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愚公移山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知識與能力 1.了解寓言的特點,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結合注釋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寓意,學會探究質疑。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2.加強誦讀訓練,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古代勞動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培養堅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寓意,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一、作者簡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時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的研究,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舊說該書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晉人偽托。《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二、故事背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大自然的種種挑戰,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這種情況的體現。三、文體常識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點:(1)篇幅大多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而富有表現力。(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遠喻近,使深奧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得以體現。(3)故事的虛構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4)常用擬人、比喻、夸張、象征等修辭手法。四、詞匯積累1. 字音迂(yū) 汝(rǔ) 厝(cuò) 叩(kòu) 雍(yōng) 懲(chéng) 太行(háng) 萬仞(rèn)冀(jì)州 荷(hè)擔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始齔(chèn) 智叟(sǒu) 窮 匱(kuì) 山之塞(sè) 亡(wú)以應2.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3)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3.古今異義(1)河陽之北 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2)達于漢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3)懲山北之塞 古義:苦于 今義:處罰(4)無隴斷焉 古義:山岡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5)雖我之死: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6)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指草木 今義: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4.一詞多義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且:(1)年且九十(將近) (2)且焉置土石(況且)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2)止漏尻尾(只)苦:(1)何苦而不平(愁苦,這里指擔心) (2)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誠:(1)帝感其誠(誠心) (2)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真正、確實)焉:(1)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2)始一反焉(語氣詞)5.詞類活用(1)面山而居: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著(2)吾與汝畢力平險 :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6.出自本課的成語(1)雜然相許 [ zá rán xiāng xǔ ] :紛紛贊成他。(2)叩石墾壤 [ kòu shí kěn rǎng ] :叩:敲打;墾:開墾。敲石挖土。指破土動工。(3)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7.特殊句式(1)被動句:帝感其誠(“感”是“被-----感動”的意思)(2)省略句:雜然相許。承前者去主語“室人”。五、古今對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本來在冀州的南邊,河陽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向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來“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城氏的寡婦有個遺孤,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河曲智叟譏笑著阻止愚公說:“你也太不聰明了!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連寡婦遺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擔心挖不平嗎?”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應。答。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六、課文層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層(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作鋪墊。第二層(第2段)開端:愚公提議移山,全家人討論決定運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動,上山叩石墾壤。第三層(第3段)發展: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駁斥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的思想。第四層(第4段)高潮和結局: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命人將山移走。七、問題歸納1.文中寫了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這對表現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寫的這些,都有利于愚公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體來說,山的高峻顯示愚公的決心大;遺男的相助,說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鄉鄰的擁護;智叟的阻止,則是通過愚公、智叟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以突出愚公為子孫后代造福而移山的遠大抱負和長遠目光;寫神的搬山,則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請談一談你對愚公這一形象的認識。愚公以九十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后代子孫。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會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二是他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動反映。3.結合課文說說智叟的形象特征。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鼠目寸光,安于現狀,胸無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質疑與愚公妻子的“獻疑”有什么不同?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關心,她提問題,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得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譏笑和嘲諷,“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個愚蠢至極、不可救藥的老頭。