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過關寶典中國近代史時間起訖:1840年—1949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包括晚清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內容: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一種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中華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人民大眾雙重歷史任務:反侵略(反帝)、反封建兩個歷史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近代前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近代后期)四條基本線索:(1)屈辱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2)抗爭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為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抗爭史(3)探索史:中國近代史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各種救國道路的歷史(4)發展史:中國近代史是近代工業、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緩慢發展的歷史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到19世紀60年代初)〖單元知識結構〗一、鴉片戰爭1、林則徐禁煙(1)背景: ①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英國商品受到中國自然經濟的排斥,嚴重滯銷,處于入超地位,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②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白銀外流威脅清政府的財政;摧殘鴉片吸食著的體質,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②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將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4)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2、鴉片戰爭(1840.6——1842)原因 根本原因 工業革命后,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直接原因 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結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失敗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經濟落后,武器裝備落后;清朝統治者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南京條約》 內容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該繳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性質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影響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虎門條約》:1843年,英國從中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力。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1844):美國、法國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原因 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侵略者 英法聯軍(主兇),美俄(幫兇)借口 亞羅號事件 馬神甫事件過程 (1)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內容: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B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C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開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條約)。隨后,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占領天津,進逼北京,10月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增加。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時間 不平等條約名稱 割占領土范圍 割占領土面積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割占領土最多的條約) 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多萬平方千米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烏蘇里江以南(包括庫頁島) 約40萬平方千米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4萬多平方千米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年 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后5個勘界議定書 中國西北部 7萬多平方千米三、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背景 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洪秀全于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兩年多就發展會眾兩千多人。過程 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永安建政 洪秀全稱“天王”,攻克永安后,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征 1853年,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走向失敗 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挽救措施 政治 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主張,但是由于當時歷史條件限制,未能付諸實踐。軍事 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但未能改變軍事上不利的局面。天京陷落 太平軍遭到湘軍(曾國藩)、淮軍(李鴻章)和洋槍隊(華爾)的圍攻。1864年,天津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失敗原因 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使天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意義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重難點解析〗1.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①從社會性質看,戰前,中國是一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封建國家;戰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從社會主要矛盾看,戰前,中國社會的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戰后,開始變為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主要矛盾)以及人民大眾與本國封建主義的矛盾③從革命任務看,戰前,中國人民主要擔負著反對封建主義的任務;戰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來侵略和封建主義的斗爭。2.正確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①從目的上看,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是要打開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②從進程上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是英國,戰火主要在東南沿海;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是英法聯軍,戰火由東南沿海燃燒到北京,規模進一步擴大。③從結果上看,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拓展小專題〗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反帝)斗爭階級 史實 主要內容地主階級 林則徐虎門銷煙 概況:1939年6月3日,林則徐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評價: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民族英雄。農民階級 太平天國運動 興起: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範帲?860年,李秀成率太平軍在青浦抗擊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浙江慈溪擊斃洋槍隊統領華爾。地主階級 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地主階級 鄧世昌黃海大戰 概況:1894年9月,在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艦勇撞日艦,壯烈殉國。評價:鄧世昌為了國家利益獻出生命,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農民階級 義和團反帝運動 抗爭:1900年,義和團在廊坊等地抗擊八國聯軍。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橫向比較〗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發展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簽訂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太平天國運動:金田起義、《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 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的加劇一、洋務運動1.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治。4.內容:(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3)組建新式洋槍隊,建立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海軍),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5.失敗的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失敗的原因:目的是維護和鞏固落后的清朝統治,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6.影響: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御作用。二、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1.《馬關條約》(1895年)內容:割地: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口岸: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特權: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2.影響:外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甲午戰爭以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也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三、戊戌變法1.公車上書: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提出拒和,遷都,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2.開始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詔“明定國是”,宣布變法。