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物理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五節 機械效率教學目標1.通過“運沙到三樓”的項目研究,知道能量的利用率存在效率問題。 2.知道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式,能進行分析和簡單計算。 3.能設計實驗,測定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4.了解提高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意義和途徑。 5.有合理改進機械、提高效率地意識,增強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結合現實應用,利用滑輪設置項目,進行“運沙到三樓”的方案設計。 2.認識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等概念,并進行計算分析。 3.進行實驗探究,歸納提高滑輪機械效率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從做功的角度明確實驗目的,設計和改進實驗數據記錄表。 2.分析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運用公式計算理解其影響機械效率的原因。 3.綜合生產中實際需要和條件限制,改進項目的設計方案。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 看圖“繁忙的建筑工地”,說說會用到哪些簡單機械,哪些地方用到了到動滑輪。 問:如何判斷這里用的是動滑輪?答:隨物移動、省力等。 【任務】看圖,小明家翻修房屋,要把沙子運到三樓,用哪種方法更好?學生討論說理,大多選擇動滑輪。再從做功的角度分析一下。運沙的質量相同,小明做的功相同嗎?哪個方法更合適?任務目標:用圖中的工具設計一個最佳方案! 問:使用動滑輪能省力,還能省功嗎?答: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學習第三節“功”的時候,探究了斜面省力不省功,這節課再來探究一下動滑輪,我們從實驗中尋找證據。 用學生常見的場景,進行觀察和分類,會根據動滑輪的特點,做出判斷。 設置“學習項目”,明確任務! 抓住“省功”與否的關鍵,引發思考,鋪墊探究。(新授課) 【活動】再探動滑輪 問:把沙子運到三樓,目的是對沙子做功,類似的,用動滑輪提升鉤碼,目的是對鉤碼做功。拉繩所做的功和動滑輪拉鉤碼所做的功相等嗎?答:不相等,拉繩所做的功應該會大于動滑輪拉鉤碼所做的功。 討論:把鉤碼提升到一定高度,哪些因素會影響拉繩做功的多少呢?結果:鉤碼所受的重力、滑輪所受的重力、繩子所受的重力、摩擦力等。 選擇實驗器材,分組分類設計實驗: 實驗1:改變鉤碼數量,探究拉繩所做的功和動滑輪拉鉤碼所做的功的關系。 實驗2:改變動滑輪重,探究拉繩所做的功和動滑輪拉鉤碼所做的功的關系。 實驗3:改動滑輪為定滑輪,探究拉繩所做的功和繩拉鉤碼所做的功的關系。 其他可以探究的相關因素,都鼓勵進行分組實驗。 各組按不同的探究因素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教師巡查指導,展示、說明和修改表格。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1數據記錄表格及添加列的示例: 實驗2、3數據記錄表格最終的示例: 分析“實驗1、2、3”的數據,歸納出結論:拉繩所做的功,總是大于動滑輪拉鉤碼所做的功。討論、分析原因,認識“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的意義和概念,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原因。通過計算“實驗1”表中數據對應的機械效率,得出規律1:“動滑輪提升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狈治鲈驗椋河杏霉υ龃?,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增大. 分析“實驗2、3”的數據,歸納出規律2:“動滑輪所受重力越小,機械效率越高。”規律3:“改動滑輪為定滑輪,機械效率提高?!狈治鲈驗椋侯~外功減小,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增大. 實驗小結:利用“長條模型伸縮動畫”模擬有用功和額外功所占總功的比例變化,分析其他因素的探究,都可以歸納為以上2個原因之一。 應用1:介紹洋山港自動化碼頭的“集裝箱起重機”。一般起重機的機械效率為40%~50%,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60%~80%. 【例題】如圖所示是一種塔式起重機上的滑輪組.已知在勻速起吊600kg的物體時,滑輪組的機械率是80%,g取10N/kg. (1)使物體上升5m,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使物體上升5m,所做的總功是多少? (3)繩端的拉力F是多大? 請學生思考,獨立完成,交流解答過程。師生討論、評價、修改解答過程。 應用2:介紹“無障礙坡道”和“盤山公路”。無障礙坡道為了省力,不能造得太陡;為了防滑,不能做得太光滑。盤山公路為了便于動力有限的車輛爬坡,也不能造得太陡。問:它們的機械效率會不會很高呢?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傾斜程度有何關系?思考下面的問題,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或解決方法。 【例題】如圖,在斜面上測量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后,比較F與G的大小,可知:用斜面提升物體時,可以省力。小車倒放時,沿斜面拉比沿豎直提升多做功 ;小車正放時,沿斜面拉也比沿豎直提升多做功。可得初步結論:用斜面提升物體時,不省功。而且,小車正放時比倒放時的斜面機械效率高 (高/低),由此可知:用同一斜面提升同一物體時,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有關。 明確具體探究的對象和因素,有目的的設計實驗。 盡量滿足多種因素的實驗探究),鼓勵學生實驗創新和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個別組想探究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是否省功,類似滑輪重的影響為零,可以放在改變動滑輪重一起實驗對比。 讓學生體驗到實驗表格的設計是循序漸進和能動的過程。可以因探究或學習過程的需要修改和添加行列。 先分析“實驗1”,便于從初步的結論認識“各種功和機械效率”的意義和概念,建構物理模型之后再深入分析規律和原理。 分組歸納時,鼓勵學生用物理語言討論分析,優化、簡化結論的表述。 利用動態比例圖形建模,變抽象為形象,快速理解機械效率的變化原因。 介紹我國的超級工程中現代化機械的應用,增加自豪感。 及時反饋和鞏固新學概念,培養規范解題習慣,通過課堂練習,會進行機械效率問題的分析和簡單計算。 介紹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 利用實驗題啟發其他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課堂小結) 用思維導圖,回顧本節課所學概念和方法的關系。 培養學生用思維導圖,建構物理概念、規律和方法的關系,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作業布置) 【任務】調查用滑輪提升重物的實際應用,大多場合為什么使用比定滑輪效率低的動滑輪或滑輪組?為什么受動力的繩端都經過定滑輪拉出?結合實際需求和限制條件,從具體措施上改進“用滑輪運沙子到三樓”的設計方案!寫一份調查報告和“用滑輪運沙子到三樓”的設計方案。 跨出學科限制,通過調查研究進一步認識改進科技應用的復雜性和實際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