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查補易混易錯08 現代世界-2024年高中高考歷史三輪沖刺過關(新高考專用)(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查補易混易錯08 現代世界-2024年高中高考歷史三輪沖刺過關(新高考專用)(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查補易混易錯 08 現代世界
高考對現代世界的側重考查以下內容: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 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內容、特點、影響和調整、二戰后蘇聯 的建設和改革、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表現、特點、影響、多極化趨勢曲折發展、兩極格局 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經濟
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標志、概念和實質、現代主義美術、影視藝術等。
易錯點 1、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易錯角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實施的必要性
【易錯點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 為了集中全國物力, 財力, 支持紅軍, 戰勝敵人,在經濟領域采取的一項特殊政策。 該政策的實施為抵御國內外敵人的武裝進攻 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從這個角度看, 其發揮了較大
的作用。該政策是蘇俄企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嘗試。
【易錯角度】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目的是恢復國民經濟
【易錯點撥】新經濟政策實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國民經濟。 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 幣關系發展生產,以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它符合當.時蘇俄(聯)
的國情,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易錯角度】斯大林模式曾發揮了積極作用
【易錯點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蘇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斯大林模式在確 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曾發揮巨大作用,使蘇聯迅速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這 一模式下, 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 物力, 財力資源, 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 濟的快速發展。 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迅速實現了工
業化。
易錯點 2、滯脹出現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易錯角度】滯漲引起的原因與應對措施
【易錯點撥】滯漲又稱滯脹, “滯 ”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 ”是指通貨膨脹。通俗的說就 是指物價上升, 但經濟停滯不前。通常下, 通貨膨脹可以使得就業率上升。但是, 上個世紀
的一次經濟危機中(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國家出現“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 ”這
個事實,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原因通常有: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 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供給沖擊,生產成本快速上漲使得社會供給不足,在帶來通貨膨 脹的同時還會導致產出下降。一般來說, 對付"滯脹"貨幣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 因為如果為 了控制通脹而提高利率,則其負面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如 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 則其負面影響是可能引發惡性通脹。對付"滯脹"一般采用
財政政策效果較好,比如,通過加大財政開支或減稅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
易錯點 3、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易錯角度】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不同,貸款類型也不同
【易錯點撥】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 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 發展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 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 消除
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
世界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中長期貸款與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 ;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為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會員提供短期貸款。
【易錯角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優缺點
【易錯點撥】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 它的發行不僅受 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又必須適應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 由于黃金 產量和黃金儲備量增長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 雙掛鉤” 原 則下, 美元便陷入 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增長,但這又會導 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難以維持。正是上述問題和缺陷導致了該體系的不穩定性, 當該體系的
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導致該體系出現危機。
易錯點 4、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國際政治秩序的舉措
【易錯角度】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易錯點撥】在冷戰時期, 隨著第三世界興起, 聯合國的成員結構逐漸改變, 不屬于兩大 集團任何一方、走獨立自主道路的國家越來越多。特別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 站在 第三世界一邊, 代表發展中國家說話。冷戰結束后, 聯合國迎來了發展機遇, 然而, 美國打 造單極世界的努力又給聯合國秩序帶來嚴峻挑戰。西方七國集團、北約等組織和機制成為美 國推進霸權戰略的工具, 聯合國的作用時常被這些機制取代。西方大國試圖建立其主導的“世 界新秩序 ”,進一步弱化聯合國秩序,使之服從于西方強權秩序。國際政治秩序變革的主要
任務就是維護、加強聯合國秩序,同時弱化強權秩序。
1 .(2022·重慶 · 統考高考真題) 1972 年, 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 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召志愿者(海報如圖),并承諾參與鐵路修建的志愿者將享有住
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 )
A .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 .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
C .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 D .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
2 .(2022·天津 · 統考高考真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官方稱, 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 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 1943 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 , 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 )
A .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 .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
C .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 .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
3 .(2022·江蘇 · 統考高考真題)下表反映的是 1959 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
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 )
展覽國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
美國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
蘇聯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
A .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 .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
C .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 .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
4 .(2022·遼寧 · 統考高考真題)1980~2000 年部分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出口占各自
總出口比重表。據下表可知,這一時期非洲經濟( )
組織名稱 時間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5 .7% 6 .3% 4 .8%
中非共同體 1 .4% 1 .4% 0 .9%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9 .6% 8 .0% 9 .6%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0 .4% 3 .1% 11 .9%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0 .3% 2 .9% 2 .2%
A .對區域組織外的貿易依賴明顯 B .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
C .始終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位 D .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
