了政治保障。(可能性)(3)農耕文明對耕地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必要性)古代世界的帝國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時間疆域范圍 興起于___________,征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內的廣大地區。 在滅亡____________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地跨________________三大洲的大帝國。 先征服了__________,接著向________地區擴張,把整個_______變成了羅馬的內海。統治概況 ①中央: 制度 ②地方:實行 ③建立統一稅收體系,統一貨幣。 ④改進驛站制度,修驛道。 ①繼承 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集政治、軍事大權于一身; ②地方實行 ; ③推廣希臘文化。 ①政體: 共和制→共和制 ②基督教興起,4世紀成為國教衰亡 公元前4世紀末,被馬其頓滅亡 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個希臘化國家 4世紀末帝國分裂,5 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相同點:版圖范圍: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建立途徑:武力擴張,軍事征服;政權特點:政治集權;依靠軍隊、官僚體系維持;衰亡原因: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沖突※補充:羅馬法的發展(見選必1《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一、從習慣法到成文法1.習慣法:產生于羅馬王政時代(BC8世紀中-BC6世紀末),是古羅馬人世代相傳的不成文的法律(傳統的風俗習慣)2.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為了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羅馬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1)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2)進步性:作為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知識的壟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3)局限:是以往羅馬習慣法的匯編,摻雜著原始、落后的古老習俗,保留了某些維護貴族特權的不合理法規。二、從公民法到萬民法1.公民法(市民法):產生于羅馬共和國早期(BC6世紀末-BC前3世紀中葉)(1)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用以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只有羅馬公民才受到法律的保護,并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2)內容: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3)特點: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2.萬民法:羅馬共和國晚期到帝國時期(1)產生背景: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對外擴張,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出,原有的公民法不適應新的需要。(2)適用對象: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3)內容特點:簡潔靈活且實用有效,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BC2世紀開始,授予一些法學家以解釋法律的特權,規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沒有明確的規定時,按照他們的著作來解決。(4)進步性:萬民法具有更大的適用范圍,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三、《查士丁尼法典》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匯編的《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四、西塞羅和自然法(1)西塞羅是古羅馬“自然法之父” 。(2)自然法是一種法律觀念,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3)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生而平等。五、古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1)對羅馬:維系了羅馬的持久統治①羅馬共和國時期,公民法的實施激發和調動了平民的愛國熱情與參政積極性。②羅馬帝國時期,萬民法的實施,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2)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①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驅。②羅馬法中蘊藏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和原則(如“不告不理”“無罪推定”等原則,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中國古代法律與羅馬法律的差異1、中國古代法律:禮法結合,深受宗法群體觀念、儒家倫理道德影響,民刑不分、以刑為主,是君主專制的工具,體現了明顯的人治色彩,完全以官方為主導;深刻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從而形成了中華法系;2、羅馬法律:羅馬法律是國家統治的根本,體現了明顯的法治色彩。從法律形式上確認公民個人權利和私有財產,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權制度,私法發達,法學家地位高,部分法學家的法律學說具有官方效力,對近代以來法律和法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三)古代的文明交流【重點探究】1.從“時空觀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特點的條件(1)古西亞:兩河流域土地肥沃,三面均無險可守,周圍眾多的游牧民族經常入侵,逐鹿于這塊肥沃的土地,頻繁的民族遷徙與沖突,使得兩河流域體現為民族更替與王朝更迭,同時,這些民族遷徙和入侵也帶來了新的活力。