5.結合課文具體說說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諷刺和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與人少力微、工具簡陋對比,愚公、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愚公用發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決實際問題是智;智叟用靜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則是愚。這樣就有很強的諷刺效果。烘托,主要指側面描寫,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天帝的“感”,對愚公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7.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著什么深刻道理?本文通過愚公立志移山,終于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8.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愚”和“智”是一對反義詞,作者用一對反義詞為兩人命名,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堅定執著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頑不靈而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公”和“叟”是帶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稱,相當于“老人家”;“叟”則是一般的甚至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相當于“老頭子”。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傾向。9.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從他們說話的措辭和語氣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切、擔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石的問題,促使移山行動開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顯得自然合理。八、課文主題這則寓言通過講述年近九十的愚公率子孫每天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意志,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點撥:課文對愚公移山這一行為本身著墨極少,大部分內容都是各種人對愚公移山表現出的態度及愚公的回應。這樣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這一事件的寓意及愚公的形象。人物 相關語句 態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舉動,并主動獻計獻策,解決移山中存在的問題。愚公妻子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對移山存有疑慮,一是擔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擔心無處放置土石。鄰人之孀妻弱子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不顧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舉動。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輕視、嘲諷愚公,認為移山是愚蠢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對愚公的決心和勇氣感到畏懼。天帝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動及其精神感動。二、這則寓言記敘了一件“改天換地”的事,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熟讀并背誦課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學討論交流。寓意:只要認識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怕艱難困苦,堅持勇敢斗爭,就能夠改造客觀世界。三、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后的心理。1.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譯文: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損毀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憑著這把年紀和這點兒力氣把山移走,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辦到的。聰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這樣的蠢事 2.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譯文: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還怕不能削平嗎 愚公的心理:我雖然年邁,但我還有眾多的子孫,他們還會有他們的子孫。這樣一代一代堅持挖下去,總有把山挖平的一天!智叟竟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稱一個“智”字!四、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1.年且九十 且:將近。且焉置土石 且:況且。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阻止。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止:僅,只。3.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這里指擔心。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 帝感其誠 誠:誠心。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五、從下面兩個場景中任選其一,以課文相關內容為基礎,發揮想象,寫一個片段。不少于200字。1.愚公一家和鄰家小兒“移山”2. 愚公與智叟辯論點撥:寫作時,要發揮想象,不要簡單翻譯原文。寫“移山”的場面,可以將對動作、表情、語言、氛圍等的描寫結合起來。寫二人辯論,要根據文中原有的對話,展開想象,并適當描寫人物的動作、表情。【示例一】經過多次商討,愚公移山的方案終于正式確定并可以付諸行動了。一家人全都去挖山,用石斧把大樹砍倒,取樹干為擔子,取樹枝編成極大的木箕。愚公專心揮鎬劈山,挖下的土和石頭,用木箕裝好,用擔子挑著運去遙遠的渤海邊,花費了很多力氣和時間。鄰居有一個七八歲、剛剛換牙的小孩子,看到愚公一家忙忙碌碌,蹦蹦跳跳地跑來,問道:“愚公爺爺,你們在干什么呀 ”愚公慈愛地看著鄰居之子說:“我們要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搬走,這樣你以后就能去對面玩耍了。”小孩子聽了很高興,大聲喊著:“太好了,太好了!我也要來幫你們。”說完,鄰居之子就用小手捧起一把土裝進了木箕里。【示例二】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人,聽說愚公要移山,便跑來阻止,說:“你也太笨了,你都這么老了,連草木你都不一定能摧毀,能拿山怎么樣呢 ”愚公聽了說道:“大山不移走,鄉親們出入就不方便。”說完,愚公繼續揮動著鎬頭劈山。智叟瞥了瞥滿身塵土的愚公,冷笑道:“哼,真是自不量力! 大山這么高,就憑你,怎么可能移走呢! 你還不如在家里安享晚年呢!”愚公聽了后搖了搖頭,嘆息道:“你真是頑固不化。雖然我老了,但是我還有兒子,兒子又會生孫子,子子孫孫永不匱乏,就連鄰居家的小孩子都來幫忙,而山又不會加高,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把山移走。”智叟聽到愚公如此說,啞口無言,只得悻悻離開。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釣魚”“造父學御”“鮑氏之子”“九方皋相馬”等。以小組為單位挑選一兩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討論其寓意,在班上開一次《列子》寓言故事會。【示例】《鮑氏之子》原文: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于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 且蚊蚋(ruì)噆(zǎn)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譯文: 齊國田氏(權臣)在廳堂設宴祭神,一起吃飯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獻上魚和大雁的人。