(1)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2)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3)文化上:廢科舉,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4)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3.結果: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變法法令,譚嗣同等六人被捕殺,史稱“戊戌六君子”,變法宣告失敗。4.意義: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四、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1.義和團運動:民間組織義和團轉變為反帝斗爭組織。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大批涌入京津地區。2.八國聯軍侵華(1)時間:1900年6月,英、法、美、俄、日、德、意、奧匈等國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2)斗爭: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下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并請求八國聯軍“助剿”。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失敗,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3.《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1901年。(2)內容:賠款: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本息合計9.8億兩)特權:在北京東交民巷劃定使館區,不允許中國人居住,列強可駐兵;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反帝活動。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總結歸納】一、橫向比較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近代化的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表現 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2.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1.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內燃機的廣泛應用2.俄國、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美國南北戰爭【拓展提升】一、為什么說《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3)開辟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深入中國腹地,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二、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②宣傳了資產階級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反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四、《辛丑條約》的特點與影響特點:條約中的賠款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條約中沒有割地條款,反映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條約對清政府嚴加控制并利用它充當在華代理人。影響:中國人民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國主義控制之下。大沽炮臺的拆除和外國軍隊在鐵路沿線駐兵,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完整并嚴重威脅了中國國家安全。從此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的忠實奴仆。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孫中山原名孫文,號逸仙,自命洪秀全第二。2.興中會: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提出“振興中華”宗旨。3.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章炳麟《博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出現了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4.中國同盟會: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任總理,《民報》是機關報。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主張,即三民主義。(4)影響: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二、辛亥革命1.武昌首義:1911年10月10日 主要力量: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2.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三、中華民國的創建1.中華民國的建立:時間: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副總統黎元洪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北洋軍閥的統治: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中國陷于動亂之中。【總結歸納】一、橫向比較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近代化的探索、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主要表現 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拓展提升】一、怎樣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認為其成功的理由:①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②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出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有助于社會生活近代化,③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認為其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這些都說明其失敗了。認為其勝利的地方,又有它失敗的地方的理由: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二、知識框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口號:“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1915 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思想層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1919 主力:前期是學生;后期是工人階級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性質: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 開天辟地、煥然一新標志:中共一大召開五、理解認識1.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項目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點 時間 1840—1919年 1919—1949年開始標志 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領導階級 主要是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革命前途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走社會主義道路革命程度 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沒有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廣泛發動人民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土地問題相同點 (1)社會性質: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革命任務:都是發帝(反侵略)反封建2. 中國近代化探索中,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事件有哪些?用史實說明它們起到的作用。(1)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抨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它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對后來的辛亥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表現是袁世凱獨裁專制不得人心,稱帝八十多天就下臺了。(3)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3. 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1)特點:經歷了由器物層面(洋務運動)到制度變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變革(新文化運動),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的過程。(2)感悟:①中國近代化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才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形態頑固地阻礙著中國近代化進程。③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④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4. 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事件名稱 主張 影響第一次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發展資本主義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第二次 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第三次 新文化運動 提倡“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涨暗乃枷虢夥胚\動5. 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和認識:(1)歷程項目 事件 派別 主張、目的或口號 性質 影 響 共同點經濟(器物) 洋務運動 洋務派 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地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 近代化的開端,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2.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3.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政治(制度) 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維新派 變法圖強,建立君主立憲制 一次政治改良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 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 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思想(文化) 新文化運動 激進派 前期宣傳“民主”“科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做了思想準備(2)認識①從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呈現出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特點;②中國近代化探索都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但都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③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④中國人民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7. 上海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的縮影,與之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哪些?