兩河文明就是在這些民族相互影響、互相繼承、共同創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古埃及:尼羅河獨特的地理環境對埃及文明的誕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尼羅河定期泛濫但很準時,泛濫而不成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尼羅河還提供了連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條件,促使埃及較早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集權國家。(3)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地處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適合人類生存發展。雄偉的山脈、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無不展現出自然的強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獨特地理環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對于自然懷有普遍的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催生了宗教的產生,使其形成了獨具面貌和個性的文明單元。(4)古代希臘:巴爾干半島多山少平原的環境與鐵器時代生產力相結合,造成了古代希臘獨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為城邦民主的典范。總之,受地理和歷史環境影響,古代西亞、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區性大國,希臘城邦成為古代民主政治的搖籃。2.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古代文明發展的多元格局(1)由于歷史環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臘和中國等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古代東方地域特征為大河文明,經濟上體現為農耕經濟發達,政治上多實行中央集權;古代希臘羅馬的地域特征為海洋文明,經濟上體現為海外貿易發達,政治上體現為民主化、法律制度化。(2)古代世界基本處于各地區獨立發展的區域文明階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發展多樣性,古代世界各區域文明都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專題訓練】一、單選題1.圖1、圖2 可用來說明( )圖1 蘇美爾人的壁畫 圖2 古埃及建筑A.亞非文化的統一性 B.農牧文明的交融性C.各國重視文化傳承 D.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古埃及國王森沃斯列特一世出生名字的寫法是是國王的頭銜“拉神之子”,國王的名字被框在一個橢圓形中,橢圓的右側有一道象征土地的豎線,意諭法老是神佑護下的大地之主。這表明古埃及( )A.全國土地掌握在國王手里 B.拉神被民眾奉為眾神之主C.國王借助神權來維護統治 D.象形文字的發展日益成熟3.下圖是某學者著作《世界通史》目錄(部分),空缺處最適合填寫( )第一章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第二章 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古埃及文明 第四章 印度河畔的黎明 第五章 希臘——西方文明的搖籃A.輝煌的古羅馬文明 B.好為征戰的波斯帝國C.神秘的古瑪雅文明 D.更迭頻仍的西亞文明4.希臘古風時代大多數殖民地都是建立在希臘城邦的政治模式之上。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采用創始神話和語言、食物、教育、宗教、體育、戲劇等,使這些地區保持了強大的希臘特征。這表明古代希臘殖民( )A.促進了文明間交流互鑒 B.背離了民主政治的初衷C.有利于希臘文明的擴展 D.子邦具有一定的自治權5.如表為不同時期的學者對亞歷山大的評價,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人物及著作 評價美國軍事史學家阿徹·瓊斯《西方戰爭藝術》 沒有亞歷山大的天才,希臘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對突擊騎兵的出色運用,對征服行動所依靠的戰術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決定性的貢獻英國古典學家保羅·卡特利奇《亞歷山大大帝:尋找新的歷史》 他是歷史上播種能力最強的人之一。希臘文化通過視覺、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臘地區傳播已經有好幾百年了…亞歷山大加速了它的傳播,并且使之傳播到了更遠更廣的地方,使得這種傳播成為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中國學者李春元《外國歷史名人傳》 亞歷山大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亞歷山大并不是“超人”,不應該將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遠征東方的勝利,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是當時的時勢造成的A.研究角度影響歷史評價 B.歷史研究無法形成統一結論C.學者素養制約史學研究 D.歷史解釋具有較強的隨意性6.黏土在古代兩河流域廣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還可用于書寫文字。約公元前3100-公元前3000年的一塊黏土板(圖)上記載了啤酒和政府機構的誕生。這說明( )A.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特質 B.蘇美爾出現眾多城市國家C.文字是傳承文明的主要形式 D.古代文明發展具有相似性7.羅馬皇帝哈德良統治的21年(117—138年)里,一大半時間在帝國各處游歷,欣賞自己的天下。他還主持發行了一套“行省幣”,如下圖(正面是皇帝像,背面瘦脫相的神獸河馬是行省的擬人化象征)。哈德良的舉措( )A.有助于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 B.反映了行省制度初步建立C.開創了用皇帝頭像鑄幣時代 D.說明了羅馬藝術源遠流長8.據考古學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貿易線上的城市麥吉多出土了許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經埃及從非洲引入;其中一塊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靈和符號,而且雕刻技藝和藝術風格具有赫梯特征;這塊象牙制品原來歸駐扎在麥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這一研究可以用來說明( )A.希臘文化的中心東移 B.波斯帝國的區域擴張C.古代區域文明的交流 D.歐非貿易與文化傳播9.