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力 彈力》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將人和動物對物體的作用和物體對物體作用相對比,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2.通過動手實驗,知道彈力是由于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力。3.通過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和對比,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通過實驗操作,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4.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5.通過觀察,知道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能量。6.經歷橡皮筋測力計的制作以及測量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實驗,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難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三、課堂準備課件四、教法指導講授法、實驗演示法五、學法指導合作探究法六、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教師請同學們僅憑自己的左手,單手舉起你的凳子,舉過頭頂。(教師板書:手舉凳子)教師:請同學們描述一下這個過程(手把凳子舉起來了)(二)內容講授環節1.理解力的概念教師邀請學生進行小實驗。①手壓氣球②手拉彈簧教師:在以上的實驗過程中有共同點,都需要力,那么什么是力呢?教師對板書進行圈畫,圈出“舉、壓、拉”這些詞表示作用。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含有兩個物體。教師提問:你能試著總結什么是力嗎?學生: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師安排學生齊讀兩便“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然后追問“有幾個物體?”教師:這兩個物體分別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我們將施加力的物體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受到力的物體為受力物體。教師提問:你們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嗎?學生根據課本P44的內容,判斷并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教師提問:物體一定要相互接觸才可以受到力的作用嗎?(教師演示實驗:磁體之間可以產生吸力,不需要相互接觸)過渡語:我們知道什么是力,只要產生了作用,就表示產生了力,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環節2:理解形變和彈力的概念教師安排學生“壓氣球”、“拉彈簧”、“扯橡皮筋”、“揉紙團”教師:在以上的實驗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呢?學生:他們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稱為“形變”)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發生的形變一樣嗎?學生:能夠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撤去外力之后,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塑性形變”。環節3:實驗探究彈性形變與外力的關系教師安排兩個學生,分別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彈簧。(提出問題)教師提問:發生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形變呢?兩個彈簧的形變一樣嗎?你猜測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彈簧的形變大小呢?(猜想與假設)學生:力的大小教師安排學生借助刻度尺進行探究,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課本P45 頁。(學生闡述實驗現象)(學生總結實驗結論)教師提問:同學們,試想,如果讓一個同學站在這個刻度尺上,會發生什么結果呢?這個時候還符合我們得到的結論嗎?教師:所以,我們增加一個前提,“在彈性限度內”,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彈性形變與外力的關系就不符合了。教師演示實驗:用彎曲的刻度尺彈飛粉筆。教師提問:這個實驗中,粉筆為什么會飛呢?學生:粉筆受到了刻度尺對它的力的作用。教師:這個力我們稱為彈力,那么什么是彈力呢?學生: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后,力圖恢復原來的形狀,而對另一個物體產生力,這個力稱為彈力。教師提問:書本壓書,這個現象也產生了,屬于彈力嗎?教師:桌面部分相當于一塊有韌性的木板,其實這里產生的是彈性形變,只不過這個彈性形變我們肉眼看不見。所以這里的力也屬于彈力。過渡語:我們知道了力的概念,也認識到了彈力,那么力到底有多大呢?環節4:學習力的測量方法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力的測量工具(會回憶學過的測量工具,體會學習方法。溫度計、天平、量筒)教師提問: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單位?教師安排學生自學信息快遞的使用方法,然后舉出錯誤用法的例子。教師強調:①測量前,矯正“0”點;②軸線方向與受力方向一致(橫著拉、豎著拉)教師安排學生測量出一個鉤碼受到的力。(三)當堂鞏固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知道力的概念,能夠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鉤碼受到的力,那么鉤碼此刻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呢?我們下節課進行探究。(五)布置作業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六)板書設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七)教學反思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