田氏看了,便感嘆道:“上天對于人類的恩澤真是太豐厚了! 生產五谷,又生產出魚類和鳥類,以供人食用。”食客們聽了,紛紛附和他。鮑氏十二歲的兒子也參加了祭祀,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進言道:“事實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共同生存,同樣是物類。物類沒有什么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約,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誰為誰而生存的。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去吃,難道是上天為了讓人吃而生產這些東西嗎 況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吃肉,也不是為了蚊蚋而生人類、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寓意:這則寓言通過鮑氏之子反駁齊田氏的一番話,啟示我們應當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題組A 基礎過關練一、課內積累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萬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亡以應(wú)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荷擔者(hè)C.始齔(chèn) 朔東(sù) 雍南(yōng) 冀州南(jì)D.孀妻(shuāng) 壟斷(lǒng) 窮匱(guì) 山之塞(sè)【答案】 B【解析】本題考查辨析重點字音的能力。A項,畚 běn。C 項,朔 shuò。D項,匱kuì。故選B。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B.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C.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于帝D.其妻獻疑曰 其如土石何【答案】 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能力。A項,兼詞,往哪里、在哪里;語氣詞,呢。B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C項,“之”都是代詞,指代愚公移山這件事。D項,代詞,愚公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故選C。3.下列句子的句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面山而居 B.吾與汝畢力平險C.跳往助之 D.告之于帝【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D項,“告之于帝”為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于帝告之”。故選D。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雜然相許(贊同) 出入之迂也(曲折,繞遠)B.寒暑易節(更替)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C.雖我之死,有子存焉(雖然)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聰明)D.懲山北之塞(苦于)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肩負、扛)【答案】C【解析】C項,“雖”應解釋為“即使”。故選C。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課文開頭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難很大。B.課文以神話結尾,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C.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如“始齔”意為剛剛換牙,指七八歲。D.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達于漢陰”的“漢陰”指漢水北岸。【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D項,“漢陰”指漢水南岸,“陰”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文中的“達于漢陰”的“漢陰”指漢水南岸。故選 D。6.按要求默寫。(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2)愚公移山的目標是“ ,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答案】(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3)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準確書寫能力。注意個別詞語的書寫。二、課內閱讀(2022·四川江油市八校聯考期末)(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7.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1)懲山北之塞( ) (2)雜然相許( )8. 與“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何陋之有? B. 賢哉,回也。C.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D.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9. 歌曲《愚公移山》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請談談你對愚公“開路”精神的理解。【答案】7. (1)苦于 (2)贊同8. B9. 不怕困難的決心;想法化作行動的果敢;聚集眾人之力的威信;采取行動的策略;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對嘲諷的勇氣;高瞻遠矚的眼光……(任意答出三點即可。意思對即可)【解析】7.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1)句意: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懲:苦于;(2)句意: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許:贊同。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甚矣,汝之不惠”是一個主謂倒裝句。A.賓語前置的倒裝句;B.主謂倒裝句;C.省略句;D.被動句;故選B。9.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開路”的本義是開拓道路,聯系原文可知,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是他移山的明確目的;面對智叟的譏諷,他用頂真的手法加以反駁,“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既表現了他的目光長遠,又可以看出他移山決心之大;“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移山的艱巨,也反映了愚公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據此作答即可。(202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期末)(二)古文閱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①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2.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答案】10.①毀壞;②變換。11.①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②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12.敢想敢干(不安于現狀);團結合作(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做事不畏艱險。【解析】10.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句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損,毀壞。②句意:冬夏換季。易,變換。11.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①此句中重點的詞有:箕畚,用箕畚。尾,邊。句意: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②此句中重點的詞有:懲,苦于。塞,阻塞。迂,繞遠。句意: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12.