有學者指出:“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承者們在征服的過程中對當地文化表現出相當大的尊重,東方人也愿意接納征服者帶來的部分外來習俗。”該學者意在強調,亞歷山大東征( )A.受到東方各國人民的歡迎 B.維護了帝國的長治久安C.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往 D.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10.古代印度人發明的0到9的十個計數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據此可知,以上歷史現象體現的主題是( )A.民族交融 B.文明交流 C.風俗差異 D.文化沖突11.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關于斯芬克斯的傳說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話,也常見于西亞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中,但在各文明神話中的形象和含義都有不同:古埃及神話中,它被描述為長有翅膀的怪物,是“仁慈”和“高貴”的象征;在西亞神話中,它被描述為長有翅膀的公牛,是王宮的守護神和國王權力的象征;在希臘神話中,它卻變成會扼人致死的怪物,代表著神的懲罰。古代世界文明中關于斯芬克斯形象的不同描述反映了( )A.古代世界文化現象在交流中嬗變 B.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C.西亞文明等與埃及文明一脈相承 D.地理環境差異決定文化的特點二、材料分析題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城邦是政治共同體,每個城邦都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農村。有公民大會、議會和行政官員。這是所有希臘城邦的共性。雅典城邦作為自由人的共同體,它的強盛與公民的自由和幸福息息相關。大約公元前八至七世紀,雅典人對這種具普遍性的城邦局勢作出了創造性反應,在克服貴族與平民的劇烈沖突、克服過渡時期社會變化導致的混亂、暴力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沖突,而且要尋求一種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法。通過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和使所有公民輪流參加陪審團而擴大了參與,拓寬了政權基礎;每個公民有向陪審團申訴的權利,既對個人身家性命等權益提供了保護屏障,同時也遏制了公共權力的專橫。——摘編自肖雪慧《古希臘的政治遺產》材料二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是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2年中,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他的東征,讓希臘文明開始步入亞洲大陸,又讓古老的亞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煥發出光彩,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從此,優美而富于表現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引領了亞洲人的審美,而來自東方的天文、數學、醫學等知識奠定了西方科技進步的根基,更有一條條如絲綢之路一般的道路橫貫于亞歐之間。——摘編自徐翠芬《誰倒在了亞歷山大的鐵蹄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西亞和北非)。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圖1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戰車,圖2是古代埃及創造獨特的金字塔等建筑,這表明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D項正確;材料反映文明的多樣性,排除A項;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都是農耕文明,排除B項;材料反映文明的多樣性,未涉及國家重視文化傳承,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埃及。據材料可知,國王被認為是神佑護下的大地之主,體現的是國王借助神權來維護統治,C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全國土地是否掌握在國王手里,排除A項;材料描述國王是“拉神之子”,沒有體現出拉神被民眾奉為眾神之主,排除B項;材料沒有描述象形文字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主要包括了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缺少西亞文明,故第二章可填更迭頻仍的西亞文明,D項正確;羅馬文明晚于希臘,排除A項;波斯帝國晚于西亞文明,排除B項;瑪雅文明是獨立性較強的美洲文明,發現較晚,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建立在希臘城邦的政治模式之上“保持了強大的希臘特征”可知,希臘殖民促進了希臘的政治和文化傳播,有利于希臘文明的擴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臘文化通過海外殖民得到了擴展,沒有涉及其他文明與古希臘文明之間的交流,排除A項;據材料“臘古風時代大多數殖民地都是建立在希臘城邦的政治模式之上”可知,古希臘的殖民是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模式上,與民主政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海外殖民形成的城邦是獨立的國家,并非擁有“一定自治權”,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的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徹·瓊斯認為亞歷山大是杰出的軍事家;保羅·卡特利奇認為亞歷山大傳播了希臘文化;李春元則認為亞歷山大取得的勝利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有關。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亞歷山大大帝進行評價,因此,研究角度影響歷史評價,A項正確;遵循一定歷史觀的條件下,歷史研究可以形成統一結論,且對于一些特定問題,史學界也有統一認識,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研究角度影響歷史評價,與學者素養無關,排除C項;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明產生時期(兩河流域)。