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概覽單元名稱: 生物的特征單元主題: 石板路上長著綠色的青苔;蠶化蛹成蛾,破繭而出,完成生命周期... ...在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我們一起探究吧!單元設計確立依據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學習內容與要求】 5.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描述生物的特征。 5.6生態系統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 ⑨列舉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者作為庇護所的實例 【學業要求】 能比較生物與非生物的特征,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 知道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列舉相關實例。【單元內容】 《生物的特征》以學生的認知經驗為基礎,以生物的特征為研究對象,主要學習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養蠶》一課主要學習動物會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蠶的繁殖方式及養蠶的方法。《動物的家》一課了解常見動物“家”的特點及所在的環境、位置。《生物和非生物》學習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征。本單元通過猜想、驗證,引領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認識生物的特征。【學情分析】 (一)生活經驗基礎 學生生活中處處可見各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對植物的生長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植物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食物和營養、呼吸、繁殖等特征。了解一些動物的“家”依賴大樹完成;能區分大自然中有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植物和動物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長需要時間。學習本單元生物的特征知識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 (二)認知基礎 學生在低年級學習中已經知道植物是生物;也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并說出植物需要水和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本單元的探究活動與生物的特征有關。在低年級段,學生已經認識了周圍常見植物和動物的名稱。中年級段的學生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了解養蠶的知識,同時描述動植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體現了知識的進階。同時本單元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存在的困難 對于生長于周圍環境的常見植物和動物,學生對其生長過程情況有些許了解,但植物和動物種類繁多,生長環境各異,很多動植物是學生未曾見過的,這一部分對學生來說局域限制較明顯。 很多動物依賴植物安“家”的情況很多,但學生較難發現其構成部分。在探究不常見的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時,學生很難通過觀察來了解其特征,此方面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三、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1.知道動物會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知道蠶通過卵繁殖后代。2.能舉例說明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3.能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點。 科學思維: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特點,并能識別生物與非生物。 2.能基于所學知識,獲取信息,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 3. 能運用比較法、排除法等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探究實踐: 1.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調查等方法了解蠶的繁殖方式及養蠶的方法。2.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觀察并描述蠶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從生到死的過程。3.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觀察、查閱資料、交流等方式,了解常見動物“家”的特點及所在的環境、位置。態度責任: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養蠶、動物的“家”等表現出探究興趣。2.能長期耐心地觀察動物的生長變化,總結生物的共同特點,養成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 3.初步感知人與動植物之間、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4.珍愛生命,保護身邊的動植物,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四、單元評價任務: 1.通過觀看視頻,能從蠶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長發育等方面介紹關于養蠶的知識。 2.通過閱讀學習資料、觀看視頻了解并介紹養蠶的方法。 3.通過閱讀學習資料,填寫養蠶記錄表,展示養蠶成果,總結蠶一生的成長變化情況。 4.能夠利用熱對流的原理解釋暖氣片是怎樣使整個房間變熱的,畫出暖氣片的熱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舉例說出生活中的熱對流現象,并所學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5.能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根據實驗方案小組合作有序進行實驗,并能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得出不同顏色物體輻射熱的能力不同;能說出生活中應用熱輻射的例子。