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知識點過關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知識點過關提綱

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一、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 王朝國家夏, 取代禪讓制。
2.商朝
(1)內外服制度
①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
②外服:指 。
(2)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3.西周
(1)政體:貴族等級 制
(2)內容: 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 和東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 的同姓貴族、異姓 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 ,卿大夫再分封 。
(3)作用:形成 序列
(4)依據: 繼承制
(5)權利與義務: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的 權,但也要服從 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 。
(6)政體特征: 制與 制、 制相配合, 分配與 關系相結合
5.原始民主遺存:
(1)君主的權利不是 的,原始 對君主的權利有 作用;
(2)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二、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西周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2)各國在政治上都進行了重大改革, 專制加強, 體制開始產生。
2.主要內容
(1)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體制的 ,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 權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
1)內容:①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 之長,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掌管 ;御史大夫是 ,掌管 、 , 百官
②三公之下是 的機構,泛稱“ 卿”。
2)運行:三公九卿共同組成 ,國家重大事情由公卿進行 ,最后由 裁斷。
(3)郡縣制
1)原因:總結西周 的歷史經驗
2)表現: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都由 直接任命
(4)文書
①各級官僚機構以 行政;
②建立了以 為中心的文書傳遞系統;
③秦朝文書十分繁密;
三、兩漢至明清時期的行政演變
(一)、中央行政機制
1.漢朝
(1)漢承秦制,中央行政體制仍為 。但是,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府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
(2)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 (或稱“內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
(3)西漢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 的權力逐漸增大。
(4)東漢劉秀將 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利受到削弱
2.隋唐
(1)確立:
① 省、 省和 省,中書門下(也叫 堂)為三省宰相議政場所。
②中書省負責決策, 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 政令;尚書省負責 ,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特點:
①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三省的長官同為 。
②節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
3.宋朝
(1)內容:三省職能廢弛癱瘓,另設中書門下省“佐天子,執大政”,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 的職權。
(2)特點: 重疊
4.元朝
(1)內容: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 中樞體制
(2)特點: 權重
5.明朝
內容: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終結,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廢除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 制, 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 。
6.清朝
內容:雍正設立 處, 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 的中樞。
(二)、地方行政機制
1.漢朝
(1)地方行政體制:郡、縣兩級制→州、郡、縣
(2)主要內容:
①漢承秦制,地方太守下設 (軍事)、 (行政)
②郡下設縣(或道),縣設 或 ,之下有 、 及分曹屬吏
③漢初地方行政體制還包括 和
④景帝、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利不斷被削弱,諸侯國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⑤到東漢晚期,原來的檢查區“ ”變為一級行政機構
2.魏晉南北朝
(1)地方行政體制: 、 、 三級制
(2)主要內容: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 權,還有 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
3.隋唐
(1)地方行政體制: 、 二級制
(2)主要內容:
①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②唐繼隋制,把全國劃分為 (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 機構。
③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以及 。
④唐中期后,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后發展到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
4.宋朝
(1)地方行政體制: 、 、 三級行政體制
(2)內容:
改道為 ,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以及行政區劃,形成了路、府、縣三級制
5.元朝
(1)地方行政體制: 、 、 、 、 多級行政體制
(2)內容:
①在地方設置 省,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
②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 行政體制。
6.明清
(1)地方行政體制: 、 、 三級行政體制
(2)內容:
①明朝:
a.廢除行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 、 、 使分割
b.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 、 ,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②清朝:清繼明制, 變為一省長官,又設 掌管數省軍政大權
③明清: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形成 、 、 三級行政體制。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角度 雅典 斯巴達 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國家機構構成 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 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 執政官等高級官員、元老院和公民大會 皇帝(元首)、元老院等
主要機構權力 ⑴ 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 ⑵ 會參與國家日常管理; ⑶ 是主要司法機關 ⑴ 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⑵國王世襲繼承,壟斷軍事統帥權; ⑶ 會議是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⑷ 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 ⑴ 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 ⑵ 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 ⑶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和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 的重要工具
政治體制 政體 政體 政體 政體—— 制
政治制度特征 公民民主,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實行分權 實行分權,具有民主色彩 具有濃厚的寡頭政治特征 君主集權,實行獨裁統治
在古代希臘和羅馬,公民僅是少數, 、 和 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
B.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a.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參與城邦政治活動。所有具備公民資格條件的人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主要體現。
b.主權在民: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各機構內部實行集體負責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除十將軍外,雅典一切官職向各等級公民開放。
c.輪番而治:公民通過抽簽選舉或輪流坐莊等方式擔任公職。陪審法庭、議事會是“輪番而治”的集中體現。
d.崇尚法治:公民之間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運行的基本政治原則。
e.集體領導:集體決策,少數服從多數。議事會、公民大會是其集中體現。
f.權力制約:城邦的全體公民對官吏實行監督和制約,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審法庭等。
C.雅典民主的評價:
①積極:
②局限:
a.民主性質的原始性:僅是一種頗為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b.民主范圍的狹隘性: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的,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奴隸、外僑和婦女等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c.運作方式的隨意性: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1.中古西歐國家的建立
(1)建立:在 的廢墟和 的基礎上建立。
(2)發展: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龐大帝國。他死后,國家陷入分裂,形成了后世西歐三個主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雛形。
(3)特征:①以 為基本特征;②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長期并立,時有沖突。
補充:國王與教會的關系
①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②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
2、法國 制的形成
(1)背景
①歐洲的分裂割據狀態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②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與教會沖突不斷。
(2)三級議會的組成:由教士、貴族、城市代表組成。
(3)三級議會召開的結果: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
(4)意義
①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 階段。
②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3、英國 制的建立