5 .(2022·湖北 · 統考高考真題) 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 該廠在 1901 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 刀錘子的標記, 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
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 )
A .輸出了革命文化 B .政治對現實的妥協
C .打破了外交孤立 D .藝術與經濟的兼顧
6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 中國除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外, 還 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1974~1980 年,中國先后與45 個非洲國家簽訂了 100
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這表明我國致力于與非洲人民一起
A .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B .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
C .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均衡發展 D .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7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一戰初期, 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 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 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
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 .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 .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 .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 .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8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1967 年, 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 如果包括法 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 歐洲也許會繁榮昌 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
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 .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 .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
C .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 .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
9 .(2022·重慶 · 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曾有人言道:詢問是誰贏得了某場戰爭,就仿佛在詢問是誰戰勝了舊金山地震。在 20 世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一命題, 即在戰爭中不存在真正的勝利者, 而只有程度不同 的失敗者。然而, 戰爭是否也與地震一樣, 是人類智慧所無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現象呢?雖 然很少會有人同意這一觀點, 但是, 無論人類懷著如何高尚的理想, 如何孜孜以求地試圖消
除戰爭,卻依然只能贏得國家間轉瞬即逝的短暫和平。 —— 《人、國家與戰爭》
結合所學知識,在解讀材料基礎上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 20 世紀相關史實進行論證。
(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10 .(2022·江蘇 · 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據(芬)馬庫 維萊紐斯《第六次浪潮》 圖片反映了 1830—2010 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情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
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
1 .(2023·黑龍江 · 校聯考二模)蘇聯計算機的發展被置于國家控制之下,在 50 年代初就研 制成功大型計算機 BECM,世界領先。 60 年代后計算機普及率低, 與西方差距拉大。 70 年 代政府指導方針是仿制美國計算機, 外國軟件大量涌入, 國內市場出現混亂。蘇聯計算機發
展逐漸滯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礎工業薄弱 B .高新技術引進不足
C .管理體制弊端 D .美蘇冷戰形勢影響
2 .(2023·福建廈門 · 統考三模) 1933 年, 甘地創辦了印地語報紙《哈里真》周刊, 并且在之 后的九個月里巡游印度,發起了場廣泛的反對不可接觸制運動。《哈里真》將關注點放在人
民生活問題上,如村落清潔、食品營養、房屋重建等。甘地的這些做法旨在( )
A .推動民族經濟的獨立發展 B .應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
C .為社會下層民眾爭取權利 D .消除抗英斗爭中存在的分歧
3 .(2023·福建廈門 · 統考三模)下表為 1954~1964 年蘇聯糧食進出口情況統計表。據表可
知,當時蘇聯( )
年份 出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進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1954 390 26510 220 1490
1956 320 20410 490 2800
1957 740 50940 150 830
1959 700 43850 260 1430
1961 750 42640 680 4170
1964 350 21770 730 44430
A .農業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 .國家經濟戰略發生根本變化
C .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顯現 D .對外貿易結構轉型趨勢明顯
4 .(2023·湖南常德 · 統考一模)據下表可知( )
1937-1938 年農業國與工業國間的關稅
農業國對工業國的關稅 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
國家 1937 1938 國家 1937 1938
匈牙利 31.8% 42.6% 德國 27% 82.5%
保加利亞 75% 90% 法國 19.1% 53%
西班牙 62.7% 75.5% 意大利 24% 66%
A .各國需要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B .關稅大戰使世界走向戰爭
C .歐洲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集團 D .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有限
5 .(2023·廣東汕頭 · 金山中學校考模擬預測) 1933 年, 美國極力強化聯邦政府的職能, 承擔 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而 1981 年上臺的里根總統則稱“本人有意限制聯邦政府的規 模和影響……我們當前所遭遇的苦難,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過度成長對我們生活的干預有
關。 ”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美國( )
A .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遭到破壞 B .經濟衰退致使政府的權力下降
C .總統權力影響國家政策的穩定 D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局部調整
6 .(2023·山東煙臺 · 統考一模) 1970 年之前, 以埃克森、美孚等為首的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 國際石油市場稅率及原油標價權。 1971 年,包括伊拉克、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在
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與跨國石油公司簽訂協議, 開始獲得了原油標價權, 舊的國際石油機制
逐漸瓦解。這表明( )
A .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 B .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
C .區域經濟集團化有所加強 D .亞非拉國家獨立運動興起
7 .(2023·甘肅蘭州 · 統考一模) 據美國某研究機構統計, 美國自建國以來共發動了 469 次軍 事干預行動, 其中, 1798 年至 1990 年有 218 次軍事干預行動, 而自 1991 年至 2022 年, 短
短的 30 多年時間內,美國進行了 251 次軍事干預行動。這反映了( )
A .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矛盾依然尖銳 B .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喪失殆盡
C .美國軍事霸權主義思維長期存在 D .軍事行動已成為解決爭端的主要方式
8 .(2023·廣西南寧 · 統考一模) 1926—1927 年蘇聯所需要的機器設備超過 1/3 依賴進口, 到 1932 年進口機器設備的比重下降到 13% ,1937 年則只占 0.9%并開始向國外出口機器設備。
這說明( )
A .經濟危機阻滯西方對外貿易 B .新經濟政策推動工業化進程
C .西方加強對蘇聯的經濟封鎖 D .經濟政策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9 .(2023·廣東湛江 · 統考一模) 1920 年, 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 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 現了燃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 1913 年減少了 1/3,
使得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這表明在蘇俄當時( )
A .亟待調整政策以恢復國民經濟 B .農業集體化運動遭遇挫折
C .應該全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 D .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
10 .(2023·山西 · 校聯考模擬預測) 2023 年 3 月 5 日,不少外媒記者把中國發布的政府工作 報告和美國的國情咨詢相提并論。美國國情咨文演講 6 次提及中國,不斷強調中美對抗;而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沒提到美國, 還強調我國將堅定擴大對外開放, 深化互利共贏的國際
經貿合作。這種反差反映了( )
A .美國干涉他國內政 B .逆經濟全球化阻礙了世界發展
C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D .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任重道遠
11 .(2023·山西 · 校聯考模擬預測) 有學者指出,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小農經濟的共 耕制和集體化, 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社會主義轉化;取消私人貿易, 實現了商業的社會主義化;