第五單元第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養蠶課題目標 科學觀念: 學會喂養蠶,知道蠶的一生生長變化情況。 科學思維; 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獲取信息,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 探究實踐: 1.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調查等方法了解蠶的繁殖方式及養蠶的方法。2.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觀察并描述蠶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從生到死的過程。態度責任: 能長期耐心地觀察動物的生長變化,總結生物的共同特點,養成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一 通過觀看視頻,能從蠶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長發育等方面介紹關于養蠶的知識。 評價任務二 通過閱讀學習資料、觀看視頻了解并介紹養蠶的方法。 評價任務三 通過閱讀學習資料,填寫養蠶記錄表,展示養蠶成果,總結蠶一生的成長變化情況。材料準備 教師準備:蠶絲制品或者蠶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 學生準備:桑葉、毛筆、紙盒。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標準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出示蠶的圖片,引發學生養蠶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關于養蠶,你有哪些疑惑? 依據問題,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養蠶)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想、回答。 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二、了解養蠶的知識 評價任務一 通過觀看視頻,能從蠶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長發育等方面介紹關于養蠶的知識。 1.引導學生從蠶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長發育階段這幾個方面去說。 2.指導學生完成活動單中的評價任務一,并完成自我評價。 1.小組合作探究,匯報交流。 2.概括總結養蠶的知識。 我能從一方面說出養蠶的知識,得一顆科技星☆。 我能從兩方面說出養蠶的知識,得兩顆技星☆☆。 3.我能從三方面說出養蠶的知識,得三顆技星☆☆☆。 引導學生學會從多方面了解養蠶的知識。三、我們來養蠶 評價任務二 通過閱讀學習資料、觀看視頻了解并介紹養蠶的方法。 1.老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 蠶的一生從什么開始? 蠶卵在什么條件下孵化? 播放蟻蠶出殼的錄像。提問蟻蠶出殼后怎么移動到蠶盒里? 蠶的糞便、病蠶怎么處理? 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有哪些方法? 引導學生想到畫像、拍照、錄像、文字記錄等方法,為長期觀察記錄活動做好精神和物質準備。 2.發放養蠶領養證和養蠶資料,做好宣講活動。 引導學生重視養蠶過程。 3.發放并觀察蠶卵。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描述蠶卵。 5.指導學生完成活動單中的評價任務二,并完成自我評價。 小組合作探究,匯報交流。 1.我能根據老師的問題,簡單說出如何養蠶,得一顆科技星☆。 2.我能根據老師的問題,詳細說出如何養蠶,得兩顆技星☆☆。 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養蠶的方法,了解蠶的一生要經歷的生長階段。引導學生把養蠶時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四、交流蠶一生的生長變化情況 評價任務三 通過閱讀學習資料,填寫養蠶記錄表,展示養蠶成果,總結蠶一生的成長變化情況. 1.小組合作探究,匯報交流。 2.小結: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發育。 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單中的評價任務三,并完成自我評價。 學生思考并進行回答。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回答。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進行回答。 1.我能簡單說出蠶一生的生長變化情況,得一顆技星☆。 2.我能準確說出蠶一生的生長變化情況,得兩顆技星☆☆。 引導學生了解蠶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拓展活動 出示絲織品及蠶絲,并提出問題:怎么繅絲呢? 通過視頻了解繅絲方法,并把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中。 了解影響熱傳導快慢的因素,增強課外探究的興趣。檢測評價板書設計 養蠶 卵-幼蟲-蛹-成蟲教學反思 很多孩子因為第一次接觸蠶卵,有的不敢靠近,有的覺得惡心。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但不影響我們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的,對生命的呵護。第五單元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動物的“家”課題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 科學思維; 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感官、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探究一些動物“家”的位置和其“家”的特點。 探究實踐: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動物的“家”表現出強烈的探究興趣。 態度責任: 能意識到動物、植物互相依存的關系;樹立珍愛生命、愛護動物的意識。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一 通過閱讀課本,能夠說出動物把“家”安在大樹的什么位置并說出動物的“家”有什么特點。 評價任務二 通過觀看視頻、圖片,說出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的特點及“家”的位置和特點。材料準備 動物巢穴的相關圖片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標準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有門有窗,有床有墻,家人同住,幸福安康。 