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設計【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動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并且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它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時甚至改變自己以求適應環境的改變。在第5課的學習中,學生也了解到動物的一些捕食行為,這對本課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奠定了一些基礎。【教學目標】(一)科學觀念:一定區域內的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作食物鏈;動植物所需的能量(養分)在食物鏈上的生物之間依次傳遞著。(二)科學思維:在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型中,理解生物之間食物關系和能量流動的方向,發現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三)探究實踐:能夠通過“模型”的觀察、分析與討論,發現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四)態度責任: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保護一種動植物就是保護很多種動植物。【教學策略】(一)設計思路:在大概念教學的理論支持下,先讓學生就某一區域的生物進行分析,建立生物多樣性和相互聯系的食物初始模型,為后面形成食物網和生態系統做好鋪墊。選取其中的一條有食物關系的生物進行吃與被吃、能量流動的學習活動,充分理解食物鏈中箭頭指向的含義,為建立食物網的最終模型做好準備。(二)教學準備:(含師生)教案、課件、套筒材料、動物圖片貼紙、棉線、鳳尾夾(三)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上課前,李老師邀請大家聽一首歌,一起去我們學校的葡萄架下看看。播放葡萄架下的視頻,配樂《黃鸝鳥和蝸牛》。1.歌曲中唱到的生物有哪些,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預設:食物關系。黃鸝鳥吃蝸牛。那蝸牛吃誰呢?蝸牛吃葡萄,也吃葡萄葉)板書:食物設計意圖:初步感知動植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2.黃鸝鳥和蝸牛為什么要吃食物呢?(猜想一下,如果我們一天不吃東西會怎么樣?)(預設:要長大、要生存、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小結:食物是動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食物為動物提供了能量。板書:能量3.誰為黃鸝鳥提供了能量呢?又是誰為蝸牛提供了能量呢?(蝸牛為黃鸝提供了能量,葡萄為蝸牛提供了能量)小結:能量是從被吃的生物提供給吃它的生物。4.那葡萄的能量從哪里來呢?(預設:人工施肥。)大多數情況下,葡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什么呢?(制造養料。)小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自己制造養料,提供能量。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動植物的生長需要能量,為后面的能量流動打好鋪墊。二、探索一:初建食物關系模型1.還有哪些生物會到葡萄架這里來尋找食物?(預設:學生能說幾個常見的小動物)設計意圖:盡可能多的說出附近的生物,體會身邊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2.除了同學們說的,還可能會有這些動植物生活在附近?請大家快速閱讀資料庫,找出這些生物的食物關系。(預設:學生各自閱讀資料,請一名學生上臺連線,連出生物間的食物關系。)小結:葡萄架附近的生物多種多樣,它們之間相互聯系。設計意圖:在學生對各種生物的特點有所了解后,他們可有所依據地找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初步建立食物模型,意識到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大概念。三、探索二:建立食物鏈模型1.套筒游戲:模擬吃與被吃的關系今天,老師把其中的四種生物變成套筒帶過來了,模擬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怎么模擬呢?你看套筒的開口像什么?(像大嘴巴)它要吃另外一個就把它給套上去。還有4個用線連起來的鳳尾夾。鳳尾夾是用來干什么的?(用鳳尾夾夾住它們的大嘴巴,把它們按照吃與被吃的順序連接起來。)用文字和箭頭→把吃與被吃的關系記錄在表格中,思考→的含義。2.小組匯報先匯報用套筒和鳳尾夾模擬食物關系,它們的食物關系很像一根鏈條,可以形象地稱之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像鏈條狀的食物關系你們是如何記錄這條食物鏈的?請兩個組展示記錄方法。(預設記錄1:小草→蚜蟲→瓢蟲→蜘蛛,它們的食物關系說出來是小 被蚜蟲吃,蚜蟲被瓢蟲吃,瓢蟲被蜘蛛吃預設記錄2:蜘蛛→瓢蟲→蚜蟲→小草,它們的食物關系說出來是蜘蛛吃瓢蟲,瓢蟲吃蚜蟲,蚜蟲吃小草)追問:哪一個表達方式更合理呢?我們已經知道食物的作用就是提供能量,從能量的角度來想一想,哪個記錄中的箭頭更符合能量的流動呢?(預設:第2種方式更合理)追問:蜘蛛吃掉瓢蟲,所以蜘蛛的能量是瓢蟲提供的,可是這個箭頭能表示瓢蟲的能量流向了蜘蛛嗎?(不能)所以能表示瓢蟲是蜘蛛的食物并且為它提供能量嗎?(不能)所以這樣表達合理嗎?(不合理。)那第1種表達合理嗎?為什么?(第一種表達的是前一個被后一個吃掉,前一個生物去了后一個生物的身體里,箭頭代表被吃掉了。)前一個被后一個吃掉,是誰為誰提供能量呢?(是前一個為后一個提供能量,前一個的能量到了后一個的身體里,箭頭代表能量流動的方向。從能量的角度來說它們的關系:小草的能量流到蚜蟲,蚜蟲的能量流到瓢蟲,瓢蟲的能量流到蜘蛛。)小結: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也表示食物被吃掉了,食物被吃才能提供能量給吃它的動物。副板書:箭頭→表示:能量流動、食物被吃3.找出更多食物鏈出示最初的食物模型。我們可以在里面找出更多食物鏈嗎?第1條:葡萄→蚜蟲→瓢蟲→小鳥第2條:落葉→蚯蚓→小鳥4.發現食物鏈的特點小草→蚜蟲→瓢蟲→蜘蛛落葉→蚯蚓→小鳥葡萄→蚜蟲→瓢蟲→小鳥觀察和思考,這三條食物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預設:都是從植物開始)為什么從植物開始?(植物不會吃別的動物,它們可以自己制造養料和能量,它們不會動,只能被吃。)(后面的動物攻擊性越來越強,體形也越來越大)小結:食物鏈都是從綠色植物開始,到較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結束。四、探索三:建立食物網模型1.再次出示最初的食物關系模型。你能把這些生物之間所有的食物鏈都找出來嗎?小組合作,在最初的食物模型中完成食物網。小組匯報(出現兩種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鏈中,畫出多個箭頭)科學家們在處理這種情況時,就把多個箭頭合并成一個箭頭,這樣多條食物鏈就交叉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科學家把這個網叫做“食物網”。板書:食物網,生物之間像“網”一樣的食物關系。2.出示完整的食物網模型。如果食物網中的瓢蟲消失了,食物網會發生什么變化嗎?(預設:蚜蟲會增多,蚜蟲增多后葡萄和小草會減少。瓢蟲消失,青蛙、蜘蛛和小鳥都會減少)小結:在食物網中,一種生物會影響多種生物,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五、拓展應用1.回看歷史在大約60年前,我國錯誤地認為麻雀吃稻谷會降低糧食產量。在1958年的時候,消滅麻雀的熱潮幾乎蔓延到了整個中國,大約消滅了20億只麻雀,可是大量的麻雀死亡并沒有提高我國的糧食產量,反而導致了更嚴重的蟲害。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釋嗎?補充知識:冬天,麻雀以草籽為食。春天養育幼雀期間,大量捕食蟲子和蟲卵。七八月間,幼雀長成、啄食莊稼。秋收以后主要吃農田剩谷和草籽。小結:麻雀現在是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就是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一二級保護動物一樣,是禁止捕殺的。2.思考題最近,葡萄藤上經常出現這種蟲子,患蟲病的葉子越來越多。有什么辦法能從生物角度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