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三單元二泉映月目錄學習目標01重點難點02教學內容03課后練習0401學習目標教 學 目 標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樂曲特點,能夠初步分析樂曲的結構和表現手法。2.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分析、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二泉映月》的音樂美,培養學生音樂欣賞的基本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02重點難點重 點 難 點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二泉映月》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及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2.教學難點:如何使學生深入體會樂曲中蘊含的深刻情感,以及如何通過音樂欣賞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03教學內容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后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并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欣賞提示《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獨奏曲。作者華彥鈞(1893——1950),人稱阿炳,江蘇無錫人,我國民間音樂家。二泉原本指無錫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當地群眾稱為“天下第二泉”。樂曲名稱為后人根據此境命名。蕙山二泉亭是阿炳雙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賞的地方。在他雙目失明之后,將想像中的美麗景色及飽嘗的人間辛酸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全部寄托在他演奏的這首二胡曲中,可是眼前一片漆黑,他再也不能目睹舊時的一切,傷感愴涼的情調也浸透在樂曲中。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爛玉堆的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的拉著,在淅淅瀝瀝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作品簡介《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音樂,在阿炳雙目失明后,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經過多次的修改創作而成的。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阿炳經常在此處拉琴。初聽樂曲感受樂曲情緒的演奏特點分段欣賞 剖析情感引子(引子——主題——高潮——結尾)(音樂一開始,簡短的引子,音階下行的旋律,猶如一聲百感交集的輕聲嘆息,迅速把人們帶到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題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的郁悶之情————————《二泉映月》優美而悲哀。又帶著一絲痛苦、憤怒的情緒。欣賞分析表惠山二泉是阿炳雙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賞的地方。在他雙目失明之后,將想像中的美麗景色及飽嘗的人間辛酸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全部寄托在他演奏的這首二胡曲中,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所以,《二泉映月》優美而悲哀。又帶著一絲痛苦、憤怒的情緒。課堂小結寄語人在旅途 有苦有樂笑對人生 從容不迫穿越痛苦 贏得生活下節課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