學生回答,揭開謎底(家) 師: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動物的“家”(板書課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想、回答。 謎語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二、探究活動 評價任務一 通過閱讀課本,能夠說出動物把“家”安在大樹的什么位置并說出動物的“家”有什么特點。 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說一說大樹上住著哪些小動物。 這些小動物的“家”分別在什么地方。 這些小動物的“家”分別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 小結:大樹上住著的小動物有:喜鵲、松鼠、兔子、蜜蜂。 喜鵲的窩搭在樹杈上,窩建的比較穩固,茂盛的枝葉可以為其提供庇護;松鼠的“家”在高高的樹洞里,冬天躲避嚴寒,夏天躲避風吹日曬;兔子不會爬樹,把“家”安在靠近地面的樹洞里,洞口的草為兔子的家起到遮擋作用;蜜蜂的“家”筑在高高的樹枝上,可以避免一些愛吃蜂蜜的動物的攻擊,保證安全生存。 動物的“家”特點:比較隱蔽、安全。 大樹為它們提供了庇護所,一些動物依賴大樹筑巢。 1.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觀察大樹上住著哪些小動物并記錄。 2.說一說這些動物的“家”分別在什么地方并記錄。 3.討論交流這些小動物的“家”有什么特點并記錄。 1.能夠說出大樹上住著哪些動物,得一顆星。 能夠說出這些動物的“家”在什么位置,得兩顆星。 能用簡潔的語言說出這些動物的“家”的特點,得三顆星。 利用常見的、貼近生活的情景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很多動物在大樹上安“家”,不同動物的“家”所處的位置不同,“家”的形狀、結構也不同,初步感受到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二、探究活動 評價任務二 通過觀看視頻、圖片,說出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的特點及“家”的位置和特點。 通過觀看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的視頻、圖片,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說一說這些動物有什么特點。 小結:織葉蟻比較弱小;鳳頭鸊鷉生活在水中,以魚蝦為食物;啄木鳥是森林醫生,生活在森林里。 這些動物的“家”分別安在什么地方。 小結:織葉蟻居住在被卷起的葉子中;鳳頭鸊鷉的“家”是用水生植物的葉子在水面上建筑而成的;啄木鳥的“家”在樹洞里。 (3)這些動物是如何依賴植物安“家”的?有什么特點? 織葉蟻利用幼蟲吐出的分泌物把葉子粘在一起做窩;鳳頭鸊鷉在湖泊中筑浮巢繁殖后代,這種浮巢能隨同水位上漲而漂起,但不會往巢里滲水,還可以因為濕草發酵產生熱量,有助于鳥蛋的孵化;啄木鳥是森林醫生,在樹上方便取食,啄木鳥的家在樹洞里。 在大自然中,還有一些動物,例如蜂、蝸牛、蜘蛛等把落葉、枯枝、果實等作為過冬的庇護所,獲得食物和溫暖。 學生觀看視頻、圖片,說一說這些動物有什么特點。 分小組進行討論,說一說這些動物巢穴的位置。 小組為單位交流動物巢穴、材料、結構等方面的特點。 1.能說出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的特點,得一顆星。 2.能說出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巢穴的位置,得兩顆星。 3.能說出織葉蟻、鳳頭鸊 、啄木鳥的巢穴、材料、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得三顆星。 讓學生通過視頻、圖片更直觀的看到一些動物的“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動物依靠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三、拓展活動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動物的“家”。 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小動物依賴植物筑巢,請同學們到大自然中了解更多小動物的“家”,下節課我們進行分享交流。 課下查閱資料,繼續搜集有關動物的“家”的資料。 引導學生課后繼續發散思維,了解更多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樹立保護植物、愛護動物的意識。板書設計 動物的“家” 喜鵲 松鼠 兔子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引導學生知道一些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植物為一些動物提供庇護所。學生們對于常見動物的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安家特點沒有深入的研究,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觀察能力很強,所以結合動物的家的視頻、圖片讓學生思考動物的安家特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注意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要有啟發性,使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學會知識,掌握知識。第五單元第3課時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生物與非生物課題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 科學思維; 在老師的引導下,初步學會觀察周圍事物,發現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認識生物的共同特點。 探究實踐: 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對比觀察,識別生物與非生物。 態度責任: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生物與非生物的探究興趣。樹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一 借助圖片,借助圖片,觀察、比較小草與石頭,記錄它們的特點,并在小組內說一說。 評價任務二 借助圖片,小組合作,觀察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記錄它們的特點,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的不同之處,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 評價任務三 在教師引導下,觀察機器人、生石花、鐘乳石,判斷它們是否屬于生物,并說明理由,歸納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點。