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學習目標】1.闡述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的內涵,會用數學方法討論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的過程。(科學思維、科學探究)2.闡明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生命觀念、科學思維)3.通過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理解耐藥菌的出現是可遺傳變異的結果,耐藥菌比例的增大是抗生素選擇的結果。(科學思維、社會責任)4.明確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第1課時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及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自主預習】一、種群和種群基因庫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 同種 生物 全部個體 的集合。 2.種群基因庫:一個種群中 全部 個體所含有的 全部 基因。 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 全部等位基因數 的比值。 4.基因型頻率:某特定基因型的個體在全部個體中所占的比值。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及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1)可遺傳變異來源于突變(包括 基因突變 和 染色體變異 )和 基因重組 。 (2)可遺傳變異的形成、特點和作用形成:a. 基因突變 產生新的等位基因;b.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 基因型 。 特點:隨機的、 不定向的 。 作用:提供生物進化的 原材料 ,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 方向 。 (3)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是由 生存環境 決定的。 2.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原因: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 不斷提高 ;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 下降 。 (2)結果: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 種群的基因頻率 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三、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實驗目的: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2.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 耐藥性 。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 耐藥菌 有可能存活下來。 3.實驗步驟分組、編 號、做標記 用記號筆在培養皿的 底部 畫2條 相互垂直 的直線,將培養皿分為4個區域,分別標記為①~④ 接種 對照組:取少量細菌的培養液,用 無菌的涂布器 (或無菌棉簽)均勻地涂抹在 培養基平板上 自變量 控制 實驗組:用無菌的鑷子先夾取1張 不含抗生素 的紙片放在?、偬枀^域 的中央,再分別夾取1張抗生素紙片放在?、趡④號區域 的中央,蓋上皿蓋 培養 將培養皿倒置于37 ℃的恒溫箱中培養12~16 h因變量 觀測 觀察培養基上紙片附近是否出現 抑菌圈 。如果有,測量和記錄每個實驗組中 抑菌圈 的直徑,并取平均值 重復實驗 從 抑菌圈邊緣 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已滅菌的 液體培養基 中培養,重復步驟2~5。如此重復幾代,記錄每一代培養物抑菌圈的直徑 【合作探究】任務1 探究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活動1 閱讀課本P110~111,用數學方法理解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某樺尺蛾種群中,黑色體色的基因為S,淺色體色的基因為s,抽樣調查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SS、Ss、ss的個體數分別為10、20、70個。假設該樺尺蛾種群數量非常大,所有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產生后代,沒有遷入和遷出,不同體色的個體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均等的,S和s基因都不產生突變。1.哪些因素會導致種群的基因庫發生改變 提示 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自然選擇,種群個體的遷入、遷出等都會使種群的基因庫發生改變。2.該種群中S、s基因的頻率各是多少 子一代基因型頻率是多少 提示 S基因的頻率=×100%=20%,s基因的頻率=×100%=80%。子一代基因型頻率:SS占20%×20%=4%,Ss占2×20%×80%=32%,ss占80%×80%=64%。3.子一代種群的基因頻率各是多少 提示 子一代種群中,S基因的頻率為4%+(1/2)×32%=20%,s基因的頻率為1-20%=80%。4.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種群的基因頻率會與子一代一樣嗎 請完成下表:親代基因型的比值 SS(10%) Ss(20%) ss(70%)配子的比值 S(10%) S(10%) s(10%) s(70%)子一代基因型頻率 SS(4%) Ss(32%) ss(64%)子一代基因頻率 S(20%) s(80%)子二代基因型頻率 SS( ) Ss( ) ss( ) 子二代基因頻率 S( ) s( ) 提示 4% 32% 64% 20% 80% 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種群的基因頻率與子一代一樣。認知生成比較項目 含義 變化后與進化的關系基因型頻率 ×100% 生物不一定進化基因頻率 ×100% 生物進化(續表)比較項目 含義 變化后與進化的關系基因庫 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可導致生物進化,它的變化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例1 樺尺蛾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將某樺尺蛾種群分成兩組,分別遷移到甲、乙兩個區域中,甲地是煤炭工業重鎮,乙地是閉塞的山區,數年后抽樣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區域 SS/% Ss/% ss/%甲 80 18 2乙 2 8 90A.甲地S基因的頻率為89%,乙地S基因的頻率為6%B.甲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變為S基因,故S基因的頻率升高C.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D.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答案】 B【解析】 由題表數據可知,甲地種群內S基因的頻率=(80×2+18)/(80×2+18×2+2×2)×100%=89%,s基因的頻率=1-89%=11%;而乙地種群內S基因的頻率=(2×2+8)/(2×2+8×2+90×2)×100%=6%,s基因的頻率=1-6%=94%,A正確。甲地種群內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頻率較高,而乙地種群內控制淺色的s基因的頻率較高,這些不同與這兩個種群的生活環境有關,甲地種群生活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而乙地種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環境中,B不正確,C、D正確。對點練1 (不定項)下列關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頻率是指某個基因型在某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B.基因頻率越大,突變率越高C.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會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D.自然選擇會使原來同一種群的基因頻率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答案】 AB【解析】 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A錯誤;基因頻率越大,突變的個體數越多,而突變率一般是不變的,B錯誤;由于存在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等因素,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的,C正確;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D正確。活動2 閱讀課本P112~114,理解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上圖中樺尺蛾發生了什么變化 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在樹干變黑的環境下,淺色樺尺蛾易被天敵發現和捕食,基因型為ss的個體越來越少,基因型為SS和Ss的個體越來越多,決定黑色性狀的S基因頻率越來越高,決定淺色性狀的s基因頻率越來越低。