(1)《南京條約》中上海被開放為通商口岸;(2)李鴻章在洋務運動其間創立了最大的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位于上海;(3)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4)五四運動后期的中心在上海;(5)中共一大召開的地點在上海。8.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理解“新”的含義?(1)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2)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3)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4)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5)新的革命前途: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9. 儒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時間 階段春秋時期 創始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了儒家學派戰國時期 發展 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的主張,發展了儒家思想秦 低潮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在對先秦思想文化進行粗暴否定的同時,也使儒學發展進入低潮西漢時期 頂峰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新文化運動時期 動搖 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逐漸喪失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啟示 儒家思想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二、知識框架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國共合作(1923-1927) 成果:創建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爭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合 則 兩 利 ,分 則 兩 傷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井岡山會師: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國共對立(1927-1937)紅軍長征: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關鍵詞:轉危為安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關鍵詞:生死攸關三、基礎知識考點1 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1.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年)(1)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2. 北伐戰爭(1)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2)開始時間:1926年7月。3.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1928年底,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考點2 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1. 1927年8月1 日,南昌發動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2. 1927年9月,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后,帶領軍隊從進攻城市轉為向農村進軍,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3.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考點3 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1. 紅軍長征(1)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路線:瑞金(中央根據地)→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鎮會師→甘肅會寧勝利會師。(3)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四、歷史概念1. 國民革命:又稱“大革命”,即1924年至1927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有工農革命運動、工人武裝起義等。由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2. 工農武裝割據: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新理論。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3.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偉大的戰略轉移,這里的“轉移”指的是革命中心的轉移,即從江西瑞金轉移到陜北延安。4. 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1936 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五、理解認識1. 武昌起義與南昌起義的比較項目 武昌起義 南昌起義時間/地點 1911年;湖北武昌(武漢) 1927年;江西南昌領導者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中國共產黨打擊目標 清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結果 成功,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 成功,主動撤出南昌影響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聯系 都是發帝反封建的革命2. 近代中國人民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過程中走過的三種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表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2)走俄國人的路。表現: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城市中心革命論)。(3)井岡山道路。表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 為什么說北伐戰爭勝利了,而國民革命失敗了?北伐戰爭雖然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轉變為代表帝國主義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新軍閥,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4. 如何理解中國革命歷程的艱難曲折?(1)三次大的挫折:①蔣介石和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②秋收起義進攻大城市受挫;③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戰勝挫折:①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革命失敗中總結經驗,獨立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在秋收起義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結合國情,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向農村進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③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5. 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哪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得到什么啟示?正確道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啟 示:這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正確思想。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要從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6. 長征精神的內涵?(1)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英勇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3)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4)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外聯系】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主要表現 1.1931九一八事變2.1936西安事變和平解決3.1937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4.1941第三次長沙會戰5.1942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6.1945中共七大、抗戰勝利 1.1929-1933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2.1936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3.30年代英法美大力推行綏靖政策4.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5.1942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6.1945波茨坦會議、日本投降【知識結構】抗戰勝利(1)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2)意義:①性質、地位: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②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得到提高,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3)抗戰精神:體現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縱橫知識】1.如何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發展①日本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不能讓戰爭悲劇重演;②中國人民應牢記歷史,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③中日雙方應該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增進兩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實現互利共贏。2.比較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3.比較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4.比較近代日本發動或參與的侵華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時間 1894——1895 1900——1901 1937——1945主要戰役 黃海海戰、威海衛戰役 廊坊戰役 淞滬會戰、保衛大武漢、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結果 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 日本無條件投降罪行 屠殺旅順居民 參與洗劫北京城 南京大屠殺影響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5.比較近代侵華戰爭6.比較兩次國共合作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中外聯系】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抗戰結束后,國共對峙,內戰爆發 二戰結束后,兩大陣營逐漸形成,“冷戰”開始主要表現 1.1945重慶談判、“雙十協定”2.1946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1.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逐漸形成2.1947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開始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蔣介石的既定內戰政策;美國積極扶蔣反共。