本題考查個性化閱讀。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了解原文內容和材料的基礎上,結合關鍵語句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的特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歸納即可閱讀全文,了解內容,結合“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等內容我們可知愚公是一個不安于現狀、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人,也就是我們從他身上要汲取的精神營養。題組B 能力提升練(2022·山西晉中市期末)(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問題。【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1.讀準字音,是閱讀文言文的第一步。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①往之女家( ) 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2.一詞多義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丈夫之冠也 張冠李戴 B. 獨行其道 道聽途說C. 汝之不惠 小恩小惠 D. 其如土石何 身臨其境3.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①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譯:_____,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正確的道 路“義”上。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翻譯:_____,_____,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4.結合選文內容填空。兩段選文都運用了①_____描寫,【甲】段中孟子通過批駁景春所謂“妾婦之道”,針鋒相對地提出了②_____,【乙】段中愚公通過批駁智叟,闡述了③_____。【答案】1.①rǔ :②kuì2.B3. ①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 ②你思想頑固。 ③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4.①語言; ②大丈夫之道; ③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觀點。【解析】1.這道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的理解。作答時,可先理解整句話的大意,結合所學文言文實詞知識,來推斷加點詞的含義。①原句意: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讀作“rǔ”;②原句意: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匱:竭盡,讀作“kuì”。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行冠禮/帽子;B.都是“道路”的意思;C.聰明/恩惠;D.把……怎么樣/代詞,那;故選B。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中重點詞語有:居,住在。居,住宅。句意為: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②中重點詞語有:固,頑固。徹,改變。句意為: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等語句都是語言描寫。【甲】段中孟子通過列舉“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的例子,批駁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觀點,認為他們是“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即所謂的“妾婦之道”,緊接著孟子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大丈夫應該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觀點,這才是大丈夫之道。【乙】段中愚公通過批駁智叟,闡述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觀點。(2022·山東棗莊滕州市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乙】魯公治①園,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②耶?”公復止。或曰:“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③不能決,事又寢④。【注】①治:修建。②顛躓:被東西絆倒。③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④寢:停止。5.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應( ) (3)無地置土(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7. 甲文中寫大山的險峻、智叟的阻止對塑造愚公的形象分別有什么作用?8. 從甲乙兩文可以看出愚公和魯公的性格截然不同。請分別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兩人的性格特點。【答案】5. (1)用箕畚(裝土石);(2)沒有;(3)安放、放置。6. (1)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損毀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2)有人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認為(這個意見)不錯,想按照這個方法去做。7. 寫大山的險峻從側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困難之大和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寫智叟的阻止反襯出愚公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8. 示例:愚公:“抱負遠大、信念堅定、不畏艱難”等;魯公:“缺乏主見、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等。(意到即可)【解析】5.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解析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即。①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②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亡:沒有。③沒有地方放土。置:安放、放置。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①以,憑借。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相當于“連……都……”。毛,草木。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②或,有人。欲,想要。7.本題考查側面描寫的辨析及作用。側面描寫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文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側面突出愚公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品質也就越突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阻止,顯示愚公與智叟對于移山的不同態度,智叟認為“甚矣,汝之不惠”,愚公認為“何苦而不平”,用智叟目光短淺,側面襯托愚公志向遠大,意志堅定,堅持不懈以及造福子孫的長遠目光。8.本題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點。要在了解文章內容大意的基礎上,結合對愚公和魯公言談舉止的描寫和具體所做事來分析其性格特點作答即可。從甲文中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意志堅定、敢想敢干、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的人。乙文中的魯公想挖一個池子,聽父親說“沒有地方放土”便停下來;有人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便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妻子擔心絆倒孩子,魯公便又停下來了;又聽人說可以設個柵欄,魯公又想按照這個人的辦法做;家里人又說修了池子,要增加仆人,房子又為夠住,魯公就又停下來了。結合“公猶夷不能決,事又寢”可以看出魯公是一個猶豫不決、畏首畏尾、缺乏主見的人。據此分別概括愚公和魯公的性格特點即可。