將工業集中和國有化,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構建” 。這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 .塑造了蘇維埃政權的權威 B .提高了工農業生產的效益
C .始終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D .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12 .(2023·遼寧鞍山 · 統考二模) 1982 年蘇聯的九年級歷史教科書中第二章的標題為“偉大的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的勝利” 。2016 年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去掉了“偉大的十月
社會主義革命”這一概念,并引入了“偉大的 1917 年俄國革命”這一概念。這表明俄國( )
A .歷史研究視角多元化趨向 B .經濟衰退和國際地位下降
C .力圖淡化意識形態 D .緩和了與西方關系
13 .(2023·河北 · 校聯考模擬預測) 20 世紀 80 年代初,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是 5000 億美 元,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達到 13000 億美元, 其中多數是來自國際私人銀行的利息較高的短 期貸款。與此同時, 世界工業品的價格上漲了 95%,而初級產品價格僅上漲了 5%。這說明
( )
A .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逆轉 B .國際政治秩序仍由西方國家主導
C .南北差距問題仍困擾世界 D .發展中國家未能從全球化中受益
14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 1922 年夏, 由季諾維耶夫、斯大林、加米涅夫組成的“三駕 馬車”發布關于禁止糧食自由買賣的法令, 1923 年秋他們正式聲明一旦德國革命勝利就可以 廢除新經濟政策, 在以后的幾年里, 實施新經濟政策被部分高層領導人看作是不可避免的“惡”。
這表明當時( )
A .蘇俄逐步恢復了余糧收集制 B .列寧領導核心地位遭到挑戰
C .新經濟政策在黨內面臨阻力 D .廢除新經濟政策順應了民意
15 .(2023·江蘇 · 統考一模)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下表是 1981-1989 年美國和日本的股市中
“行業價格指數漲跌幅” 。該表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
美 日
漲幅前五 跌幅前五 漲幅前五 跌幅前五
食品飲料煙草 工業工程 銀行 汽車及零部件
醫療服務 建筑 金融服務 個人商品
醫藥衛生 汽車及零部件 金融業 休閑商品
金融服務 建筑材料 工業運輸 電子電力設備
休閑商品 基礎材料 建筑 制造業
A .經濟“滯脹” 阻礙制造業發展 B .服務業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
C .基礎工業建設落后于新興國家 D .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全部轉移
16 .(2023·遼寧鞍山 · 統考二模)1956 年 10 月, 日本不顧美國阻撓,與蘇聯恢復外交關系。
1960 年 1 月,日本促使美國簽署《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一般稱為“新安保條約”),廢除了
舊條約中“美國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動和騷亂” 的條款。 1971 年 6 月,美日簽訂《歸還沖繩
協定》。日本外交政策的轉變反映出( )
A .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B .兩極格局受到沖擊
C . 日本成為政治大國 D .美國喪失霸主地位
17 .(2023·河南濮陽 · 統考一模) 有學者指出,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隨著資本和人員的跨境
流動,國家、超國家組織、跨國公司、社會團體等行為體置身于一個超國家的治理網絡中,
各自作為節點, 貢獻資源、協商共議新的超國家性議題, 在此背景下, 國家向絕對主權說不
的回歸絕無可能。該學者意在強調( )
A .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急需調整 B .全球化加劇了國家間的對立
C .世界經濟向著有序方向發展 D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
18 .(2023·河北唐山 · 統考一模)1918 年大流感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當時,“大 流感”被冠以許多名稱: “法國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 戰爭瘟疫”“佛蘭德斯感冒”“德國瘟
疫”“布爾什維克病”等。這一現象說明( )
A .意識形態對峙影響疫情防控 B .敵對情緒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傳
C .戰爭局面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D .國際社會對病毒缺乏科學的認知
19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 一戰結束后,丘吉爾極其敵視蘇聯,認為英國應該扼殺布 爾什維克主義,共產黨人都是殘暴野蠻的人。蘇德戰爭爆發后,丘吉爾聲明: “俄國的災難 就是我們的災難, 我們要給俄國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二戰結束后, 1946 年丘吉爾在美國
富爾敦演講中又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的存在威脅了整個歐洲,這表明他( )
A .一貫仇視社會主義和蘇聯 B .以維護英國利益為出發點
C .是一位善于投機的政治家 D .用意識形態標準區分敵我
20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戰略理 論及代 表人物 主要理論觀點
陸權理 論英國 麥金德 19 世紀晚期, 英國陸權主義者麥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 將地理空間與國際政治聯 系起來,麥金德認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區是由亞洲、歐洲和非洲大陸組成的所 謂“世界島” ,而世界的中心則是亞洲中部和東歐,即所謂的“ 心臟地帶” ,根據這 種地理現實,他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歐洲是世界的中心,誰控制了歐洲就 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海權理 論美國 馬漢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醉心于戰略研究的美國海軍上校馬漢用地緣政治學的方法 分析了自地理大發現以來, 世界各國強弱盛衰的經驗教訓, 首次提出“海權優于陸 權” 的觀點,馬漢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成為強國,必須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 要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通道, 他認為英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 只要依靠三大 要素:強大的艦隊,龐大的商船隊,海上交通要道
邊緣地 帶學說 20 世紀 40 年代前后,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派克曼認為單純的海權論和陸權論都 有失偏頗,他將兩種理論合二為一,提出 “邊緣地帶論” ,斯派克曼認為西歐,南
美國斯 派克曼 歐, 中東, 南亞, 東南亞等地區都可以看作邊緣地帶, 這些地區處于心臟地區和 海洋之間,是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發生沖突的地帶,他提出:誰控制邊緣地帶, 誰就控制心臟地區,進而控制世界
——摘編自《世界大戰略經典》
(1)提煉表格中的三種觀點,并闡釋其所體現的時代特征。
(2)從表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
論結合)。查補易混易錯 08 現代世界
高考對現代世界的側重考查以下內容: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 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內容、特點、影響和調整、二戰后蘇聯 的建設和改革、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表現、特點、影響、多極化趨勢曲折發展、兩極格局 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經濟
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標志、概念和實質、現代主義美術、影視藝術等。
易錯點 1、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易錯角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實施的必要性
【易錯點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 為了集中全國物力, 財力, 支持紅軍, 戰勝敵人,在經濟領域采取的一項特殊政策。 該政策的實施為抵御國內外敵人的武裝進攻 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從這個角度看, 其發揮了較大
的作用。該政策是蘇俄企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嘗試。
【易錯角度】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目的是恢復國民經濟
【易錯點撥】新經濟政策實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國民經濟。 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 幣關系發展生產,以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它符合當.時蘇俄(聯)
的國情,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易錯角度】斯大林模式曾發揮了積極作用
【易錯點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蘇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斯大林模式在確 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曾發揮巨大作用,使蘇聯迅速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這 一模式下, 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 物力, 財力資源, 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 濟的快速發展。 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迅速實現了工
業化。
易錯點 2、滯脹出現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易錯角度】滯漲引起的原因與應對措施
【易錯點撥】滯漲又稱滯脹, “滯 ”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 ”是指通貨膨脹。通俗的說就 是指物價上升, 但經濟停滯不前。通常下, 通貨膨脹可以使得就業率上升。但是, 上個世紀
的一次經濟危機中(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國家出現“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 ”這
個事實,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原因通常有: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 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供給沖擊,生產成本快速上漲使得社會供給不足,在帶來通貨膨 脹的同時還會導致產出下降。一般來說, 對付"滯脹"貨幣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 因為如果為 了控制通脹而提高利率,則其負面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如 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 則其負面影響是可能引發惡性通脹。對付"滯脹"一般采用