2.目的:①蔣介石: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②中國共產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3.時間、地點:1945年8月-10月;重慶。4.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談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和平建國方案。5.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6.意義: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一、解放戰爭1.內戰爆發: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全力圍攻,發動了全面內戰。2.戰略決戰:②三大戰役:解放東北:遼沈戰役(最早)解放長江以北:淮海戰役(殲敵最多)解放華北:平津戰役3.取得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4.勝利原因:①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蔣介石發動內戰不得人心;②中國共產黨戰略、戰術運用得當,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③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二、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措施:①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制定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3.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縱橫知識】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名稱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階段 起止時間 軍隊名稱 斗爭對象十年內戰時期 1927—1937年 工農革命軍、工農紅軍 南京國民政府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1937—1945年 八路軍、新四軍 日本法西斯解放戰爭時期 1945—1949年 人民解放軍 南京國民政府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特征、影響因素及兩黨關系變化帶來的影響(1)特征:在中國近代史上行,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呈現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發展歷程(2)影響因素: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國共兩黨大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時,兩黨就實現合作;當階級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會產生斗爭和分裂③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促成兩黨合作;反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3)影響:①第一次國共合作導致了國民革命的興起,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治。第一次分裂則導致了國共十年對峙,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②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扭轉了近代以來反侵略屢敗的局面。第二次分裂則導致了雙方三年多的內戰,使祖國至今不能統一3.近代史上在南京發生的大事1842年 清政府在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1853年 太平軍攻占南京,將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政權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37年12月13日 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4.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 時間、地點 內容 意義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 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 最終奮斗目標: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 1923年6月廣州 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礎八七會議 1927年8月漢口 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這次會議對挽救大革命失敗造成的危局,實現黨的戰略轉變起了重要的作用遵義會議 1935年1月遵義 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共七大 1945年延安 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②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特征 時間 原因 標志 主要表現 影響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建立黃埔軍校、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領導北伐戰爭?;就品吮毖筌婇y的統治第一次分裂 1927-1937 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建立根據地,武裝反抗國民黨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①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②中國共產黨的反抗: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9月,秋收起義③“圍剿”與“反圍剿”:1930—1933年,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中央紅軍取得前四次反“圍剿”勝利,但第五次失利,紅軍被迫長征軍 內戰給日本侵略中國以可乘之機第二次合作 1937-1945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①中國工農紅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變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②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第二次分裂 1946-1949 蔣介石實行獨裁,發動內戰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進攻中原解放區 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共產黨: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三大戰役與渡江戰役 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啟示 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時間 原因 特點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①洋務運動誘導了民族工業的產生;②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 1.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3.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4.起步晚,發展曲折初步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后 ①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②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短暫的春天(黃金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 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提倡國貨,抵制洋貨”;②“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再度受挫 一戰后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②國民黨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著名企業家 張謇(狀元實業家,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榮氏兄弟(紡織業和面粉業);盧作孚;侯德榜(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啟示: 實現民族獨立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傳入中國。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1.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禁纏足、改禮節、改稱呼(先生),體現出自由平等新風尚;2.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三)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總體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三、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一)新式教育的發展1.創辦新式學校: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2.廢除科舉制: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3.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二)近代新聞業的發展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三)近代出版業的發展1.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1897年)【拓展小專題】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政治 侵略: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侵略: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抗:愛國官兵反抗、太平天國運動 反抗: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經濟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 “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學習西方停留在器物層面 “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實業救國”,學習西方發展至制度層面社會生活 衣食住行及風俗觀念近代化中國現代史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背填空)時、地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內容 定根本大法: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選領導機構: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定國家標志: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紀念功臣: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意義 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做準備2.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開國大典)(背填空)①時間、地點: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國內意義:①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②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又稱“三座大山”)的統治;③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鞏固了新政權。4.