【參考譯文】乙:魯公修建一個園子,想要鑿出一個池子。他的父親說:“沒有地方放土。魯公于是停下來了。有人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認為(這個意見)不錯,想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說:“你就不怕小女兒跌倒嗎 ”魯公又停下來了。(又)有人說:“如果你修條小路通到園子里,設個柵欄圍著它,又有什么好擔心的呢?”魯公聽從了他的話,又想按照這個人的辦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說:“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給仆人住的下房)沒有了,值得考慮啊。”魯公猶豫不決,(修園這件)事情就停下來了。題組C 培優拔尖練(2023·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期末)(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越①西有獨居男子,結生茨②以為廬,力耕③以為食。久之,菽粟鹽酪④具無仰于人。嘗患鼠⑤,晝則累累然⑥行,夜則鳴嚙至旦。男子積憾之。一旦,被⑦酒歸。始就枕,鼠百故惱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廬亦毀。次日酒解,悵悵⑧然無所歸。(選自《龍門子凝道記》)【注釋】①越:古國名。②茨:蘆葦。③力耕:努力耕田。④菽:泛指豆類。粟,泛指糧食。酪:用牛、羊、馬等奶特制的食品。⑤患鼠:鬧鼠患。⑥累累然:很多的樣子。⑦被:遭、受,這里是“醉”的意思。⑧悵悵:迷茫、失意的樣子1.“結生茨以為廬”中“廬”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男子怒,持火四焚之。3.選文中的男子治理鼠患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答案】1.茅屋2.這個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處燒它們。3.不可取。文中的人用火燒的方法治理鼠患結果想燒著了屋,害得自己無家可歸。這種因小失大的做法不可取。【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翻譯。句意:他編制茅草蓋起了茅屋。廬:茅屋。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有:怒,生氣,發怒;焚,焚燒。句意為:這個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處燒它們。3.本題考查思維拓展。本文主要寫了這位男子因為老鼠夜間的磨牙的聲音無法入睡,氣得起來用火燒老鼠,誰曾想燒著了屋子,最終連自己也無家可歸。由此可見,因小失大的做法,要不得。表述出的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統一。【參考譯文】 越西有個單身漢,他編制茅草蓋起了茅屋,時間長了,豆類粟米鹽和奶酪,都不需靠別人。這里曾經老鼠成災,白天就成群結隊地行動,夜晚就又叫又咬一直到天亮。單身漢積蓄了滿腔怒火。 一天,他喝醉了酒回到家里,剛要躺到枕頭上睡覺,老鼠好象使出各種花招打攪他,叫他眼睛片刻也合不上。這個男人一怒之下便持起火把到處燒它們。老鼠果然被燒死了,但單身漢的茅屋也被燒毀了。第二天,他酒醒過來,茫然不知歸向何處。(2023·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期末)(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夫人幼賢明,在父母家,撫德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又結于本鄉,越人之俗,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怒隙止息,海南、僚耳歸附者千余洞,梁大同初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聘以為妻。至是,夫人誠約本宗,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欺跡。(節選自《隋書 列女 譙國夫人》,有刪改)4.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 關聯教材: 得志,與民由之(《富貴不能淫》) ①志: 由是怒隙止息 關聯成語:淺嘗輒止 ②止: 每勸親族為善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 每:①常常。②每一次。③各個。 ③每: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B.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C.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D.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②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7.《隋書 譙國夫人》中:“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保境安民。”結合文章內容,請簡要概括譙國夫人號為圣母的原因。【答案】5.①高遠的志向;②停。6.B7.①安撫部眾,能夠行軍用兵。②從此以后,政令有序地施行。8.幼年時在父母家,就能安撫部眾;能規勸兄長,使千余洞歸附,秉公斷案。【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翻譯。解答此類題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古今異義,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句意:羅州刺史馮融聽說夫人有高遠的志向和操行。志,高遠的志向;②句意:因此別郡的怨隙得以平息。止,停;③句意:經常勉勵親族做善事。每,經常。6.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對話、句子結構成分、習慣句式等斷句。本句句意為:首領中有犯法的,即使是親族。故可斷句為: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故選:B。7.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一詞多義,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①重點詞有:撫,安撫;師,兵,能夠行軍用兵。②重點詞有:此,這;莫,沒有,政令有序地施行。8.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在父母家,能行軍用師,每勸親族為善,就能安撫部眾。“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侵掠傍郡。夫人多所規諫,得以平息怨隙。“至是,使從民禮,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說明她出嫁后能約束本宗,不偏袒。【參考譯文】譙國夫人,是高涼冼氏的女兒。 (冼家)世代都擔任南越的首領, 各部落跨據山洞居住,多達十余萬家。夫人幼年時就賢德聰明,多謀略, 出嫁前在父母家時, 就能安撫部眾,能夠行*用兵,鎮撫越族各部落。 (她) 經常勉勵親族做善事,因此憑信義在本鄉形成了凝聚力。(以至) 海南、儋耳兩地歸附的部落多達千余洞。 梁大同年間,羅州刺史馮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 讓他的兒子高涼太守馮寶娶為妻子。馮融本是北燕后代, 三代擔任守牧, 在他鄉做官,號令推行不暢。至此, 夫人告誡約束本族族人,使他們遵守公共禮制。常與馮寶一起參與決斷訴訟,部族頭領有犯法的, 即使是自己親族, 也決不放過寬縱。從此政令順暢有序, 無人敢違。第24課 愚公移山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知識與能力 1.了解寓言的特點,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結合注釋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寓意,學會探究質疑。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2.加強誦讀訓練,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古代勞動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培養堅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寓意,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一、作者簡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時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詳。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的研究,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舊說該書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晉人偽托。