財政政策效果較好,比如,通過加大財政開支或減稅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
易錯點 3、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易錯角度】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不同,貸款類型也不同
【易錯點撥】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 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 發展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 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 消除
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
世界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中長期貸款與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 ;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為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會員提供短期貸款。
【易錯角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優缺點
【易錯點撥】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 它的發行不僅受 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又必須適應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 由于黃金 產量和黃金儲備量增長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 雙掛鉤” 原 則下, 美元便陷入 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增長,但這又會導 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難以維持。正是上述問題和缺陷導致了該體系的不穩定性, 當該體系的
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導致該體系出現危機。
易錯點 4、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國際政治秩序的舉措
【易錯角度】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易錯點撥】在冷戰時期, 隨著第三世界興起, 聯合國的成員結構逐漸改變, 不屬于兩大 集團任何一方、走獨立自主道路的國家越來越多。特別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 站在 第三世界一邊, 代表發展中國家說話。冷戰結束后, 聯合國迎來了發展機遇, 然而, 美國打 造單極世界的努力又給聯合國秩序帶來嚴峻挑戰。西方七國集團、北約等組織和機制成為美 國推進霸權戰略的工具, 聯合國的作用時常被這些機制取代。西方大國試圖建立其主導的“世 界新秩序 ”,進一步弱化聯合國秩序,使之服從于西方強權秩序。國際政治秩序變革的主要
任務就是維護、加強聯合國秩序,同時弱化強權秩序。
1 .(2022·重慶 · 統考高考真題) 1972 年, 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 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召志愿者(海報如圖),并承諾參與鐵路修建的志愿者將享有住
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 )
A .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 .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
C .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 D .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
【答案】D
【詳解】據材料可知,在 1972 年蘇聯為征召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油田和銅礦的志愿者,充 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 的承諾,體現了蘇聯對重工 業的重視,D 項正確;材料中關于住房和汽車的分配并非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為了開 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油田和銅礦,排除 A 項;材料中“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是計 劃經濟體現,并非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排除 B 項;材料中只體現了征召志愿者開
發西伯利亞地區,但沒有體現是否采用西方技術,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2 .(2022·天津 · 統考高考真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官方稱, 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 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 1943 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 , 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 )
A .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 .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
C .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 .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召開“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及處于封建君主時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
式宣布永遠廢除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并未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此時英國士兵
召開“模擬議會” ,是順應資產階級制度確立的大趨勢,屬于進步意識,符合世界歷史的發 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D 項正確;材料未 涉及“英國的階級矛盾” ,排除 A 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埃及此時是否進行了“政治革
命” ,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對立” 問題,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3 .(2022·江蘇 · 統考高考真題)下表反映的是 1959 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
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 )
展覽國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
美國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
蘇聯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
A .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 .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
C .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 .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1959 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美國在莫斯科展 覽的主要展品多是貼近日常生活的消費品,意圖在民生方面遏制蘇聯,說明美國在冷戰中 注重運用文化交流滲透冷戰,蘇聯在美國舉辦的文化交流中展覽的展品主要是重工業產品, 其意圖是在重工業方面遏制美國,說明蘇聯在冷戰中注重運用文化交流滲透冷戰,B 項正 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影響和效果,得不出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 A 項;材料 只提到美蘇兩國,不能證明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排除 C 項;材料沒有體現美國的
重工業情況,不能得出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
4 .(2022·遼寧 · 統考高考真題)1980~2000 年部分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出口占各自
總出口比重表。據下表可知,這一時期非洲經濟( )
組織名稱 時間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5 .7% 6 .3% 4 .8%
中非共同體 1 .4% 1 .4% 0 .9%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9 .6% 8 .0% 9 .6%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0 .4% 3 .1% 11 .9%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0 .3% 2 .9% 2 .2%
A .對區域組織外的貿易依賴明顯 B .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
C .始終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位 D .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
【答案】A
【詳解】通過比較表格中的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0~2000 年間,非洲的區域經濟 一體化組織中,內部貿易發展有限,內部出口占總出口比重最多的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也 只有 11.9%,反映出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同區域外的貿易依然占據絕對優勢,即非洲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區域組織外的貿易依賴更明顯,A 項正確;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與 中非共同體內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排除 B 項;材料不能說明非洲經濟始終處于世界經 濟的邊緣地位,排除 C 項;僅內部貿易發展不足,不能說明整個非洲經濟區域發展的極度
不平衡,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5 .(2022·湖北 · 統考高考真題) 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 該廠在 1901 年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 刀錘子的標記, 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