材料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搜集身邊常見動物、植物的圖片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標準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整理課前搜集到的動物和植物的圖片,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篩選、分類。 師引導: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記錄得也很認真。現在小組代表來說說,你們小組都尋找到了哪些動物和植物。 2.小組交流。 預設:松鼠、蝸牛、蝴蝶、大樹、小草…… 3.引入課題:同學們都找到了很多自己認為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根據物體是否有生命把它們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生物和非生物。(板書課題:生物和非生物)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二、探究活動 評價任務一 借助圖片,觀察、比較小草與石頭,記錄它們的特點,并在小組內說一說。 1.出示小草、石頭圖片。 2.師引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比較小草與石頭,記錄它們的特點,并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組交流。 3.師小結:小草與石頭是兩種不同的物體。除了外形、構造等方面不同外,小草是有生命的,屬于生物;石頭是沒有生命的,屬于非生物。既然我們認識了生物與非生物,那就比較兩組生物與非生物,看看有什么發現吧。 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記錄它們的特點。 石頭與小草的特點記錄單石頭小草1.正確說出1-2條小草、石頭的特點,得一顆星; 2.正確說出3條,小草、石頭的特點,得兩顆星。 通過觀察式的探究活動,初步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簡單的了解。評價任務二 借助圖片,小組合作,觀察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記錄它們的特點,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的不同之處,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小狗和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兩組圖片。 師引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記錄它們的特點,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的不同之處,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 2.小組討論交流。 預設1:生物能繁殖。小狗是狗媽媽生的。玩具狗不能生小狗,是在工廠生產出來的。 預設2:生物需要吃東西,需要補充營養才能長大。小狗需要吃東西,玩具狗不需要。 預設3:生物會慢慢長大,小狗會長成大狗,玩具狗不會長大。 預設4:真花是生物。真花需要水分,也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 預設5:真花會慢慢長大,還會枯萎、死亡。 預設6:塑料花雖然能長時間綻放異彩,不需要澆水,不會枯萎,卻沒有生命力。 師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營養,能夠生長、繁殖后代、呼吸,對刺激有反應等。 評價任務三 在教師引導下,觀察機器人、生石花、鐘乳石,判斷它們是否屬于生物,并說明理由,歸納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點。 1.出示機器人、生石花、鐘乳石圖片。 2.師引導:請同學們觀察機器人、生石花、鐘乳石,判斷它們是否屬于生物,并說明理由,歸納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點。 3.匯報交流。 預設1:機器人不是生物,機器人不會長大,也不會呼吸。它沒有生命,不屬于生物。 預設2:鐘乳石不是生物,是由礦物質積累慢慢變大的。 預設3:生石花能依靠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能制造養分維持自己的生長和繁殖,還能產生種子,因此屬于生物。 4.師小結:生物需要營養,能夠生長,能夠繁殖,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而非生物則不需要營養,不能生長,不能繁殖,不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生觀察圖片,記錄它們的特點。 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的不同之處,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 物體特點記錄單物體小狗玩具狗真花塑料花特點生物的共同特征1.如果你能正確說出小狗與玩具狗、真花與塑料花的不同之處,得一顆星 2. 如果你還能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得兩顆星。 在探究實驗中,通過觀察、交流、分析,得出科學的實驗結論。三、拓展活動 教師: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請同學們課下找一找,做出判斷,并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學生思考并進行回答。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回答。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進行回答。 學生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身邊,增強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檢測評價 1.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像植物、動物這樣的生物一般有( ),能( )、( )、( ),對刺激( )等特征。 2. 找一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板書設計 18 生物與非生物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學生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課前搜集了豐富的資料,課堂上認真觀察圖片,能比較完整地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能正確區分生活中的生物與非生物。在拓展活動中,有的學生提到了細菌、病毒這類微生物,知識面非常廣泛。單元知識體系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