《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二、故事背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大自然的種種挑戰,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這種情況的體現。三、文體常識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點:(1)篇幅大多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而富有表現力。(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遠喻近,使深奧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得以體現。(3)故事的虛構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4)常用擬人、比喻、夸張、象征等修辭手法。四、詞匯積累1. 字音迂(yū) 汝(rǔ) 厝(cuò) 叩(kòu) 雍(yōng) 懲(chéng) 太行(háng) 萬仞(rèn)冀(jì)州 荷(hè)擔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始齔(chèn) 智叟(sǒu) 窮 匱(kuì) 山之塞(sè) 亡(wú)以應2.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3)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3.古今異義(1)河陽之北 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2)達于漢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3)懲山北之塞 古義:苦于 今義:處罰(4)無隴斷焉 古義:山岡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5)雖我之死: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6)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指草木 今義: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4.一詞多義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且:(1)年且九十(將近) (2)且焉置土石(況且)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2)止漏尻尾(只)苦:(1)何苦而不平(愁苦,這里指擔心) (2)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誠:(1)帝感其誠(誠心) (2)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真正、確實)焉:(1)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2)始一反焉(語氣詞)5.詞類活用(1)面山而居: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著(2)吾與汝畢力平險 :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6.出自本課的成語(1)雜然相許 [ zá rán xiāng xǔ ] :紛紛贊成他。(2)叩石墾壤 [ kòu shí kěn rǎng ] :叩:敲打;墾:開墾。敲石挖土。指破土動工。(3)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7.特殊句式(1)被動句:帝感其誠(“感”是“被-----感動”的意思)(2)省略句:雜然相許。承前者去主語“室人”。五、古今對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本來在冀州的南邊,河陽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向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來“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城氏的寡婦有個遺孤,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河曲智叟譏笑著阻止愚公說:“你也太不聰明了!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連寡婦遺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擔心挖不平嗎?”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應。答。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六、課文層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層(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作鋪墊。第二層(第2段)開端:愚公提議移山,全家人討論決定運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動,上山叩石墾壤。第三層(第3段)發展: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駁斥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的思想。第四層(第4段)高潮和結局: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命人將山移走。七、問題歸納1.文中寫了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這對表現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寫的這些,都有利于愚公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體來說,山的高峻顯示愚公的決心大;遺男的相助,說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鄉鄰的擁護;智叟的阻止,則是通過愚公、智叟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以突出愚公為子孫后代造福而移山的遠大抱負和長遠目光;寫神的搬山,則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請談一談你對愚公這一形象的認識。愚公以九十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后代子孫。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會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二是他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動反映。3.結合課文說說智叟的形象特征。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鼠目寸光,安于現狀,胸無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質疑與愚公妻子的“獻疑”有什么不同?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關心,她提問題,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得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譏笑和嘲諷,“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個愚蠢至極、不可救藥的老頭。5.結合課文具體說說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諷刺和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與人少力微、工具簡陋對比,愚公、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愚公用發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決實際問題是智;智叟用靜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則是愚。這樣就有很強的諷刺效果。烘托,主要指側面描寫,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天帝的“感”,對愚公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7.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著什么深刻道理?本文通過愚公立志移山,終于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8.