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 )
A .輸出了革命文化 B .政治對現實的妥協
C .打破了外交孤立 D .藝術與經濟的兼顧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及所 學知識可得,蘇俄當時經濟上十分吃緊,為了賺取外匯,采取了某種程度的妥協,B 項正 確;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不能說明蘇俄輸出了革命文化,排 除 A 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蘇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 C 項;材料未體現藝術與經濟之間
的關系,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6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 中國除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外, 還 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1974~1980 年,中國先后與45 個非洲國家簽訂了 100
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這表明我國致力于與非洲人民一起
A .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B .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
C .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均衡發展 D .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 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的濟技術合作、100 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可知,中國為非洲國家提供幫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國家和中國的 經濟發展,有利于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D 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區域性經濟合作 組織的成立,排除 A 項;B 項表述片面,中國和非洲進行經濟合作也有利于中國經濟治理
機制的改善,排除 B 項;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均衡錯誤,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7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一戰初期, 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 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 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
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 .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 .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 .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 .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答案】B
【詳解】1914 年一戰爆發時,英國從“歐洲均勢”考慮出發,擔心德國戰敗后法國成為新的霸權 國家,所以對法國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兩敗俱傷。這直接造成了戰爭初期英法聯軍由于協 調不力而節節敗退,法國和平主義、反戰運動高漲,前線士兵出現嚴重厭戰情緒,國內政 局不穩,法國有可能向德國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戰爭,從而造成德國獨大,這極大違背了 英國的“ 歐洲均勢”原則,故一戰后期英國不得不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戰爭,B 項正確;A 項不屬于英國轉變態度的主要目的,排除 A 項;避免單獨對德作戰只是表象,排除 C 項;
英國希望德法兩敗俱傷,獨霸歐洲,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8 .(2022·山東 · 高考真題) 1967 年, 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 如果包括法 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 歐洲也許會繁榮昌 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
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 .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 .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
C .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 .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但將在歷史上第 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可知,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重新 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說明學者 認為歐洲受到挑戰并對未來有所擔憂,C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美國的發展模式,排除 A 項;材料主要是強調學者對歐洲的認識,沒有涉及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排除 B 項;材
料沒有涉及蘇聯的威脅,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9 .(2022·重慶 · 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曾有人言道:詢問是誰贏得了某場戰爭,就仿佛在詢問是誰戰勝了舊金山地震。在 20 世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一命題, 即在戰爭中不存在真正的勝利者, 而只有程度不同 的失敗者。然而, 戰爭是否也與地震一樣, 是人類智慧所無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現象呢?雖 然很少會有人同意這一觀點, 但是, 無論人類懷著如何高尚的理想, 如何孜孜以求地試圖消
除戰爭,卻依然只能贏得國家間轉瞬即逝的短暫和平。 —— 《人、國家與戰爭》
結合所學知識,在解讀材料基礎上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 20 世紀相關史實進行論證。
(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示例:
觀點:戰爭消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民運共同體,才能消除戰爭對人類的威脅。
論證:戰爭一直是人類命運的最大威脅。20 世紀以來,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戰爭是由于世界發展的不均衡和帝國主義之間的各種復雜矛盾
造成。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之間的矛盾并沒有消除,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沒有真正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世 界的發展依然處于極度不平衡中,這場大戰結束后僅僅過了 20 年,1939 年又爆發了更大規 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遭受了無比巨大的災難。我們不得不考慮人來發展的未來以及 戰爭對我們的威脅。究其戰爭根源,私有財產所有制、統治階級的壓迫以及經濟利益沖突 是內因,二帝國主義的擴張、霸權主義和軍火集團的推動是現代戰爭的外陰。要讓戰爭消 亡,人類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與包容是關鍵。習總書記構建人類
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給人類指出了發展的方向,成為消除人類戰爭的目標與方向。
【詳解】本題為觀點論證類題目,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首先,提出自己 觀點,根據材料“詢問是誰贏得了某場戰爭,就仿佛在詢問是誰戰勝了舊金山地震。在 20 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一命題,即在戰爭中不存在真正的勝利者,而只有程度不 同的失敗者。......無論人類懷著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試圖消除戰爭,卻依然只 能贏得國家間轉瞬即逝的短暫和平。”可知,提出觀點:戰爭消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
類民運共同體,才能消除戰爭對人類的威脅。
其次,圍繞提煉出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論證,如:戰爭一直是人類命運的 最大威脅。20 世紀以來,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戰 爭是由于世界發展的不均衡和帝國主義之間的各種復雜矛盾造成。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給 我們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并沒有消除,凡爾 賽華盛頓體系并沒有真正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世界的發展依然處于極度不平衡 中,這場大戰結束后僅僅過了 20 年,1939 年又爆發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遭 受了無比巨大的災難。我們不得不考慮人來發展的未來以及戰爭對我們的威脅。究其戰爭
根源,私有財產所有制、統治階級的壓迫以及經濟利益沖突是內因,二帝國主義的擴張、
霸權主義和軍火集團的推動是現代戰爭的外陰。要讓戰爭消亡,人類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同
時,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與包容是關鍵。
最后,對觀點進行總結升華,再次明確觀點的準確性,如:習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理念給人類指出了發展的方向,成為消除人類戰爭的目標與方向。開放性試題,言之有
理即可。
10 .(2022·江蘇 · 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據(芬)馬庫 維萊紐斯《第六次浪潮》 圖片反映了 1830—2010 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情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
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
【答案】【示例 1】論題:科技革命與經濟發展高峰
論述:隨著技術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蒸汽機車出現,火車應運而生,隨后鐵路大范 圍鋪設,鋼鐵行業飛速發展,出現了第一波發現高峰;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石油化工行業 發展迅速,推動了汽車行業以及石化品的發展,出現了第二波與第三波經濟發展高峰;第 三次科技革命以來,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飛速,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