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環境發生了改變。2.對樺尺蛾種群來說,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 ,因為天敵看到的是性狀,而不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提示 表型3.所有的變異都能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嗎 為什么 提示 不是。只有可遺傳的變異才能影響種群基因的組成,才能改變基因頻率。4.樺尺蛾種群中發生的可遺傳變異有 (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 。 提示 突變 基因重組5.突變具有低頻性,它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嗎 為什么 提示 能。雖然突變的頻率低,但一個種群往往由許多個體組成,而每個個體的細胞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所以在種群中每一代都會產生大量突變。6.有人認為“發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不能傳遞給后代,因此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這種說法 (填“正確”或“不正確”),因為 。 提示 不正確 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傳遞給后代,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7.生物進化的實質是什么 如何判斷一個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 提示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判斷的依據是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生改變。例2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前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以灰色為主。工業革命污染后,當地樺尺蛾體色幾乎全為黑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工業革命污染導致樺尺蛾種群出現黑色變異B.樺尺蛾種群的全部基因型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C.不同體色樺尺蛾的同時存在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D.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的唯一因素,自然選擇的方向有可能發生改變 【答案】 D【解析】 變異是不定向的,黑色變異本來就存在,環境起了選擇的作用,使得黑色個體數量增多,A錯誤;樺尺蛾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灰色樺尺蛾與黑色樺尺蛾為同一物種,不能體現物種的多樣性,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自然選擇通過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使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自然選擇不是進化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適應性進化的唯一因素,若環境發生了改變,則自然選擇的方向有可能發生改變,D正確。對點練2 (2023·臺州統考)某種昆蟲的翅長由多對等位基因控制,該種昆蟲的一個種群從大陸遷移到某海島上,經調查其翅長和個體數的關系如圖甲所示,若干年后翅長與個體數的關系如圖乙所示。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海島環境最初適合中等翅長昆蟲生存B.控制該種昆蟲翅長的全部等位基因組成一個基因庫C.突變和基因重組使昆蟲種群產生定向變異D.自然選擇導致該昆蟲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答案】 D【解析】 分析圖甲,該昆蟲由大陸遷移到海島上時,中等翅長的個體最多,說明大陸環境適合中等翅長昆蟲生存,而不能說明海島環境最初適合中等翅長昆蟲生存,A錯誤;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這個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可以使種群產生變異,但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D正確。任務2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活動3 閱讀課本P115,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 抗生素紙片周圍的抑菌圈的直徑為什么會逐代變小 提示 一定濃度的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在抑菌圈邊緣的抗生素濃度較低,可能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因此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因為經過抗生素的持續多代篩選,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越來越弱,抑菌圈的直徑越來越小。2.在本實驗的培養條件下,耐藥菌所產生的變異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提示 有利的,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和不定向性,突變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生物所處的環境條件,在本實驗的環境條件下,耐藥性細菌的存活率高,故為有利變異。有利于細菌的變異對人類是有害的,面對不同的主體,應辯證地看待變異的有利有害性。3.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時覺得去醫院很麻煩,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養殖者將抗生素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你認為這些做法會有什么后果 提示 濫用抗生素會使病菌的抗藥基因不斷積累,抗藥性不斷增強,導致抗生素失效。另外,濫用抗生素,會大量殺死體內正常細菌,造成體內菌群失調。例3 (2023·廣西聯考)國家多次下達“抗生素使用限令”,其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殺死部分細菌的同時也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致使現在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有效的藥物越來越少,如再不采取行動,終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細菌一般只能發生基因突變,偶爾也可能發生基因重組C.濫用抗生素是對細菌的有利基因進行選擇,且決定了新基因的產生D.濫用抗生素可使細菌耐藥基因頻率提高,使細菌朝耐藥性逐漸增強的方向進化 【答案】 C【解析】 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是抗生素發揮選擇作用的結果,A正確;細菌屬于原核生物,其變異方式一般只有基因突變,其不含染色體,所以沒有染色體變異,偶爾可以發生基因重組,如肺炎鏈球菌R型菌向S型菌的轉化,B正確;抗生素對細菌變異進行選擇,但不決定新基因的產生,C不正確;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選擇導致細菌耐藥基因頻率提高,最終細菌朝耐藥性增強的方向進化,D正確。對點練3 (2023·湖南聯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及其他環境因素可能使細菌增強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產生更多的“超級細菌”。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微生物耐藥性增強趨勢,預計到2050年,每年與微生物耐藥性相關聯的死亡人數將上升至1000萬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耐藥性是濫用抗生素誘發基因突變所致B.即使使用新品種抗生素,也無法影響“超級細菌”的進化C.細菌耐藥性的增強僅與濫用抗生素有關D.耐藥性基因頻率的改變會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 【答案】 D【解析】 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抗生素只是起到選擇作用,A錯誤;使用新品種抗生素可能會殺死部分“超級細菌”,進而影響“超級細菌”的進化,B錯誤;氣候變化及其他環境因素可能增強細菌的耐藥性,C錯誤;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會導致生物進化,D正確。【隨堂檢測】課堂小結 課堂小測判斷正誤。 (1)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數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 (×) (2)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前提條件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變化。 (×) (3)從根本上講,沒有突變,就沒有生物的進化。 (√) (4)突變具有低頻性,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