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法治社會學案【學習目標】(一)學習目標1.描述與分類:明確法治社會的內涵和要求。2.解釋與論證:理解法治社會的意義。3.預測與選擇:明確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要求。4.辨析與評價:建設法治社會的目的不是全民守法。【核心素養】(一)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2.科學精神:掌握法治社會的內在本質和衡量標準。3.法治意識:通過學習依法治國培養法治意識。4.公共參與:從自身做起,參與法治社會建設【學習重難點】(一)學習重難點1.重點:了解法治社會的概念、內涵。2.難點:理解建設法治社會的措施和意義。【預習新知】(一)法治社會的內涵議題一| 法治社會的內涵老李孩子眼睛受到了傷害,導致視力嚴重下降。他不走司法程序,一味地想“私了”,沒有什么依據地提出36萬元的賠償。教育局建議走司法程序更在理。向學校索賠,不走司法程序,就是學校想賠償,這錢都沒法出。沒有依據的支出,是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如果走司法程序,學校憑判決書進行理賠,才合理合法。解決問題,不能只想怎么做對自己“有利”,還必須想到怎么做自己才“有理”。“ 有理”才應該“有利”。無理也想不擇手段地獲利,那就是無理取鬧。不走正規渠道,信私不信公,信訪不信法,首先提出巨額賠償,當得不到滿足時便走上訪之路,當上訪也無濟于事之時,便以“一死了之”相威脅,制造輿情博得人們同情。把一件普通的民事糾紛,弄得沸沸揚揚。整個過程,酷似“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校鬧套路。[探究任務]1.(辨析與評價·法治意識)老李的維權做法錯在哪?提示:法律沒有得到信仰和遵從,糾紛無法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無法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2.(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建設法治社會有何意義?提示: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實現人人友善、平等、自由和有尊嚴的和諧社會。1.內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2.原因(1)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3.內容信法 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守法 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用法 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辨一辨] 有人認為,法治社會就是全社會信仰法律。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提示:除了信仰法律,還應遵守法律、運用法律。1.全社會信仰法治的條件(1)立良法。良法必須緊扣本國實際,否則立法就是無本之木。(2)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靈魂,也是培育國人法律信仰的關鍵。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墻上蘆葦。(3)嚴執法。嚴格執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證,不僅事關政府的光輝形象,而且關乎民眾法律信仰的形成。(4)重守法。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普法教育,讓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礎上守法。2.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1)“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必須認識到,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社會,無法外之地,無法外之人,無法外之權,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無論是維護權益,還是表達訴求,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制裁。只有遵循法治理念,捍衛法律尊嚴,維護法律權威,為全社會立“明規則”、破“潛規則”,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更有力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人民的內心里。”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這句警言,詮釋了“使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的道理。人民權利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我們要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擔當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讓遵法守紀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共筑法治中國的精神大廈。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1)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法治與民主具有天然的聯系,法治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建設法治政府可以調和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沖突,從體制、機制、程序上規范民主、發展民主、保障民主,實現民主政治。(2)有利于促進法制完備。法制完備首先是形式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的類別齊全、規范系統、內在統一;其次是實質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需求。(3)有利于嚴格公正司法。司法人員自覺用公正理念指導司法工作,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樹立司法權威,發揚司法民主,實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4)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法治作為文明的制度形態和秩序形態,不僅是文明豐富內涵的集中體現,也是文明成果的顯著標志。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建設法治政府,就是建設文明社會。(一)建設法治社會議題二| 建設法治社會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提出“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2020年5月12日,雙鴨山市司法局舉行了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揭牌儀式。今后,市司法局將不斷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積極與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接,加強多元調解APP學習運用;進一步完善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糾紛化解工作平臺,形成網上網下、銜接聯動、全面覆蓋、快速辦理的非訴訟糾紛解決綜合平臺。[探究任務]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有何意義?提示: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2.(預測與選擇·公共參與)如何提高非訴訟糾紛得以更好解決?提示: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1.過程: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2.要求(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①原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②要求: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①主客體: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多規范: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①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②落實: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①法治: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②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辨一辨] 有人認為,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加強普法活動。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提示:①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建設法治社會,還需要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3.意義(1)法律: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2)秩序: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3)利益: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1.社會治理(1)“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變化,而且蘊含著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深刻變革。(2)社會治理是指社會治理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2.法律援助(1)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3.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其中,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的基礎,三者共同構成全面依法治國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就不完整,總目標就無法實現。(2)建設法治國家是基本治國方略,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我國的普法活動(1)普法是普及法律常識的簡稱,普法的對象是國家居民,普及的法律常識是居民必須要理解的法律。這種法通常是法律中最簡便的一種。(2)“五五”普法規劃將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人群確定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并規定針對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易錯提示】(一)易錯提示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相互獨立,互不干擾。答案:×解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獨立。2.法治國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答案:×解析: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3.建設法治社會,就能夠防止社會矛盾出現,促進公平正義。答案:×解析: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4.訴訟,是解決各種沖突和糾紛的唯一途徑。