濟全球趨勢加速發展,出現了第四波高峰。
總之,新技術的出現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也推動了經濟發展高峰的出現。
【示例 2】觀點:世界經濟周期性變動受多種因素影響
論據:危機、科學進步、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略)
【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分析圖片內容,結合史實, 自擬論題。注意要選擇自 己熟悉且容易論證的,論題要具體、明確。根據材料中的四次經濟發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 命與經濟發展高峰;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論題進行論證,結合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來 論證。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論
題。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
1 .(2023·黑龍江 · 校聯考二模)蘇聯計算機的發展被置于國家控制之下,在 50 年代初就研 制成功大型計算機 BECM,世界領先。 60 年代后計算機普及率低, 與西方差距拉大。 70 年 代政府指導方針是仿制美國計算機, 外國軟件大量涌入, 國內市場出現混亂。蘇聯計算機發
展逐漸滯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礎工業薄弱 B .高新技術引進不足
C .管理體制弊端 D .美蘇冷戰形勢影響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蘇聯 60 年代后計算機普及率低,與西方差距拉大……70 年代政府指導 方針是仿制美國計算機,外國軟件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出現混亂”可知,蘇聯放棄了發展自 己軟件,問題主要出在政府的指導方針上,體現出蘇聯管理體制的僵化和弊端,C 項正確; 計算機不屬于基礎工業,排除 A 項;技術引進和美蘇冷戰都屬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
除 B 、D 項。故選 C 項。
2 .(2023·福建廈門 · 統考三模) 1933 年, 甘地創辦了印地語報紙《哈里真》周刊, 并且在之 后的九個月里巡游印度,發起了場廣泛的反對不可接觸制運動。《哈里真》將關注點放在人
民生活問題上,如村落清潔、食品營養、房屋重建等。甘地的這些做法旨在( )
A .推動民族經濟的獨立發展 B .應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
C .為社會下層民眾爭取權利 D .消除抗英斗爭中存在的分歧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將關注點放在人民生活問題上,如村落清潔、食品營養、房屋重建等” 可知,甘地關注民生問題,企圖改善民眾的圣后,說明其旨在為社會下層民眾爭取權利,C
項正確;推動民族經濟發展需要爭取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A 項;應對大危機應該從貿易、生產和就業等方面入手,而甘地關注的之人民生活問 題,排除 B 項;印度抗英斗爭中的分歧在政治方面,與民眾生活關系不大,排除 D 項。故
選 C 項。
3 .(2023·福建廈門 · 統考三模)下表為 1954~1964 年蘇聯糧食進出口情況統計表。據表可
知,當時蘇聯( )
年份 出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進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1954 390 26510 220 1490
1956 320 20410 490 2800
1957 740 50940 150 830
1959 700 43850 260 1430
1961 750 42640 680 4170
1964 350 21770 730 44430
A .農業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 .國家經濟戰略發生根本變化
C .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顯現 D .對外貿易結構轉型趨勢明顯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蘇聯在 1954 年、1957 年、1959 年、1961 年的糧食出口量都大于
進口量,一定程度上能體現蘇聯糧食產量的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954~1964 年是赫魯曉 夫當政時期,赫魯曉夫在農業方面的放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蘇聯糧食產量 的提升,A 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并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且僅憑糧食進出口量也不能 推斷蘇聯經濟戰略發生根本性變化,排除 B 項;材料強調的是赫魯曉夫在農業改革方面取 得的成效,并非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赫魯曉夫執政之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已經 開始顯現,排除 C 項;材料僅僅涉及糧食一項內容,不能體現整個外貿結構轉型明顯,排
除 D 項。故選 A 項。
4 .(2023·湖南常德 · 統考一模)據下表可知( )
1937-1938 年農業國與工業國間的關稅
農業國對工業國的關稅 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
國家 1937 1938 國家 1937 1938
匈牙利 31.8% 42.6% 德國 27% 82.5%
保加利亞 75% 90% 法國 19.1% 53%
西班牙 62.7% 75.5% 意大利 24% 66%
A .各國需要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B .關稅大戰使世界走向戰爭
C .歐洲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集團 D .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有限
【答案】A
【詳解】依據材料“1937-1938 年農業國與工業國間的關稅” ,結合表格信息可知農業國對工 業國的關稅在提高,同時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關稅也在提高,經濟危機情況下,這樣只會加 劇國際局勢的動蕩,所以各國之間需要合作來共同應對經濟危機,A 項正確;關稅大戰不 一定引發戰爭,排除 B 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歐洲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集團,排除 C 項;
這一時期,協調關稅的組織還未成立,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5 .(2023·廣東汕頭 · 金山中學校考模擬預測) 1933 年, 美國極力強化聯邦政府的職能, 承擔 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而 1981 年上臺的里根總統則稱“本人有意限制聯邦政府的規 模和影響……我們當前所遭遇的苦難,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過度成長對我們生活的干預有
關。 ”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美國( )
A .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遭到破壞 B .經濟衰退致使政府的權力下降
C .總統權力影響國家政策的穩定 D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局部調整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33 年是經濟大危機期間,此時美國政府通過國家干預應對 危機;20 世紀 80 年代的美國政府則通過減少國家干預以意圖促進經濟恢復。所以這一變化
主要反映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局部調整,D 項正確;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并沒有遭
到破壞,排除 A 項;經濟衰退沒有導致政府權力發生變化,排除 B 項;這種變化反映的是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局部調整,并不是總統權力影響國家政策穩定,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6 .(2023·山東煙臺 · 統考一模) 1970 年之前, 以埃克森、美孚等為首的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 國際石油市場稅率及原油標價權。 1971 年,包括伊拉克、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在 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與跨國石油公司簽訂協議, 開始獲得了原油標價權, 舊的國際石油機制
逐漸瓦解。這表明( )
A .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 B .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
C .區域經濟集團化有所加強 D .亞非拉國家獨立運動興起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1970 年之前……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國際石油市場稅率及原油標價權”、 “1971 年......石油輸出國組織與跨國石油公司簽訂協議,開始獲得了原油標價權,舊的國際 石油機制逐漸瓦解” ,結合所學可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逐漸發展 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的重要力量,沖擊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表明了世界多極化趨 勢發展,A 項正確; 目前仍是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排 除 B 項;石油輸出國組織不是區域經濟集團,是亞、非、拉石油生產國為協調成員國石油 政策、反對西方石油壟斷資本的剝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排除 C 項;19 世紀,亞非
拉國家獨立運動興起,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7 .(2023·甘肅蘭州 · 統考一模) 據美國某研究機構統計, 美國自建國以來共發動了 469 次軍 事干預行動, 其中, 1798 年至 1990 年有 218 次軍事干預行動, 而自 1991 年至 2022 年, 短
短的 30 多年時間內,美國進行了 251 次軍事干預行動。這反映了( )
A .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矛盾依然尖銳 B .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喪失殆盡
C .美國軍事霸權主義思維長期存在 D .軍事行動已成為解決爭端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美國自建國以來共發動了 469 次軍事干預行動” ,“短短的 30 多年時間 內,美國進行了 251 次軍事干預行動” ,說明美國經常用軍事行動解決爭端,軍事霸權主義 思維長期存在,C 項正確;1991 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2 年至 2022 年”蘇聯已經 解體,美蘇之間矛盾不存在,排除 A 項;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喪失殆盡”
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B 項;根據材料“美國自建國以來共發動了 469 次軍事干預行動”,
只能證明美國一國經常用軍事行動解決爭端,不能得出“軍事行動已成為解決爭端的主要方
式” ,這種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8 .(2023·廣西南寧 · 統考一模) 1926—1927 年蘇聯所需要的機器設備超過 1/3 依賴進口, 到 1932 年進口機器設備的比重下降到 13% ,1937 年則只占 0.9%并開始向國外出口機器設備。