【歸納提升】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的探索(了解)階級 探索 主張(口號) 結果農民階級 太平天國運動 建立農民政權 被中外勢力聯合絞殺義和團運動 “扶清滅洋”地主階級 洋務運動 “自強”“求富” 沒能使中國富強起來民族資產階級 戊戌變法 維新變法、變法圖強 階級局限性,最終失敗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促進思想大解放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無 實業救國 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艱難生長,發展畸形、分布不均。無產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共二大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抗美援朝(背填空,意義原因背全文默寫)背景 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派兵侵略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美機轟炸我邊境、美艦進入臺灣海峽);目的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時間 1950-1953年軍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 司令員 彭德懷英雄事跡 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邱少云為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楊根思、羅盛教……蔣道平: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戰斗英雄,擊落5架敵機(含美著名王牌飛行員)贊譽 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意義 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即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勝利原因 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和指揮;廣大志愿軍將士的英勇奮戰;朝鮮軍民的密切配合;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三、土地改革(根本原因、意義背全文并默寫,其余背填空)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法律依據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私有→私有)概況 1950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結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意義 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拓展提升】1.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區別(了解)不同點 相同點土地占有者 地主階級與農民關系 產品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 地主階級與農民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分勞動成果 土地歸私人所有農民土地所有制 農民 地主和農民一樣參加勞動 農民自己占有勞動成果2.近代以來促使中國封建制度瓦解的三件大事(了解)(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思想上: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3)經濟上: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一、第一個五年計劃(背填空,意義背全文并默寫)(1)背景: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時間:1953—1957年。(4)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特點),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5)主要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二鐵路:寶成、鷹廈等鐵路; 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東北重工業基地)(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背填空)(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①召開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②內容: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三、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時間:1953-1956底)(背填空)1.農業形式: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形式: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結果: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資本主義工商業概況 對象 資本主義工商業形式 公私合營政策 實行贖買政策(政策),這種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結果 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4.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義(背全文默寫)①時間:1956年底。②積極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三大改造實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拓展提升】1. “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的關系(1)“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是過渡時期的兩個主要任務;(2)三大改造是為了變革生產關系,是為“一五”計劃服務的,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3)三大改造發生在“一五”計劃期間;(4)“一五”計劃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三大改造是“一五”計劃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2.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了解)事件 變化前的社會性質 變化后的社會性質第一次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三次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新民主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四、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背填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原因、影響、啟示背默全文)1.成功探索的開始:1956年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2.探索中的失誤(1958年開始)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十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② “大躍進”運動,特點: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表現:全民大煉鋼;農業上虛報產量,農業“放衛星”“左”傾錯誤認識及影響:違反客觀經濟規律,過分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破壞國民經濟正常發展。③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即第一,規模要大;第二,公有化程度要高)“左”傾錯誤認識及影響:片面認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使生產關系的發展超越了生產力水平。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生產力嚴重下降,農業生產遭到破壞。(2)失誤產生的原因:對國情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3)后果: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4)啟示(經驗教訓):①要立足于國情; ②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③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 ④經濟建設要穩步發展,不能急于求成。3.調整國民經濟(背填空)(1)時間:1961年至1965年。 (2)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3)結果: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4. “文化大革命”(時間:1966-1976)(1)結束標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結束了“文化大革命”。(2)影響:“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3)文革啟示: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要反對個人崇拜,加強民主集中制;要反對“階級斗爭為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針對“兩個凡是”(教條主義)的方針,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下了思想基礎。(2)時、地: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3)內容思想上 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政治上 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4)意義: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2.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撤銷強加給劉少奇的罪名,恢復其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2年底,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基本結束。(2)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拓展】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冬 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二、經濟體制改革(對內改革)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專有名詞,字不要寫錯寫漏)目的 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概況 開始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發展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意義 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啟示 生產關系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開始時間:1984年10月,(2)內容所有制形式 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管理體制 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分配方式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環節 增強企業活力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索)(第10課。背填空)1.