答案:×解析:糾紛發生后,人們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訴訟不是唯一途徑。5.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服務體系,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學習國外的一切經驗和做法,遵循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律。答案:×解析: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服務體系,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學習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做法,遵循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律。【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議題導引__■材料一材料二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服務平臺功能有效發揮,服務網絡設施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人民群眾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全面覆蓋、服務機制更加健全、服務供給優質高效、服務保障堅實有力,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法律服務的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公信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共享公共法律服務成果基本實現。[探究] (1)結合材料一說明法治社會的內涵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怎樣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是什么?提示:(1)法治社會意味著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法治社會意味著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法治社會意味著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治社會意味著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2)措施:①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③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重點突破__■1.法治社會的內涵(1)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并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并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并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2.法治社會的特點(1)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2)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3)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1)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法治與民主具有天然的聯系,法治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建設法治政府可以調和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沖突,從體制、機制、程序上規范民主、發展民主、保障民主,實現民主政治。(2)有利于促進法制完備。法制完備首先是形式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的類別齊全、規范系統、內在統一;其次是實質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需求。(3)有利于嚴格公正司法。司法人員自覺用公正理念指導司法工作,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樹立司法權威,發揚司法民主,實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4)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法治作為文明的制度形態和秩序形態,不僅是文明豐富內涵的集中體現,也是文明成果的顯著標志。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建設法治政府,就是建設文明社會。4.全面認識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是指民間社會或市民社會的成員權利和權利行使法治化,以及私人領域事務治理和社會成員參與公共事務活動的規則化、法治化的社會狀態。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比較,法治社會有如下特征:(1)法治社會中的“法”既包括國家的法律制度,還包括社會道德、自治組織制定的規則和自我約定的契約等等。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國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黨內法規。(2)法治社會的治理形式主要表現為自我治理,自治組織是常見的治理組織形式,公權力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屬于非常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治理形式是對他治理、自我治理和受他治理的綜合,公權力組織是治理和被治理的組織形式。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任務和目的之一在于對社會的有效治理,但在治理過程中為避免公權力的濫用,公權力及其組織必須自我治理,同時要接受其他公權力和其他組織的監督和制約。(3)理想的法治社會應該是社會大眾有強烈的主人意識、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自覺自愿參與社會自治組織、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夠依“法”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同時對公權力有強大的制衡力。理想的法治社會必定是社會自我治理和公權力對社會有限治理的結果。5.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其中,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建設的基礎。三者共同構成全面依法治國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就不完整,總目標就無法實現。(2)建設法治國家是基本治國方略,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6.和解、調解、仲裁、訴訟(1)和解是爭議各方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或者一方讓步,以解決雙方的爭執的活動,亦稱和息。和解是當事人之間自愿協商,達成協議,沒有第三者參加。(2)調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眾或者群眾組織,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3)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根據爭議發生前或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關進行裁決并解決糾紛的方式。仲裁具有“準司法”性質,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4)訴訟是指當事人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處理。這是解決糾紛的最常見方式。糾紛經人民法院審理并作出判決后,當事人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調解書必須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7.法律援助、司法救助(1)法律援助,是指為了保證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護,完善社會法律保障制度,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減免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制度。當事人因經濟困難,符合受援條件,可以向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獲得免費的律師服務。(2)司法救助,又稱訴訟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減輕或者免除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的負擔。司法救助是保證其能夠正常參加訴訟,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8.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1)行政裁決是指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特定的民事糾紛(爭議)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2)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3)行政訴訟,是法院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請求,通過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方式,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9.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關系人民調解 行政調解 司法調解區 別 主體 不同 人民調解委員會 行政部門 人民法院內容 不同 主要調解民間糾紛 主要調解具有行政管理隸屬關系人的糾紛 主要調解訴訟過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賠償案件、刑事自訴案件和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及執行和解案件等性質 不同 非訴訟活動 訴訟外調解 一種訴訟活動聯系 都是解決糾紛當事人的紛爭的一種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過說服教育、宣傳法律政策,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和解協議,消除紛爭;適用的原則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則”“合法原則”“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原則”【鞏固訓練】(一)鞏固訓練1.某地將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專項治理結合起來,完善人民調解、仲裁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規范建設,支持社會組織承擔社會微型治理的公益作用。上述舉措的積極效應是( )①健全司法體系,促進依法治村②提高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③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④改變基層自治主體,提高基層自治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法治社會是法的統治,人依法而為,任何個人和組織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無人處于法之外,無人居于法之上。