(1)《 》的簽署
A.背景:13世紀初,英王約翰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
B.時間:1215年,強迫國王簽署《大憲章》。
C.《大憲章》的主要內容
①肯定了 ;
②保障 的特權;
③適當照顧 的利益。
(2)議會的召開
A.開始:1265年,英國召開國會,由大貴族、騎士、市民參加。
B.權力加強:1295年后,國王不斷召開議會,議會權力不斷加強。
C.發展完善: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 制時期。
D.作用
①確立了“王在議會”的歷史傳統;②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政策支持,議會要求國王改善統治。
4.西歐君主制度的演變
①中世紀早期: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度,諸侯勢力強大,王權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這一時期西歐政治生活呈現出王權、教會、諸侯三元分立的局面。
②中世紀后期:自治城市的發展,城市市民登上歷史舞臺,在教會與城市的支持下王權地位提升,雖然王權在于諸侯的對比上占據優勢,但是還需要受到城市市民和教會的制約,形成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
③15世紀后:在早期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王權在全國建立起專制統治,教會勢力受到沖擊,民族國家形成,王權壓倒其他勢力建立起專制統治,并為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條件,進入君主專制時期。
④17世紀后: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引起資產階級的不滿,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資產階級力量的增長和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各國出現革命或改革,君主專制被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取代,部分國家保留了君主,形成君主立憲制。
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1.概況:
(1)確立:16—18世紀,近代資產階級通過 和 ,確立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2)代表:英國 制,美國和法國的 最為典型。
2、英國 制的確立
(1)基礎: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2)確立標志:1689年,威廉及其妻子瑪麗接受議會擬定好的《 》
A.主要內容
①法律由 制定,國王無權廢除;
②議會 召開;
③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 和 。
B.意義: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使英國議會主權地位得到強化(國王開始處于“ ”的地位)。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①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 制度。
②國王的權力限于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并批準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以代議制為基礎,以 為核心;
②國王:虛君,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
③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
④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大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內閣(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5)英國代議制民主的發展: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的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①1832年議會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通過議會改革,在議會中取得更多席位;
②1867年和1884年議會改革給予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業工人以選舉權;
③1928年實現公民民主。
3、美國(聯邦) 制的確立
(1)背景
①1775年,在北美的13個英國殖民地發起獨立戰爭。
②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建立。
(2)確立: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 ,規定美國是聯邦共和國。
(3)主要內容
1)聯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擁有憲法明確規定的權力,各州擁有一定的自治權
2)聯邦政府實行
①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
②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
③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
(4)評價與作用
A.評價
①美國憲法首次在一個大國中確立民主共和制度,保持了政治的長期穩定,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為美國內戰埋下隱患;
③民主制度仍不完善,如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印第安人的公民權利等。
B.作用
防止了專制,保障了民主;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
(5)完善
①1865年,南北戰爭后美國廢除奴隸制,黑人隨之獲得公民權;
②1920年,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婦女獲得公民權。
4、法國(議會) 制的確立
(1)法國大革命的歷程
①1789年攻占巴士底監獄
②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但共和制度并不鞏固
③1848年建立第二共和國
④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通過新憲法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①法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行使;
②總統任期七年,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3)結果: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共和制。
5.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
(1)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
(2)歷史局限: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的合法地位;
(3)發展: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
6.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認識
A.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共同點
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立憲制、共和制、選舉制、議會制、多黨制等,這些在當時都是進步的。
在國家政體方面,主要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類型,這些制度避免了少數人專政,保證了多數人參政議政,呈現出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趨勢。
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質:資產階級力圖通過議會把國家的主要權力即立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總統等對行政權的濫用,并通過立法委會資產階級利益,呈現出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趨勢。
B.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積極
政治:否定封建君主專制,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調節、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并穩定統治秩序。
經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世界影響:推動了世界民主化進程
局限
資產階級民主范圍狹隘,降低行政效率,浪費資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中華民國的政治制度
(1)前提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①時間:1912年1月1日
②內容: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采用 為國旗,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
③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 制度在中國的誕生。
(2)法制保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目的:防止 獨裁。
②內容: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 ,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 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民主斗爭——政黨政治
①宋教仁案:1912年8月 成立后,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負責組織責任內閣。這威脅到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3年春, 在上?;疖囌颈淮虤?。
②“二次革命”:由國民黨發動;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很快被鎮壓下去。
(4)結果:鎮壓 后,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5)袁世凱復辟帝制
①過程
a.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以及籌安會,都積極為復辟帝制營造輿論。
b.1915年,袁世凱當上了皇帝。
c.不久,在革命黨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對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②影響: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政治格局混亂不堪。
2.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制度保障——《訓政綱領》
①內容: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 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 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
②認識:所謂“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2)結果
①國民黨規定“訓政”的期限為 年,后來以種種借口一再拖延結束“訓政”的時間。
②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企圖為其獨裁統治披上“    ”的外衣,但最終崩潰。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1.蘇維埃政權
(1)背景
①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
(2)建立
①時間: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 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內容
a.大會制定了 。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b.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