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愚”和“智”是一對反義詞,作者用一對反義詞為兩人命名,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堅定執著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頑不靈而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公”和“叟”是帶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稱,相當于“老人家”;“叟”則是一般的甚至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相當于“老頭子”。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傾向。9.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從他們說話的措辭和語氣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切、擔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石的問題,促使移山行動開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顯得自然合理。八、課文主題這則寓言通過講述年近九十的愚公率子孫每天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意志,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點撥:課文對愚公移山這一行為本身著墨極少,大部分內容都是各種人對愚公移山表現出的態度及愚公的回應。這樣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這一事件的寓意及愚公的形象。人物 相關語句 態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舉動,并主動獻計獻策,解決移山中存在的問題。愚公妻子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對移山存有疑慮,一是擔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擔心無處放置土石。鄰人之孀妻弱子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不顧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舉動。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輕視、嘲諷愚公,認為移山是愚蠢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對愚公的決心和勇氣感到畏懼。天帝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動及其精神感動。二、這則寓言記敘了一件“改天換地”的事,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熟讀并背誦課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學討論交流。寓意:只要認識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怕艱難困苦,堅持勇敢斗爭,就能夠改造客觀世界。三、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后的心理。1.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譯文: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損毀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憑著這把年紀和這點兒力氣把山移走,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辦到的。聰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這樣的蠢事 2.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譯文: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還怕不能削平嗎 愚公的心理:我雖然年邁,但我還有眾多的子孫,他們還會有他們的子孫。這樣一代一代堅持挖下去,總有把山挖平的一天!智叟竟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稱一個“智”字!四、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1.年且九十 且:將近。且焉置土石 且:況且。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阻止。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止:僅,只。3.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這里指擔心。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 帝感其誠 誠:誠心。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五、從下面兩個場景中任選其一,以課文相關內容為基礎,發揮想象,寫一個片段。不少于200字。1.愚公一家和鄰家小兒“移山”2. 愚公與智叟辯論點撥:寫作時,要發揮想象,不要簡單翻譯原文。寫“移山”的場面,可以將對動作、表情、語言、氛圍等的描寫結合起來。寫二人辯論,要根據文中原有的對話,展開想象,并適當描寫人物的動作、表情。【示例一】經過多次商討,愚公移山的方案終于正式確定并可以付諸行動了。一家人全都去挖山,用石斧把大樹砍倒,取樹干為擔子,取樹枝編成極大的木箕。愚公專心揮鎬劈山,挖下的土和石頭,用木箕裝好,用擔子挑著運去遙遠的渤海邊,花費了很多力氣和時間。鄰居有一個七八歲、剛剛換牙的小孩子,看到愚公一家忙忙碌碌,蹦蹦跳跳地跑來,問道:“愚公爺爺,你們在干什么呀 ”愚公慈愛地看著鄰居之子說:“我們要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搬走,這樣你以后就能去對面玩耍了。”小孩子聽了很高興,大聲喊著:“太好了,太好了!我也要來幫你們。”說完,鄰居之子就用小手捧起一把土裝進了木箕里。【示例二】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人,聽說愚公要移山,便跑來阻止,說:“你也太笨了,你都這么老了,連草木你都不一定能摧毀,能拿山怎么樣呢 ”愚公聽了說道:“大山不移走,鄉親們出入就不方便。”說完,愚公繼續揮動著鎬頭劈山。智叟瞥了瞥滿身塵土的愚公,冷笑道:“哼,真是自不量力! 大山這么高,就憑你,怎么可能移走呢! 你還不如在家里安享晚年呢!”愚公聽了后搖了搖頭,嘆息道:“你真是頑固不化。雖然我老了,但是我還有兒子,兒子又會生孫子,子子孫孫永不匱乏,就連鄰居家的小孩子都來幫忙,而山又不會加高,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把山移走。”智叟聽到愚公如此說,啞口無言,只得悻悻離開。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釣魚”“造父學御”“鮑氏之子”“九方皋相馬”等。以小組為單位挑選一兩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討論其寓意,在班上開一次《列子》寓言故事會。【示例】《鮑氏之子》原文: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于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 且蚊蚋(ruì)噆(zǎn)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譯文: 齊國田氏(權臣)在廳堂設宴祭神,一起吃飯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獻上魚和大雁的人。田氏看了,便感嘆道:“上天對于人類的恩澤真是太豐厚了! 生產五谷,又生產出魚類和鳥類,以供人食用。”食客們聽了,紛紛附和他。鮑氏十二歲的兒子也參加了祭祀,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進言道:“事實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共同生存,同樣是物類。物類沒有什么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約,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誰為誰而生存的。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去吃,難道是上天為了讓人吃而生產這些東西嗎 況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吃肉,也不是為了蚊蚋而生人類、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寓意:這則寓言通過鮑氏之子反駁齊田氏的一番話,啟示我們應當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題組A 基礎過關練一、課內積累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萬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亡以應(wú)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荷擔者(hè)C.