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影長的四季變化教學設計01.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知道并說出影長四季變化的規律,了解古人根據影長的四季變化,制定了24節氣指導生產生活。2.認識古人測量日影的工具是圭表,并說出圭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科學思維:能根據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高度模擬出影長的四季變化,說出影長四季變化的規律。探究實踐:1.能正確地使用圭表測量影子的長度,模擬出影長的四季變化過程。2.在實驗中準確地收集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分析。態度責任:1.通過復制古人儀器,感受古人的智慧,體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2.了解科學技術可以輔助我們更好地改造生存環境,順應自然規律,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02.重點:分析模擬實驗中得到的數據,說出影長四季變化規律。03.難點:模擬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高度,測量出影長四季變化的數據。04.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玩過踩影子游戲嗎?在什么條件下會產生影子?一天中影長的變化規律是什么?一天中什么時候的影子最難被踩到?此時太陽是一天中最什么樣的位置?(板書:正午影子最短)PPT講解:影長一天的變化(早中畫出來)早上太陽位置低,照射角度低(角度標出來),影子長,正午照射角度最高,影子最短。(傍晚的講出來不畫)。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正午去踩影子,哪個季節影子最短?哪個季節影子最長呢?一天的影子會有規律變化,一年的影子是不是也會有規律地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影長的四季變化》(揭題板書:影長的四季變化)二、認識和使用圭表1.認識圭表記得我們以前用什么來測量過影子的長度嗎?尺子。中國的古人也想到個辦法,并且發明了一種測影工具,是什么呢?請閱讀資料,說一說對它的認識。圭表:古人測量日影的工具,由豎直的表和平放的圭組成,圭上有刻度,是一把尺子。朝南北方向放置,每天正午測量影長。古人是怎想到用圭表來測影子呢?我們來看一下圭表的使用原理。來看一段視頻。古人圭表發現了影子的什么變化呢?出示古人的觀測結果圖。學生說出古人的觀測結果。古人把一年中正午影子最短的那天定為夏至,正午影子最長的那天定為冬至,后來又有了春分和秋分,這樣一年就有了四個季節。2.使用圭表今天我們也要用圭表的模型來測量影子,假設圭表這樣擺放時,表的這一端是南邊,另一端則是北邊,手電筒模擬的是太陽,你能在圭表上照出一個正午的影子嗎?學生演示。這個時候仔細觀察手電筒、表和圭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在同一個平面。現在誰能照出一個5厘米的正午影子嗎?10厘米的正午影子呢?學生演示。大家發現在照出5厘米和10厘米的影子時,手電筒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嗎?5厘米手電筒位置高,10厘米手電筒位置低。所以手電筒的高低會影響什么?影子的長短。三、模擬測量四季影長變化(一)模擬太陽位置我們剛剛從古人的觀測結果知道了四季正午影子的長短是不同的,那四季正午太陽的高度可能是怎樣的?(再次出示古人的影子四季變化圖)。學生回答。假設這個圭表是朝南北方向擺放,你能擺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的大概位置嗎?請兩個學生上來演示。這是他們擺出的太陽高度,其實孩子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回答。真實情況下的太陽高度是怎樣的呢?這里有一組來自北京天文館的數據(PPT配圖: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解釋太陽高度角即仰角),以北京地區的正午太陽為例,看完表格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嗎?所以他們擺法正確嗎?(二)出示模擬操作臺,確定圭表的擺放可是這樣擺放只能表示太陽的大概位置,有什么辦法能準確地量出太陽的高度角來嗎?用量角器。是的,李老師也跟大家想到一塊兒去了,我根據北京的數據,在量角器上標出了不同季節正午太陽的位置。出示實物量角器平臺:假如這是南邊天空和正午的太陽,這是地面,那么中間這一點是哪里呢?北京。圭表要放在哪里才能量出北京地區的影子長度呢?現在誰能上來模擬測量冬季的影長嗎?請學生來擺放圭表,演示測量方法。(三)明確要觀察記錄的內容觀察記錄哪些信息?學生先說,再出示記錄單,畫出影子、照射光線和太陽,記錄影長數據,完成“我的發現”。實驗完成后組長上來統計數據,其他組員把材料收拾好(四)小組實驗1.領材料制作和模擬。2.記錄和收集數據。四、總結四季影長變化的規律現在全班同學的數據都在黑板上,你發現了什么?四季交替,正午時分物體的影長會怎樣有規律地變化?同一地點正午的日影,從夏季到冬季變長,從冬季到夏季變短,影長變化與太陽高度有關。五、拓展與實踐1.除了影長和太陽高度會在四季中發生變化,還有哪些現象會隨四季變化呢?這是北京日出日落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2.實際測量。模擬實驗測量的并不是真實的日影,我們還要進行實際測量。表格上是一年24節氣的日期,希望大家做好長期觀測的記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