這表明在法治社會( )①法律體系高度完備②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③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④社會糾紛得到徹底解決,公平正義完全實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青島,這座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城市,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一種核心競爭力。為適應改革和發展要求,在市場化、法治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要求把市場化、法治化滲透到血液中去,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要讓法治成為城市治理的新常態②法治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③實施法治應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④市場化和法治化是城市發展的制度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楓橋經驗”作為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新時代,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推動農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這種社會治理體系( )①需要基層組織依靠自己的力量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②表明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中,德治比法治更加重要③完善了基層治理法律體系,提升了法治化治理水平④遵循基層社會治理一般規律,創新了鄉村治理模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春節期間,張某違反本市全面禁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在家門口燃放煙花,被所在地的派出所處以200元罰款。這表明( )①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②應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③無論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法規的要求都應得到普遍遵守④要健全日常學法制度,創新學法形式,拓寬學法渠道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6.2023年5月是全國第三個“民法典宣傳月”。宜城市司法局制作民法典MV《普法赤子心》;旌德縣里仁村結合普法積分制工作,在村里開起了全縣第一家民法典超市……這些舉措意在( )①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法治觀念②提高道德宣傳教育感染力和實效性③營造濃厚法治氛圍,建設法治社會④推動形成體例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列屬于建設法治社會的措施的是( )①不斷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準挑選援助對象,縮小援助范圍③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④強化道德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某小區在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小區居民因部分改造問題與施工單位發生糾紛,雙方僵持不下,影響了小區的正常生活秩序,社區多次調解都未成功。按照法治社會的要求,這些居民應( )①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②通過一切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③通過和解、調解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④對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近年來,長春市積極開展“律師進小區服務在基層”活動,引導律師積極參與“幸福小區”創建,全力打通公共法律服務基層“最后一百米”。廣大律師積極將法律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滿足社區居民的法律需求。這一舉措( )①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增強法治獲得感②創新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形式,補齊法律服務短板③有利于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法治社會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加快法治社會建設縱深推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近年來,某地圍繞村事民議、村務民定、村權民管,深化“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推動社區大小事、急難事由群眾談、群眾議;組織法律知識宣傳等活動,向村民送法、講法、析法,引導黨員干部學法、懂法、用法;有針對性地制定村規民約等行為準則,開展“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激發村民的創先爭優意識。該地做法()①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保障村民管理國家事務②豐富村民自治的實踐形式,能調動村民自治的積極性③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辦事依法、村民遇事找法④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了村民的科學文化素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該舉措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提高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②③符合題意。該舉措沒有涉及“健全司法體系”,①不符合題意。該舉措并沒有“改變基層自治主體”,④不符合題意。2.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在法治社會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領域依法運行,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②③符合題意。法治社會“人依法而為”,強調人與法律的關系,①不符合現實,排除。法治社會中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④錯誤。3.答案:A解析:為適應改革和發展要求,青島在市場化、法治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要求把市場化、法治化滲透到血液中去,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啟示我們實施法治應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要讓法治成為城市治理的新常態,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一種核心競爭力,①③符合題意。治國理政離不開法律保駕護航,法律是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錯誤。市場化和法治化有利于讓城市行穩致遠,但不是城市發展的制度前提,④錯誤。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材料強調的是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這種社會治理體系遵循基層社會治理一般規律,創新了鄉村治理模式,同時需要基層組織依靠自己的力量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①④符合題意;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中,德治為先導,法治為保障,德治和法治都很重要,②錯誤;材料中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治理模式的創新,并沒有體現完善基層治理法律體系,③錯誤。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建設法治社會。材料沒有涉及創新學法形式和拓寬學法渠道,也沒有涉及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②④不符合題意。張某因違反規定受到處罰,說明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無論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法規的要求都應得到普遍遵守,①③正確。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法治社會建設。在全國“民法典宣傳月”,各地采取不同的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這些舉措意在通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法治觀念,營造濃厚法治氛圍,建設法治社會,①③正確;材料強調法治宣傳教育,而不是道德宣傳教育,②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④錯誤。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需要不斷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①③正確;法律援助對象是法定的,不可精準挑選,也不可縮小援助范圍,②錯誤;應該是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④錯誤。8.答案:C解析:①③:建設法治社會要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①③符合題意。②: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通過合法手段維權,②錯誤。④:對法律發白內心地認可和接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④。故本題選C。9.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建設法治社會。該市積極開展“律師進小區服務在基層”活動,引導律師積極參與“幸福小區”創建,積極將法律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該舉措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有利于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法治社會,①③正確;材料不涉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形式創新,②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法治建設,沒有涉及公民道德建設,④排除。10.答案:C解析:圍繞村事民議、村務民定、村權民管,深化“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推動社區大小事、急難事由群眾談、群眾議,豐富村民自治的實踐形式,調動村民參與基層事務管理的積極性,②正確;組織法律知識宣傳等活動,向村民送法、講法、析法,引導黨員干部學法、懂法、用法,這加強了普法宣傳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辦事依法、村民遇事找法,③正確;村民不能直接管理國家事務,①錯誤;材料強調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非科學文化素養,④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