始齔(chèn) 朔東(sù) 雍南(yōng) 冀州南(jì)D.孀妻(shuāng) 壟斷(lǒng) 窮匱(guì) 山之塞(sè)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B.笑而止之 而山不加增C.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于帝D.其妻獻疑曰 其如土石何3.下列句子的句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面山而居 B.吾與汝畢力平險C.跳往助之 D.告之于帝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雜然相許(贊同) 出入之迂也(曲折,繞遠)B.寒暑易節(更替)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C.雖我之死,有子存焉(雖然)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聰明)D.懲山北之塞(苦于)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肩負、扛)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課文開頭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難很大。B.課文以神話結尾,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C.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如“始齔”意為剛剛換牙,指七八歲。D.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達于漢陰”的“漢陰”指漢水北岸。6.按要求默寫。(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2)愚公移山的目標是“ ,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二、課內閱讀(2022·四川江油市八校聯考期末)(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7.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1)懲山北之塞( ) (2)雜然相許( )8. 與“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何陋之有? B. 賢哉,回也。C.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D.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9. 歌曲《愚公移山》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請談談你對愚公“開路”精神的理解。(202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期末)(二)古文閱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①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2.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題組B 能力提升練(2022·山西晉中市期末)(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問題。【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1.讀準字音,是閱讀文言文的第一步。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①往之女家( ) 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2.一詞多義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丈夫之冠也 張冠李戴 B. 獨行其道 道聽途說C. 汝之不惠 小恩小惠 D. 其如土石何 身臨其境3.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①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譯:_____,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正確的道 路“義”上。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翻譯:_____,_____,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4.結合選文內容填空。兩段選文都運用了①_____描寫,【甲】段中孟子通過批駁景春所謂“妾婦之道”,針鋒相對地提出了②_____,【乙】段中愚公通過批駁智叟,闡述了③_____。(2022·山東棗莊滕州市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乙】魯公治①園,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②耶?”公復止。或曰:“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③不能決,事又寢④。【注】①治:修建。②顛躓:被東西絆倒。③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④寢:停止。5.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應( ) (3)無地置土(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7. 甲文中寫大山的險峻、智叟的阻止對塑造愚公的形象分別有什么作用?8. 從甲乙兩文可以看出愚公和魯公的性格截然不同。請分別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兩人的性格特點。題組C 培優拔尖練(2023·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期末)(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越①西有獨居男子,結生茨②以為廬,力耕③以為食。久之,菽粟鹽酪④具無仰于人。嘗患鼠⑤,晝則累累然⑥行,夜則鳴嚙至旦。男子積憾之。一旦,被⑦酒歸。始就枕,鼠百故惱之,目不能瞑。男子怒,持火四焚之。鼠死,廬亦毀。次日酒解,悵悵⑧然無所歸。(選自《龍門子凝道記》)【注釋】①越:古國名。②茨:蘆葦。③力耕:努力耕田。④菽:泛指豆類。粟,泛指糧食。酪:用牛、羊、馬等奶特制的食品。⑤患鼠:鬧鼠患。⑥累累然:很多的樣子。⑦被:遭、受,這里是“醉”的意思。⑧悵悵:迷茫、失意的樣子1.“結生茨以為廬”中“廬”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男子怒,持火四焚之。3.選文中的男子治理鼠患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2023·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期末)(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夫人幼賢明,在父母家,撫德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又結于本鄉,越人之俗,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怒隙止息,海南、僚耳歸附者千余洞,梁大同初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聘以為妻。至是,夫人誠約本宗,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欺跡。(節選自《隋書 列女 譙國夫人》,有刪改)4.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加點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 關聯教材: 得志,與民由之(《富貴不能淫》) ①志: 由是怒隙止息 關聯成語:淺嘗輒止 ②止: 每勸親族為善 使用詞典選擇義項 每:①常常。②每一次。③各個。 ③每: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B.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C.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D.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②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7.《隋書 譙國夫人》中:“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保境安民。”結合文章內容,請簡要概括譙國夫人號為圣母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學案(學生版).docx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