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風的成因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課堂模擬實驗,知道冷熱不同的空氣會流動形成風。科學思維:基于“風的成因”模擬實驗的現象,合理推測風的形成。探究實踐:在觀察熱空氣上升現象中,用文字、畫圖的形式記錄并解釋實驗現象。態度責任:體會認真實驗、細致觀察的重要性,形成事實說話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模擬實驗,認識風是由冷熱不同的空氣流動形成的。難點:在已有生活經驗金和知識基礎上,對實驗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學準備】教師:1、教學課件。2、風的成因演示箱、旋轉紙杯、打火機小組:1、風的成因演示箱、打火機、蠟燭、線香、旋轉紙杯。2、活動記錄單【教學過程】一、導入(活動一、轉動風車)1、師:手持風車,在不觸碰小風車的前提下,你有哪些方法讓小風車轉起來呢?請同學上臺來,讓風車轉起來。生:吹一吹、扇子扇、跑起來2、是什么讓它轉起來的?生:制造了風。3、這些方法為什么能形成風?生:施加一個外力,讓空氣流動形成風。師小結:是的,是周圍的空氣,給它施加外力,可以使空氣流動形成風。4、揭題:自然界,是什么力量讓空氣流動形成風 師:沒有外力的作用,是什么讓空氣流動起來形成風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風的成因》。(板書課題:風的成因)二、探索師:(邊演示邊講)如果我們點燃蠟燭加熱紙筒內的空氣,熱空氣會怎么流動呢?生:熱空氣會上升,使塑料袋飄上去。師:筒內的熱空氣上升了,那紙筒內沒有空氣嗎?(引導學生發現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會從下方紙筒缺口處補充。)活動二、設計實驗1、風看得見嗎?怎樣能感受風的存在?生:看見窗簾在動、頭發動、炊煙裊裊鳥師:風是看不見的,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大樹搖晃、國旗飄揚、炊煙飄散感覺風的存在。2、怎樣“看見”風?師:風看不見摸不著,在實驗室內,在教室里,你有辦法看到風嗎?生:我們在實驗室內也可以借助紙條、風車等物品察覺到風的存在。3、借助什么“看見”空氣流動路徑?生:線香、蚊香、艾條4、怎樣“看見”溫度變化?師:老師還準備了一樣可以“看見”溫度變化的感溫變色油墨,它能感知溫度,當溫度高于45℃時,顏色由紅色變成白色,溫度下降后,又變成紅色。5、選擇什么樣的容器進行實驗觀察呢?生:透明。活動三、風的成因模擬實驗1、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以下材料:自制風的成因演示箱、旋轉紙杯、裝好的沙子、打火機、線香、蠟燭、立起的竹簽2、我們先通過視屏來學習一下《風的成因模擬實驗》要怎么操作。播放視頻:《風的成因模擬實驗》3、通過視頻學習你知道實驗要怎么做了么?(請學生說一說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師:(請學生上臺一起,邊講邊出示實驗步驟)重點:1)固定蠟燭:點燃滴蠟油在紙板上,多滴一點。2)蠟燭火焰對準側面風口,置于中央。3)調整蠟燭與竹簽的間距,防燒到竹簽。4)現象靠近側面風口即可,觀察煙霧流動。4、實驗步驟:1)點燃線香,點燃蠟燭,觀察箱內煙流動方向、箱壁溫變油墨變色情況和紙杯的轉動情況。2)點燃蠟燭,放進箱內,觀察煙流動方向、箱壁溫變油墨變色情況和紙杯轉動情況。3)借助線香的煙和紙杯的轉動觀察空氣的流動,借助溫變油墨顏色變化知曉箱內溫度變化。4)試驗結束即吹滅蠟燭,用沙或水熄滅線香。以畫圖或文字記錄你觀察到的現象。5、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師:通過視頻學習你知道怎么做了嗎?想一想,實驗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1)前后對比實驗中,除了蠟燭燃燒和不燃燒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2)蠟燭要固定,不能傾斜或傾倒,以免燒到塑料實驗箱和竹簽。3)實驗過程中,建議關上實驗室的門、窗、風扇等,盡量減少學生走動或大幅度動作。4)實驗前要確認蠟燭的高度與側面風口的高度基本一致。5)用竹簽支撐旋轉紙杯,切忌不可打洞。6、PPT出示:實驗記錄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7、學生匯報實驗現象(生上臺)蠟燭點燃前,演示箱內空氣是(熱空氣/冷空氣)煙霧的方向是,紙杯(旋轉/不旋轉),演示箱感溫變色油墨顏色(改變/不變)是(紅色/白色)。蠟燭點燃后,演示箱內空氣是(熱空氣/冷空氣)煙霧的方向是,紙杯(旋轉/不旋轉),演示箱壁內溫變油墨顏色(改變/不變),是(紅色/白色)。8、實驗分析實驗現象:點燃的蠟燭加熱了演示箱中的空氣,使熱空氣上升,從上方瓶口跑出,吹動上方旋轉紙杯使它轉動。同時周圍的冷空氣從下方側面瓶口補充進來,將側面瓶口處線香的煙霧帶進演示箱中。實驗結論:演示箱中的空氣冷熱不均使空氣流動,形成了風。三、研討你認為大自然的風是如何形成的?當陽光照射地面,溫暖的地面加熱上面的空氣,暖空氣從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開始下降。冷空氣補充到暖空氣上升后留下的空間里。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時候,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而上升,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暖空氣上升后留下的空間里,即形成了風。四、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當熱空氣上升時,空出來的區域(低壓區)將由附近的冷空氣填補,形成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風。五、課堂練習六、課后作業查閱資料,了解海陸風是怎樣形成的?教學反思課堂伊始以讓風車轉動起來為任務,讓學生在體驗中摸索方法達成任務并分析風車轉動的原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尊重學生的想法。通過問題鏈讓學生發現風車轉動的原因是空氣流動形成風。追問:沒有外力作用,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通過“熱氣球”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冷熱不同的空氣會流動。交流實驗設計,從“看見”風、“看見”空氣流動路徑、“看見”溫度變化等方面引導學生實驗選材。再通過實驗視頻播放讓學生初步了解實驗操作,學生上臺操作,邊講邊演示,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等一系列活動。本節課,重點在實驗選材與操作方面進行改善。原教材中用的是紙盒制作演示箱,在搜集材料時,發現少有剛好合適大小的紙盒,原實驗箱只能通過一個面進行觀察。出于觀察方便以及材料易得考慮,嘗試了用透明塑料瓶子,在摸索了550ml、1550ml、4.5L的塑料瓶,因塑料瓶遇熱易變形,最終選擇了4.5L的油瓶做演示箱。側面瓶口的位置在瓶高1/3-1/2較適宜,在瓶壁內層涂上紅色溫變油墨可直觀看到瓶內溫度變化。通過旋轉制備的轉動感受到風,通過線香的煙霧看到空氣的流動路徑。幾點不足:1、出于課堂時間有限考慮,旋轉紙杯、風的成因演示箱都老師課前制作好了,是不是課堂播放制作視頻,學生能親自制作,可能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探究制作中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2、實驗過程中竹簽易被旁邊蠟燭燃燒,導致實驗失敗,可選取不易燃的材料。3、在實驗設計時,是否從如何感受到風、如何看到演示箱內溫度變化、如何“看見”空氣流動路徑,層層遞進進行實驗探究會更利于學生思維的進階培養。4、學生實驗發現展示環節,在黑板上畫出空氣流動路徑更直觀。5、課后拓展:推薦繪本《風是怎樣形成的》等,提倡學生開展開學閱讀,鞏固對風的成因的認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