c.大會推選 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3)意義: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2.邊區政府和抗日民主政權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初期的根據地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根據地。
(2)邊區政府
①建立原因: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②制度: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 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3)抗日民主政權
①原因: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
②原則:中國共產黨通過“   ”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
③影響: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 ,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3.解放區行政區
(1)目的: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
(2)概況:東北、華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區先后建立起來;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
(3)意義:為新中國的 奠定了堅實基礎。
4.《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思考:1.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
2.指出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推行民主制度的表現及其意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制度構成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①時間: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
②內容: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③地位:具有臨時憲法性質。
(2)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①時間:    年9月。
②內容: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 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③意義: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起來。
④特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⑤影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
(3)挫折: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
(4)恢復:“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恢復。
(5)完善: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6)地位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確立標志:1949年, 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
(3)發展
時間 建設 意義
1956年 中共中央提出了“長期共存、 ”的八字方針 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 開放后 ①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②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與政策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4.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1)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            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2)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a.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 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b.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c.深刻闡述了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制度體系。
d.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評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 、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2)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3)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5)確保實現“ ”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歷史解釋]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一、商鞅變法
1.背景:春秋戰國, 普及,社會 力發展;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意圖通過變法,富國強兵。
2.內容:秦國廢除井田制,獎勵 ,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 等。
3.意義:打擊了 ,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 霸業奠定了基礎。
知識延伸 商鞅變法與封建制確立的關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 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2.內容
(1)前期:實行俸祿制;推行 、三長制。
(2)后期:遷都 、易 、改 、說 、通 。
3.影響: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知識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根本原因: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
(2)民族交融趨勢的推動。
(3)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
(4)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
概念闡釋 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受田農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還給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至唐天寶年間,根本無法實行土地還授,故逐漸被廢除。
三、王安石變法
1. 背景
(1)北宋中期, 腐敗, 困難,各地 起義不斷,出現了嚴重的 危機。
(2)范仲淹的“ 新政”觸犯了大 大 的利益,僅推行了一年多。
2.內容:針對官僚機構、 制度、 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3.結果: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后被廢止。
概念闡述 慶歷新政
中國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1045年初,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四、張居正改革
1.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2.內容:大力 ,加強 考核;裁減開支,清丈 ,改革 。
3.影響:國家財政 增加, 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 得到暫時緩解。
4.結果:張居正死后,除 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
知識點二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變法
1.背景: 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以 、 等為代表的維新志士,宣傳維新思想。
2.過程:1898年6月開始, 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9月,慈禧太后發動 ,廢除大部分變法措施。
3.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制度;對 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 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觸犯了 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激烈反對,慈禧發動政變,廢除大部分變法措施。
4.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二、清末“新政”
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 危機。
2.內容:改革 、派遣 、 、振興 、獎勵 。
3.評價: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 主義的發展,但新政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三、民國時期的改革: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知識拓展 戊戌變法的性質
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還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知識點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一、過渡時期
1.背景: 新中國剛成立, 。
2.內容: 改革和各項 改革;社會主義 化和 改造。
3.結果:確立了社會主義 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 的社會變革。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標志:毛澤東1956年發表的《 》和中共 。
2.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 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 領導 建設的重要經驗。
3.不足: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改革進程
時間 會議 內容
1978年 中共 全會 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 上來、實行
2012年 中共 大 確定了全面建成 和全面深化 的目標
2013年 中共 全會 提出完善和發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 改革總目標
2017年 中共 大 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 。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
2019年 中共 全會 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的總體目標
2.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1)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沐川县| 正宁县| 铜山县| 武宣县| 奇台县| 抚宁县| 乐安县| 灌阳县| 长武县| 渭南市| 白银市| 通化市| 梁山县| 辉县市| 历史| 曲松县| 元谋县| 铁岭市| 临沭县| 平果县| 青川县| 济宁市| 墨玉县| 客服| 武邑县| 河东区| 泸西县| 郁南县| 沭阳县| 廊坊市| 蓬溪县| 界首市| 探索| 昭通市| 孟连| 榆社县| 珲春市| 漯河市| 永顺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