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鐘尋親記》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第1課《原子鐘尋親記》是本單元的總領課,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計時工具的發展歷史。學生在對計時工具的資料收集整理后,經分析發現計時工具的意義與特點。這將為后續日晷、水鐘和擺鐘的學習做好鋪墊。這種鋪墊作用體現在知道不同計時工具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原理與局限等方面,學生將對技術發展與進化的本質產生初步的認知。而在了解科技史的過程中,會涉及一些典型的事跡與故事,旨在引發學生對發明家與工程師的敬慕之情,加深學生對科技改變世界的理解,激發他們對科學發明的熱情。學習目標 (1)了解人類計時工具的發明和發展歷史,認識有代表性的計時工具的結構、功能、優缺點及工作原因等。 (2)收集計時工具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比較與分類,培養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認識某種計時工具的優缺點過程中,培養反思的意識與習慣,提高反思評價能力。 (3)激發研究計時工具的興趣。 (4)了解并認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需求,知道人類的需求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有關計時工具發展歷史的文字、圖片資料、課件,計時工具比較分析記錄單。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新課導入 師:請問你早上幾點來上學? 生:八點 師:你怎么知道你出發的時間就是八點呢? 生:看我家墻上的表呀! 師: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鐘表看時間,那生活在遠古時期的祖先又是怎樣測量時間的呢?最早的計時工具又是什么呢? 生:他們可以看太陽的位置來判斷時間。 師: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以及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我們當今世界上精密度最高計時儀器叫原子鐘,他的親戚們都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原子鐘尋親記》。 1.傾聽并思考。 3.思考并討論。 通過談話導入,創設簡單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新課。二、教學過程 活動一:了解計時工具家族 師:從古至今,人類發明了很多測定時間的工具。收集資料,了解下面的這些計時工具。觀察視頻想一想他們分別是怎樣計時的? (出示計時工具圖片) 師:課前已經讓同學們小組合作搜集了這些計時工具的資料,現在我們現在來開一個計時工具展會吧,各小組分別介紹一下你們自己調查的計時工具的資料。 (學生分享交流) 1、日晷 生:日晷的工作原理是 太陽東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體的影子也會隨著移動。在古代人們通過對這個自然現象的觀察,學會了計算時間,發現了日晷。 師:你們在查找資料時有沒有發現日晷的優缺點? 生:發現了,它的優點是不需要太復雜的工藝,在當時的時代是很先進準確的計時工具。缺點是攜帶非常不方便,日晷的精確值是一刻鐘,也就是現在的15分鐘。 2、水鐘 生:我們組查找的是水鐘的資料,它的工作原理是等時性原理。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即泄水型水鐘,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其用多少時間將水裝滿,即受水型水鐘。中國的水鐘,最先是泄水型,后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并用或兩者合一。水鐘的優點是相較于日晷實現了夜間、陰雨天計時,方便移動。 缺點有以下幾點: (1)天寒地凍時,會因水結冰而不能運轉; (2)壺容量有限,需要不斷加水; (3)水的流速與壓力有關,“滿則速,淺則遲”,增加了計時誤差。另外,水的清潔程度也影響流速。 3、蠟燭 我們主要找到了蠟燭的有關信息,蠟燭的工作原理是根據蠟燭燃燒的長度來計時。缺點是易斷易滅,測量不精確。 4、沙漏 生:我們還找到了沙漏的計時原理,沙漏是根據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沙量來計時的。 5、擺鐘 生:我們組查到的是擺鐘的信息, 在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鐘。一般來說,擺的重量是確定的,調節擺的引用長度即可調整擺的振動周期。但它的缺點是擺鐘對外界的震動和撞擊很敏感,因而對安裝的環境很高,鐘擺的精確值是1秒。 6、石英表 世界上第一個石英表是瑞士在1967年7月制成的。石英表就是以電池為能源,以石英振蕩器為時間基準,以集成電路為核心通過指針或數字來顯示時間的結構。走時十分準確。不過石英表的使用壽命比較短,當電池電量耗盡就要更換電池,否則,嚴重影響走時精度,石英表的精確值是1秒。 7、秒表 秒表是 Louis Moinet在1816年發明的,秒表實際就是計數器,通過記錄脈沖的個數不計量時間,秒表的精確值是0.01秒。 師:那么原子鐘又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來看一看它的介紹。(播放視頻:原子鐘)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人們平時所用的鐘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鐘的誤差。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才誤差1秒。原子鐘是現在最為精確的計時儀器。 活動二:處理信息,比較與分類計時工具。 師:同學們介紹的真的很詳細。找到了這么多的計時工具,你們能給他們分分類嗎 如何分類?分類的標準又是什么 生1:根據時代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古代和現代。 師:哪些計時工具屬于現代,哪些屬于古代呢? 生:日晷、漏壺、蠟燭屬于古代,而鐘擺、石英表、秒表屬于現代。 師: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嗎? 生:按動力劃分,可以分為機械、電力和其他,擺鐘、石英表屬于機械,電子表屬于電子,日晷、水鐘和沙漏屬于其他。 師:其實我們還可以按照指示方式來分類,石英表和電子表屬于顯示時間的,擺鐘、日晷、水鐘和沙漏屬于顯示時間間隔的。 師:比一比各種計時工具的最小精確值和工作特點,我們能發現什么 (師生總結) 這些工具的精確值變得越來越小,測量出的時間越來越精確,人類的需求讓科技進步越來越快,而這些成就都是科學家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才得以實現,所以我們也應該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學習。 活動一:了解計時工具家族 1.學生傾聽并思考。 2.學生分組討論。 3.小組匯報,集體討論。 活動二:處理信息,比較與分類計時工具。 1.學生觀察并填表格。 2.學生匯報交流。 3.師生合作得出結論。 本活動意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課前調查,同時讓他們自己挖掘本節課的知識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本活動意在結合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們發現計時工具的發展進步。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從而進一步讓學生熱愛科學探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