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電路出故障了實驗設計一、教材簡析:《電路出故障了》是教科版四下第二單元的第四節課。在連接電路的時候,同學們常常會遇到有時亮,有時又不亮的情況。本節課從“小燈泡不亮”這一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可能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緣由,并學習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教材主要開展三個活動。第一部分:什么地方出故障了;第二部分:做個電路檢測器;第二部分:檢測故障電路。二、學情分析:前三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了電路的概念。同時,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制定并實施簡單的實驗設計。因此,讓他們來討論小燈泡不亮的情況,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設計思想:樹立“注重經歷、體驗和發現”的教學觀念。學生是學習科學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旨在讓學生當遇到“燈泡不亮”這一問題時,能依照“電路出故障了—哪兒出了故障—如何排查”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思維分析,經歷動手實踐,有序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長此以往,必將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認真分析、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尊重事實、善于動手探究的科學素養。四、設計原理:利用電路中電流的通路與斷路現象,通過改變電路中的元件連接狀態,模擬電路故障。通過觀察和檢測,找出故障所在,并修復電路,使小燈泡重新點亮。五、實驗目的: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2.學會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學會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3.讓學生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4.在學生經歷分析電路故障原因和檢測電路故障原因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注重實是,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六、實驗器材:教師:實驗記錄單小組:每組2-3個小燈泡、導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小燈泡、沒有剝皮的導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七、實驗可達成的效果:1.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電路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2.學生能夠獨立分析電路故障的原因,并找到解決方案;3.學生能夠熟練使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4.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八、實驗設計圖九、實驗步驟1.按照電路圖搭建電路,確保各元件連接正確。2.打開開關,觀察小燈泡是否點亮。若小燈泡不亮,則開始排查故障。首先檢查各元件連接是否緊密,無松動或脫落現象。3.使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中的故障點。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探頭分別接觸電路中的不同點,觀察電路是否正常。根據檢測情況,找到故障點并進行修復。修復后重新檢測電路,確保故障已排除。4.整理實驗器材。十、實驗記錄單: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可能出現的故障 檢測部件 排除故障的方法燈泡損壞電池沒電電路故障檢測記錄表被檢測的元件 第一次檢測 第二次檢測 判斷有故障 無故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