這說明( )
A .經濟危機阻滯西方對外貿易 B .新經濟政策推動工業化進程
C .西方加強對蘇聯的經濟封鎖 D .經濟政策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到 1932 年進口機器設備的比重下降到 13% ,1937 年則只占 0.9%并開 始向國外出口機器設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蘇聯工業化的巨大成果。得益 于蘇聯工業化政策,蘇聯逐漸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進程,設備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機器 設備對國外的依賴度顯著降低,并開始向外出口,D 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關于經濟危機 阻滯西方對外貿易的相關論述,排除 A 項;新經濟政策于 1928 年就已經被廢止了,時間不 符合,排除 B 項;西方對蘇聯的經濟封鎖不能解釋蘇聯工業化發展的原因,排除 C 項。故
選 D 項。
9 .(2023·廣東湛江 · 統考一模) 1920 年, 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 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 現了燃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 1913 年減少了 1/3,
使得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這表明在蘇俄當時( )
A .亟待調整政策以恢復國民經濟 B .農業集體化運動遭遇挫折
C .應該全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 D .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20 年,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現了燃 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 1913 年減少了 1/3,使得 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蘇俄經過一戰和三 年國內戰爭,以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影響下,經濟蕭條,出現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尚不 具備實行全俄電氣化的條件,因此亟待調整政策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A 項正確,當時蘇 俄尚未開始農業集體化,排除 B 項;此時一戰和三年國內戰爭已經結束,排除 C 項;材料
的主旨信息是蘇俄經濟蕭條,并非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10 .(2023·山西 · 校聯考模擬預測) 2023 年 3 月 5 日,不少外媒記者把中國發布的政府工作 報告和美國的國情咨詢相提并論。美國國情咨文演講 6 次提及中國,不斷強調中美對抗;而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沒提到美國, 還強調我國將堅定擴大對外開放, 深化互利共贏的國際
經貿合作。這種反差反映了( )
A .美國干涉他國內政 B .逆經濟全球化阻礙了世界發展
C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D .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任重道遠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美國釋放的是對抗世界的信號,中國釋放的是擁抱世界的信號。 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國家的不斷挑釁,不利于世界政治、 經濟的穩定,故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任重道遠,D 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美外交態度 的不同,并沒有涉及到美國干涉他國內政的信息,排除 A 項;材料中美國對中國的態度,
雖符合逆經濟全球化的特點,但并沒有涉及到對世界造成的影響,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
旨,排除 B 項;材料對比的是中美對外政策的不同,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無關,排除 C 項。
故選 D 項。
11 .(2023·山西 · 校聯考模擬預測) 有學者指出,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小農經濟的共 耕制和集體化, 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社會主義轉化;取消私人貿易, 實現了商業的社會主義化;
將工業集中和國有化,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構建” 。這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 .塑造了蘇維埃政權的權威 B .提高了工農業生產的效益
C .始終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D .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答案】D
【詳解】材料表明,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商業、工業方面都保持了社會主義 發展方向,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D 項正確;A 、B 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B 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來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C 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12 .(2023·遼寧鞍山 · 統考二模) 1982 年蘇聯的九年級歷史教科書中第二章的標題為“偉大的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的勝利” 。2016 年俄羅斯歷史教科書去掉了“偉大的十月
社會主義革命”這一概念,并引入了“偉大的 1917 年俄國革命”這一概念。這表明俄國( )
A .歷史研究視角多元化趨向 B .經濟衰退和國際地位下降
C .力圖淡化意識形態 D .緩和了與西方關系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 1982 年時蘇聯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故強 調“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等字眼,而隨著 1991 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不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故刪去“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C 項正確;“歷史研究 視角多元化趨向”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 A 項;俄國“經濟衰退和國際地位下降”在材料中 沒有體現,排除 B 項;不強調意識形態也不能反映與西方緩和,現今的俄烏沖突就是證明,
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13 .(2023·河北 · 校聯考模擬預測) 20 世紀 80 年代初,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是 5000 億美 元,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達到 13000 億美元, 其中多數是來自國際私人銀行的利息較高的短 期貸款。與此同時, 世界工業品的價格上漲了 95%,而初級產品價格僅上漲了 5%。這說明
( )
A .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逆轉 B .國際政治秩序仍由西方國家主導
C .南北差距問題仍困擾世界 D .發展中國家未能從全球化中受益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是5000 億美元,到20 世紀90 年代初達到 13000 億美元”,可知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明顯增加,世界工業品和初級產
品的價格漲幅相差巨大,這說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南北國家差距擴大,C
項正確;雖然發展中國家面臨挑戰,但歐洲、日本、中國的發展仍在推動世界經濟多極化, 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秩序,不是政治秩序,排除 B 項;發展中國家也能從全球化
中受益,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14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 1922 年夏, 由季諾維耶夫、斯大林、加米涅夫組成的“三駕 馬車”發布關于禁止糧食自由買賣的法令, 1923 年秋他們正式聲明一旦德國革命勝利就可以 廢除新經濟政策, 在以后的幾年里, 實施新經濟政策被部分高層領導人看作是不可避免的“惡”。
這表明當時( )
A .蘇俄逐步恢復了余糧收集制 B .列寧領導核心地位遭到挑戰
C .新經濟政策在黨內面臨阻力 D .廢除新經濟政策順應了民意
【答案】C
【詳解】根據題意可知,當時蘇俄部分高層領導人認為新經濟政策是“惡” 的,說明他們不 認可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在黨內面臨阻力,C 項正確;蘇俄廢除了余糧收集制,沒有 恢復,排除 A 項;當時布爾什維克黨的部分領導人只是質疑新經濟政策,而非挑戰列寧的 核心地位,排除 B 項;材料中是高層領導人的態度,沒有體現民眾對新經濟政策的態度,
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15 .(2023·江蘇 · 統考一模)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下表是 1981-1989 年美國和日本的股市中
“行業價格指數漲跌幅” 。該表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
美 日
漲幅前五 跌幅前五 漲幅前五 跌幅前五
食品飲料煙草 工業工程 銀行 汽車及零部件
醫療服務 建筑 金融服務 個人商品
醫藥衛生 汽車及零部件 金融業 休閑商品
金融服務 建筑材料 工業運輸 電子電力設備
休閑商品 基礎材料 建筑 制造業
A .經濟“滯脹” 阻礙制造業發展 B .服務業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
C .基礎工業建設落后于新興國家 D .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全部轉移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81——1989 年美國和日本的股市” 以及漲幅中都出現了“金融服 務” ,而銀行、金融業、金融服務、醫療服務等都屬于第三產業,可知服務業受到資本市場 的重視,B 項正確;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出現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經
濟滯脹)的罕見現象,80 年代西方國家逐漸走出經濟滯脹,排除 A 項;材料沒有體現新興
國家的發展或工業建設,無從比較,不能得出美、日基礎工業建設落后于新興國家,排除 C 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全部轉移的說法夸張,材料也沒有涉及相關信息,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16 .(2023·遼寧鞍山 · 統考二模)1956 年 10 月, 日本不顧美國阻撓,與蘇聯恢復外交關系。
1960 年 1 月,日本促使美國簽署《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一般稱為“新安保條約”),廢除了
