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后一片葉子》學案檢測一、學習目標⒈ 體會最后一片葉子在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說情節結構的特點。(重點)⒉ 弄清人物主線次線的關系,領會主線對描寫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⒊ 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樹立“愛”的信念,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難點)二、學習過程(一)作者簡介歐·亨利:(1862——1910),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美國南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干過多種營生,后在銀行工作時由于賬務上的事于1897年入獄,1901年出獄后在紐約靠寫作為生,經常混跡于碼頭、貧民窟、血汗工場、小酒店和下等劇場。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痛苦,語言幽默,結構巧妙,結局總出人預料,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代表作品還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二)寫作背景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因此,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社會的下層人物,諸如受人支使的店員、窮困潦倒的畫匠、經濟拮據的辦事員、走投無路的小偷等。本文發表于1902年,表現了世態人情,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進行了特別的關注,對小人物的心靈和命運進行了深刻地揭示。(三)整體感知概括情節,劃分結構(四)文本研讀1、小說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那里的天氣怎么樣?2、在瓊西生病的時候,窗外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原文語句回答)3、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預示著葉子怎樣的一種結局?這又預示了姑娘的生命將有怎樣的一種結局?4、概括分析主人公貝爾曼的人物形象。5、分析文中兩處典型伏筆:老貝爾曼的死亡,葉子是假的。6、體會歐·亨利小說語言的幽默,請同學們談談這篇小說語言的特點。這個世界沒有人能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著的話!——馬丁·路德·金答案(一)整體感知情節結構女畫家喬安西因為肺炎而失去了對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葉上。好朋友休易把這件事告訴了貝爾曼。老貝爾曼為了幫助喬安西,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了一片常春藤葉在墻上,這片不落的葉子給予了喬安西生命的希望。老貝爾曼卻因感染肺炎而去世。開端(1-9)年輕畫家休易和喬安西在合租的同一間畫室中生活、工作,喬安西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發展(10-34)喬安西不聽勸慰,望葉等死。高潮(35-48)不落的藤葉使喬安西重又燃起生的欲望。結局(49-53)喬安西脫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二)文本研讀1、答案在文章2、4段2、文章17段3、必落無疑,并且很快就要落了。姑娘的生命也即將結束了。因為瓊西對自己的健康已經毫無信心,并且迷信地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樣,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4、貝爾曼不修邊幅、性格暴躁、酗酒成性、言語粗俗、事業無成,但卻充滿愛心。平凡、丑陋、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窮困潦倒卻無私地關心、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郁郁不得志仍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最終完成了自己的驚人杰作—最后一片葉子。5、貝爾曼的伏筆:文章29-34段假葉子的伏筆:文章39、43、546、“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