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跨學科主題學習——絲綢之路 教學設計課題 跨學科主題學習——絲綢之路 單元 第七單元 學科 信息科技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七年級第七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絲綢之路》教材,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歷史、地理、藝術、文學等多學科知識融合,以絲綢之路為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全面深入了解這一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教材設計富有創意,活動建議豐富多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通過對話歷史人物、探索地理環境、賞析藝術之美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絲綢之路的深厚底蘊。最后,通過成果展示與評價,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整本教材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習目標 信息意識: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認識,培養對古代文明與現代發展的信息敏感度和關注度,理解信息在社會、歷史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形成積極的信息獲取、分析和運用的意識。計算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運用計算思維的方法,分析絲綢之路地理環境、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信息,通過邏輯推理、問題分解和算法思維,提升對復雜問題的抽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的綜合素養。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能夠運用數字化資源探索絲綢之路的藝術之美、詩詞歌賦等,進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創新應用,培養在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與創新能力。信息社會責任:在學習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學生將了解信息傳播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認識到信息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和作用,培養正確的信息倫理觀念,積極參與信息社會的建設,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重點 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理解:學生需要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起源、發展、歷史地位及其對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過對絲綢之路歷史人物的對話,學生能夠理解不同歷史人物在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與貢獻。絲綢之路地理環境探究:學生應探究絲綢之路的地理走向、經過的地區及其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地理環境對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影響。通過地理探究,學生能夠形成對絲綢之路地域特色的直觀認識。藝術之美與詩詞賞析:學生需要欣賞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藝術風格,包括繪畫、雕塑、建筑等,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賞析絲綢之路相關的詩詞歌賦,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古代文人墨客對絲綢之路的情感和描繪。“數字敦煌”與現代技術應用:學生應了解“數字敦煌”項目,探究現代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和價值。通過走進“數字敦煌”,學生能夠理解現代科技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作用。難點 歷史與文化的深入理解:絲綢之路涉及的歷史時期長、地理范圍廣、文化內涵豐富,學生可能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學生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包括歷史、地理、藝術、文學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絲綢之路的各個方面。地理環境的綜合分析:絲綢之路穿越多個自然地理區域,涉及復雜的地貌、氣候和生態變化,學生可能難以把握其整體特征和區域差異。學生需要學會運用地圖、圖表等地理工具,對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進行綜合分析。藝術賞析與詩詞解讀:藝術和詩詞作為文化表達的高級形式,其內涵深刻、意境深遠,學生可能難以準確把握其精髓和深意。學生需要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以便更好地賞析絲綢之路的藝術之美和詩詞歌賦。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一個復雜而新穎的話題,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其內在邏輯和實踐應用。學生需要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和應用領域,思考如何運用現代技術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關于絲綢之路的短視頻,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提問學生:“你們知道絲綢之路是什么嗎?它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有什么影響?”簡要介紹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觀看視頻,認真聆聽教師的介紹。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討論。 通過視頻和問題的引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了解絲綢之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講授新課 一、項目目標教師活動: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跨學科地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并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和應用能力。設計跨學科融合方案:將歷史、地理、藝術、文學等多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制定綜合性的教學方案。二、項目分析教師活動:分析教材內容: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絲綢之路的核心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評估學生基礎:了解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已有認知,以及他們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水平,為教學做好準備。三、項目開展建議活動:對話絲綢之路的歷史人物教師活動:準備歷史人物資料庫:搜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人物資料,建立資料庫供學生查閱。設計角色扮演活動:指導學生分組,選擇歷史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話形式展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進行分析,討論他們的貢獻和影響。建議活動:探索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教師活動:提供地理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絲綢之路的地理地圖、氣候數據等,幫助他們了解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組織實地考察或虛擬實地考察:若條件允許,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若條件有限,則利用數字地圖進行虛擬實地考察。指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對貿易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對絲綢之路貿易的影響,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建議活動:探索絲綢之路的藝術之美教師活動:收集藝術資源:搜集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品圖片、視頻等資料,展示給學生。開展藝術鑒賞活動:組織學生欣賞絲綢之路的藝術作品,并引導他們討論藝術作品的特點和價值。鼓勵學生創作:鼓勵學生根據絲綢之路的藝術風格進行創作,如繪畫、手工制作等。建議活動:賞析絲綢之路的詩詞歌賦教師活動:選取經典詩詞:從絲綢之路的歷史文獻中選取經典詩詞,供學生賞析。指導學生朗讀與翻譯: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詞,并幫助他們理解詩詞的含義和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舉辦詩詞朗誦會: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誦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建議活動:走進“數字敦煌”教師活動:介紹數字敦煌項目:向學生介紹數字敦煌項目的背景和目的,讓他們了解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參觀數字敦煌平臺:指導學生訪問數字敦煌平臺,探索敦煌文化的數字重現。組織討論會:討論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建議活動: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教師活動:講解“一帶一路”倡議:向學生介紹“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內容和意義,幫助他們理解這一戰略的歷史淵源。分析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聯系:引導學生分析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之間的聯系和異同,培養他們的歷史分析能力。組織辯論會:組織學生就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關系進行辯論,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四、成果展示與評價教師活動:制定評價標準:根據教學目標和活動內容,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明確評價要求和標準。組織成果展示: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如課堂展示、學校展覽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內容完整性、創新性、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并給予反饋和建議。 分組查找資料,整理并分享絲綢之路歷史人物的故事和貢獻。觀察地圖和地理軟件,分析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地理環境特點。欣賞藝術作品,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藝術感受和理解。跟隨教師誦讀詩詞歌賦,嘗試理解并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了解數字敦煌項目,思考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和意義。小組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綢之路的聯系,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參與活動,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藝術和文化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通過數字敦煌和“一帶一路”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現代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課堂練習 分組進行“對話絲綢之路的歷史人物”活動,提供歷史人物資料和角色卡片。巡視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的角色和背景,鼓勵他們進行角色扮演和對話。邀請部分小組進行展示,并給予反饋和評價。 分組選擇歷史人物角色,準備對話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和對話練習,互相交流學習。參與展示,接受教師和同學的反饋和評價。 通過分組活動和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對絲綢之路歷史人物的了解。課堂小結 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強調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和跨學科學習的意義。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搜集更多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準備下一課的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 回顧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整理筆記。接收課后作業,明確下一課的學習任務。提出問題或建議,與教師和同學交流。 通過課堂小結和課后作業的布置,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板書 跨學科主題學習——絲綢之路項目分析項目探索 項目開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