據材料“黏土在古代兩河流域廣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還可用于書寫文字”及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存在大量的黏土,而黏土又在兩河流域文明中廣泛應用到城市修建、日常生活用品制造和書寫文字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特點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雖然涉及古代兩河流域又城市修建和政府機構誕生,但據材料不能得知出現了“眾多城市國家”,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黏土用于文字書寫,不能得知文字是傳承文明中的“主要形式”,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沒有涉及其他文明,不能得知古代文明發展的相似性,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7——138年(羅馬帝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貨幣上鑄上國君頭像,貨幣的流行有助于促進各地對羅馬帝國的認同,以此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A項正確;貨幣鑄像不能反映行省制度是初步建立,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鑄像的比較信息,無法判定最早,排除C項;“羅馬藝術源遠流長”指的是影響后世,材料中沒有對未來影響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亞非)。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麥吉多出土了埃及的象牙制品,且象牙制品上雕刻了小亞細亞的符合,由此可以看出埃及和赫梯之間存在文化的交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希臘文化,排除A項;波斯帝國建立時間公元前55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赫梯帝國位于小亞細亞地區屬于亞洲,埃及屬于非洲,排除D項。故選C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承者們在征服的過程中對當地文化表現出相當大的尊重,東方人也愿意接納征服者帶來的部分外來習俗”,亞歷山大東征在保有原來文化的基礎上,尊重當地文化,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C項正確;“東方各國人民”該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亞歷山大東征對于東西方文化的促進作用,沒有體現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對于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只是強調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古代印度人發明的0到9的十個計數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可知,古代印度的數字,經過阿拉伯傳入歐洲,體現出文明之間的交流,B項正確;民族交融體現的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交流、融合,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文明之間文化的交流,并不是風俗差異,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文明交流,并不是沖突,排除D項。故選B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話,在西亞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中也有斯芬克斯的傳說,但它在世界各文明神話中的形象和含義有所不同,說明古代世界文明在交流中不斷發展變化,呈現自己的特色,A項正確;古代世界文明呈現多元的特征,但沒有呈現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排除B項;題干中的古埃及文明、古西亞文明、古希臘文明起源于不同文明,非一脈相承,排除C項;地理環境差異不能決定文化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12.(1)特征:以城邦為基礎;體現公平正義;主權在民;注重保障公民權利及對公共權力的遏制。(2)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希臘化的世界”和“希臘化時代”;為西方科技進步奠定基礎;促使了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促進了民族交融。【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一“城邦是政治共同體,每個城邦都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農村”可得出以城邦為基礎;根據材料一“在克服貴族與平民的劇烈沖突、克服過渡時期社會變化導致的混亂、暴力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沖突,而且要尋求一種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法”可得出體現公平正義;根據材料一“通過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和使所有公民輪流參加陪審團而擴大了參與,拓寬了政權基礎”可得出主權在民;根據材料一“每個公民有向陪審團申訴的權利,既對個人身家性命等權益提供了保護屏障,同時也遏制了公共權力的專橫”可得出注重保障公民權利及對公共權力的遏制。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還包括輪番而治、法律至上等。(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二“他的東征,讓希臘文明開始步入亞洲大陸,又讓古老的亞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煥發出光彩,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可得出促使了希臘文化中心的東移;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根據材料二“優美而富于表現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引領了亞洲人的審美”可得出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希臘化的世界”和“希臘化時代”;根據材料二“而來自東方的天文、數學、醫學等知識奠定了西方科技進步的根基”可得出為西方科技進步奠定基礎;根據材料二“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民族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