舊條約中“美國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動和騷亂” 的條款。 1971 年 6 月,美日簽訂《歸還沖繩
協定》。日本外交政策的轉變反映出( )
A .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B .兩極格局受到沖擊
C . 日本成為政治大國 D .美國喪失霸主地位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斷突破美國的制約,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故反 映的是日本對兩極格局的沖擊,B 項正確; 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 的追 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而非瓦解,排除 A 項;材料反映日本謀求成為 政治大國,20 世紀 70 年代時這一目標尚未實現,排除 C 項;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的實力雖
然相對衰落,但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17 .(2023·河南濮陽 · 統考一模) 有學者指出,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隨著資本和人員的跨境 流動,國家、超國家組織、跨國公司、社會團體等行為體置身于一個超國家的治理網絡中, 各自作為節點, 貢獻資源、協商共議新的超國家性議題, 在此背景下, 國家向絕對主權說不
的回歸絕無可能。該學者意在強調( )
A .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急需調整 B .全球化加劇了國家間的對立
C .世界經濟向著有序方向發展 D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 隨著資本和人員的跨境流動,國家、超國家組織、跨國公司、社會團體 等行為體置身于一個超國家的治理網絡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 世紀 90 年代伴隨著科 學技術的發展和兩極格局的瓦解,國家、超國家組織、跨國公司、社會團體等行為體的發 展說明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D 項正確;材料體現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沒有涉及國 際政治秩序,排除 A 項;該學者意在強調加強國際合作,排除 B 項;世界經濟走向有序的
標志是二戰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18 .(2023·河北唐山 · 統考一模)1918 年大流感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當時,“大 流感”被冠以許多名稱: “法國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 戰爭瘟疫”“佛蘭德斯感冒”“德國瘟
疫”“布爾什維克病”等。這一現象說明( )
A .意識形態對峙影響疫情防控 B .敵對情緒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傳
C .戰爭局面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D .國際社會對病毒缺乏科學的認知
【答案】B
【詳解】一戰時期的流感是流行病之一,但是在戰時被冠以敵對方的名稱,這說明敵對情 緒影響了人們對流行病的認識,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傳,B 項正確;這一時期的歐洲尚未 形成典型的意識形態對峙,而且題干中的法國和德國在意識形態上是一致的,排除 A 項; 材料強調的是流行病的污名化,而非戰爭加速流行病的傳播,排除 C 項;流感這一名稱的
出現意味著當時國際社會對這一病毒有一定的科學認識,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19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 一戰結束后,丘吉爾極其敵視蘇聯,認為英國應該扼殺布 爾什維克主義,共產黨人都是殘暴野蠻的人。蘇德戰爭爆發后,丘吉爾聲明: “俄國的災難 就是我們的災難, 我們要給俄國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二戰結束后, 1946 年丘吉爾在美國
富爾敦演講中又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的存在威脅了整個歐洲,這表明他( )
A .一貫仇視社會主義和蘇聯 B .以維護英國利益為出發點
C .是一位善于投機的政治家 D .用意識形態標準區分敵我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時期,丘吉爾對蘇聯的態度是不同的,結合所學,一個 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B 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二戰期間,英國與蘇 聯合作抵抗法西斯,排除 A 項;材料主要反映丘吉爾對蘇聯態度的變化,這是由國家利益 決定的,不能說明丘吉爾是善于投機的政治家,排除 C 項;根據材料可知,丘吉爾用國家
利益的標準區分敵我,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20 .(2023·山東 · 統考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戰略理 論及代 表人物 主要理論觀點
陸權理 論英國 麥金德 19 世紀晚期, 英國陸權主義者麥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 將地理空間與國際政治聯 系起來,麥金德認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區是由亞洲、歐洲和非洲大陸組成的所 謂“世界島” ,而世界的中心則是亞洲中部和東歐,即所謂的“ 心臟地帶” ,根據這 種地理現實,他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歐洲是世界的中心,誰控制了歐洲就 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海權理 論美國 馬漢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醉心于戰略研究的美國海軍上校馬漢用地緣政治學的方法 分析了自地理大發現以來, 世界各國強弱盛衰的經驗教訓, 首次提出“海權優于陸 權” 的觀點,馬漢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成為強國,必須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 要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通道, 他認為英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 只要依靠三大 要素:強大的艦隊,龐大的商船隊,海上交通要道
邊緣地 帶學說 美國斯 派克曼 20 世紀 40 年代前后,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派克曼認為單純的海權論和陸權論都 有失偏頗,他將兩種理論合二為一,提出 “邊緣地帶論” ,斯派克曼認為西歐,南 歐, 中東, 南亞, 東南亞等地區都可以看作邊緣地帶, 這些地區處于心臟地區和 海洋之間,是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發生沖突的地帶,他提出:誰控制邊緣地帶, 誰就控制心臟地區,進而控制世界
——摘編自《世界大戰略經典》
(1)提煉表格中的三種觀點,并闡釋其所體現的時代特征。
(2)從表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
論結合)。
【答案】(1)①英國麥金德提出陸權理論。19 世紀晚期,英國陸權主義者麥金德站在全球的 角度,將地理空間與國際政治聯系起來。這一時期,西方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歐洲成 為了世界的中心,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②美國馬漢提出海權理論。隨著第二次工 業革命的進行,美國經濟實力超越了老牌的英國,因而在外交上不再追隨英國。③美國斯 派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學說,20 世紀 40 年代前后,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以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西方大國為了轉嫁危機,開始尋求新的地帶。
(2)示例:論題:近現代西方國際戰略理論服務于西方擴張的需要。
闡述:新航路開辟后,隨著西方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的進行,東方從屬于西方,亞非國家 和地區逐漸成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對象,馬漢的陸權論在此背景下出臺,適應了 英國殖民擴張,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需要;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美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 的機會,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高速發展,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地位,美國為取代英國,其 戰略學家馬漢提出了海權論,體現了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美國門戶開放的擴張需求;二戰 前后,美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邊緣地帶論的提出為美國二戰后的全球擴張提供了理論準
備。
綜上,西方國際戰略理論看似具有濃厚的學術性,實則多服務于西方列強全球擴張的戰略
需求。
【詳解】(1)根據材料中的“ 戰略理論及代表人物”一欄的信息可知,在地緣政治理論中,
最著名的是陸論、海權論和邊緣地帶論。在闡述其時代特征時,可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 世 紀晚期”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20 世紀 40 年代前后”和內容,從英國霸權地位的確立、 國際力量對比變化可得出①英國麥金德提出陸權理論。19 世紀晚期,英國陸權主義者麥金 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將地理空間與國際政治聯系起來。這一時期,西方在進行第二次工業 革命,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從美國經濟發展及其發展角 度可得出②美國馬漢提出海權理論。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美國經濟實力超越了老 牌的英國,因而在外交上不再追隨英國;從西方大國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等角度可得
出 ③美國斯派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學說,20 世紀 40 年代前后,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
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西方大國為了轉嫁危機,開始尋求新的地帶。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寫明論題,史論結合即可。比如,首先根據材料中的 三種觀點及其對其時代特征的分析,可得出理論都是為國家利益服務,明確論題“近現代西 方國際戰略理論服務于西方擴張的需要。”;然后從時代背景、三種理論的作用等方面分析;
最后總結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克什克腾旗| 永兴县| 定安县| 赤峰市| 沁水县| 弥渡县| 东方市| 溆浦县| 桦南县| 南投县| 南安市| 若羌县| 张家港市| 黔南| 额尔古纳市| 特克斯县| 苏尼特右旗| 丰都县| 咸阳市| 麦盖提县| 大新县| 延边| 绍兴市| 翁牛特旗| 柳河县| 广西| 湘阴县| 北安市| 台北市| 博白县| 东海县| 日土县| 灌南县| 平昌县| 台湾省| 西宁市| 乌拉特前旗| 钦州市| 成都市|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