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過程初步提出 中共十二大1982年 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形成 中共十三大1987年 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充實發展 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年初 內容: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意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系統概括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最終確立 中共十五大1997年 上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評價: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拓展】鄧小平理論的其他重要表述: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薄安还馨棕埡谪?,能抓老鼠就是好貓?!?br/>“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國家統一:“一國兩制”(20世紀80年代提出);對外關系: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中共十六大2002 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卮鹆私ㄔO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中共十七大2007 提出科學發展觀,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中共十八大2012 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十九大201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5.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背填空)(1)中國夢宏偉藍圖提出 首次: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深刻闡述: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深刻闡述。內涵 含義: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路徑: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即2021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即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背填空)①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②意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3)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拓展】(1)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默寫)開辟者 起點 內容革命道路 毛澤東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設道路 鄧小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知道)建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1978年以來)(3)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政策 推行時期 所有制 生產經營模式 意義/啟示土地革命 國共十年對峙 土地私有 小農經濟、分散經營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團結農民階級,推動中國革命的重要政策“雙減雙交”政策 全面抗戰土地改革 1947-1949(新解放區)土地改革 1950-1952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之一) 1953-1956 土地公有 集體生產、合作互助 啟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政策人民公社 1958-80年代 “一大二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開始;1983全面推行 包干到戶、聯產合作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單元知識結構】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間: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確立。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2. 為什么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重返聯合國,不是加入聯合國?(1)因為我國本來就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2)由于美國等國家的阻撓,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蔣介石集團所占據。(3)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易錯警示】20世紀70年代中國打破外交僵局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改善,不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拓展小專題】1.新中國初期奉行的“一邊倒”政策:含義:新中國在外交立場上堅定地站在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一邊。背景:新中國成立時,國際上正處于美蘇“冷戰”格局形成時期。而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軍事封鎖、經濟禁運的政策。積極影響: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為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壯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消極影響:不利于廣泛地與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平友好交往。2.新中國不斷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1)新中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2)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威望不斷提高。(3)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4)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3.“萬隆精神”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4.對中美關系的認識,目前影響中美關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今后中美應如何發展兩國關系?(1)中美關系從對抗到正?;刮覀冋J識到: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和長期對抗的國家,可以求同存異,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美建交,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發展。(2)目前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臺灣問題、人權問題、貿易摩擦等。(3)發展中美關系:在美國政府遵守“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承諾的原則下,全方位發展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國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5.我國歷史上人民軍隊名稱的變化:【橫向比較】項目 中國 同時期的世界階段特征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兩極格局下的美蘇對峙主要表現 1.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參加萬隆會議并提出“求同存異”方針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1.美國出臺“冷戰政策”、兩極格局形成2.朝鮮戰爭、越南戰爭3.歐共體建立、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大外交成就時間 外交成就20世紀50年代 1954年,周恩來與印度、緬甸兩國總理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促使會議圓滿成功20世紀70年代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交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1941—1979年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及原因時間 政策變化 原因1941-1945年 積極支援中國 希望中國牽制日本,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1945-1949年 扶蔣反共 企圖變中國為其附庸,擴張其在亞洲的勢力1949-1972年 不承認新中國,對新中國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 新中國的誕生,沉重打擊了美國的勢力,遏制了其在亞洲的擴張1972-1979年 中美關系走向正?;?美國在美爭霸中處于下風,急于調整外交政策;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霸權地位急劇衰落;西歐、日本經濟崛起,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拓展小專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十年探索時期(1956-1966年) 1.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1965年,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1.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3.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改革開放以來(1978至今) 1.1986年,我國提出并制定863計劃;2.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3.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1)黨和政府對科技的重視;(2)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3)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4)實施“863”計劃等。3.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1)古代: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興辦私學,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時期科舉制創立并進一步完善。(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務運動,1862 年洋務派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它是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教育發展,1986 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 世紀90年代以來,實施了“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4.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發生的四次大變化及其歷史背景(1)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量“洋貨”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民的社會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受到極大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變化。(3)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完成,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相繼被消滅,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困難。(4)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蒸蒸日上,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5.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1)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2)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解放了生產力。中國近現代史過關寶典,共36頁,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